量子材料实验室迎来了一个相对平静的下午——如果忽略元宝正用尾巴当逗猫棒,追逐一个由全息投影生成的、不断进行布朗运动的虚拟光球的话。
诺亚没有参与这场“跨物种运动”,他坐在自己的工作站前,眉头微蹙,盯着屏幕上复杂的量子平行时空模型的参数界面。模型核心处,一个由能量符文和数学公式共同标注的坐标正在稳定运行。
“还在想那个蛋糕引发的微型时空泡?”陆研新端着一杯咖啡走近,随口问道。
“不完全是。”诺亚推了推眼镜,蓝色的眼眸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我在想,既然这个模型能够短暂‘锚定’并观测到战国时期的碎片,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将它应用于更系统性的历史研究?比如,针对一部编纂而成的巨着,去窥探其成书过程中,那些被筛选、被裁剪、甚至被‘合理化’的真实瞬间?”
金一诺刚刚结束灵韵调息,闻言也走了过来:“你想观测史书形成的过程?”
“确切地说,是观测《资治通鉴》。”诺亚调出了这部煌煌巨着的数字封面,“司马光主编,历时十九年,涵盖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历史。它不仅是史实记录,更是带有强烈政治目的和道德评判的历史叙述。我想知道,在那些冷静克制的文字背后,有多少是绝对客观的‘事实’,有多少是编纂者基于时代局限和个人观念的‘构建’。”
守白刚完成一幅新的珠宝设计草图,也饶有兴致地加入讨论:“这就像艺术创作,面对同一片风景,不同的画家会画出截然不同的作品。历史,或许也是一种‘创作’。”
“嗷!历史能吃不?”元宝放弃了追光球,蹦跶过来,“比如看看古代的御厨怎么做红烧狮子头?”
陆研新无视了元宝,沉思片刻:“理论上是可行的。但风险在于,《资治通鉴》记载的是漫长时空,能量分布会非常稀薄且混乱。我们需要一个极其精确的‘焦点’,一个能量印记足够独特,又能反映编纂过程的关键节点。”
“司马光在洛阳独乐园编纂《资治通鉴》的某个特定时刻,如何?”诺亚显然早有准备,“比如,当他面对相互矛盾、难以取舍的史料时?或者,当他必须对某个敏感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最终评断的瞬间?这种充满精神挣扎和智力判断的时刻,理论上会留下更强烈的‘意识印记’。”
这个提议让所有人都产生了兴趣。在夜枭的辅助下,他们开始构建观测参数。目标时空坐标:北宋,西京洛阳,独乐园。能量特征筛选:高强度脑力活动、决策压力、历史责任感交织的独特灵韵\/意识波动。
“能量定位完成,模型启动。”诺亚深吸一口气,按下了启动键。
环形主屏上,流光溢彩的数据洪流奔涌而过,最终稳定下来。呈现出的并非高清全息电影,而是一片朦胧的景象,仿佛隔着一层晃动的、由水和光构成的幕布。
他们“看”到了一间古朴的书斋。堆积如山的竹简、纸卷几乎将一张书案淹没。一个身着宋代儒服、面容清癯却带着深深疲惫的老者(无疑是司马光)正对着一卷摊开的史稿凝神沉思。他时而提笔,时而放下,眉头紧锁。
景象伴随着断断续续的“声音”,并非清晰的对话,而是某种思想片段的共鸣:
“……《旧唐书》言其‘荒淫’,《新唐书》则谓其‘晚年昏聩’……然观其早年平定韦后之乱,亦是有为之君……” (一个关于唐玄宗的判断在形成)
“……此处若直书其事,恐启人主猜忌之心,于治国无益……当以‘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编纂原则与现实政治的权衡)
“……史料浩瀚,真伪杂糅!此事三家记载各异,该信孰是?唉,尽信书不如无书……”(面对史料矛盾的无奈与考辨)
景象和声音都极其不稳定,如同信号不良的广播。但实验室的众人都能感受到那股沉甸甸的压力——那不是一个人在书写历史,而是一个人在试图为过去一千多年赋予秩序和意义,并以此警示当代与未来。
“他在进行历史数据的‘降维’处理。”陆研新轻声说,带着科学家的理解,“将多维、混沌的历史事件,压缩到一条线性、且符合特定道德和逻辑框架的叙事线上。”
“也是在进行‘滤镜’渲染。”守白从艺术角度解读,“用他那个时代的‘理学’色彩,去描绘前朝的画卷。”
突然,景象一阵剧烈波动。司马光似乎遇到了一个极其棘手的案例。他们捕捉到了一些更强烈的思维碎片:
“……玄武门……兄弟阋墙……虽开创盛世,然终究……‘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该如何下笔,方能不悖史实,又合于教化……”
关于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评判,显然让这位秉持儒家理想的史学家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就在这时,观测模型发出了轻微的过载警报。
“能量波动超出预期!”诺亚紧急操作,“他此刻的精神活动太强烈,引动了更深层的时空涟漪!”
主屏幕上的景象瞬间破碎、重组,仿佛有多个重叠的时空片段同时涌现!
他们瞥见了:
· 一个年轻些的司马光,在朝堂上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慷慨陈词,眼神坚定。
· 一个更老的司马光,在病榻上仍牵挂未完成的《资治通鉴》,口中喃喃念着某些人名和事件。
· 甚至还有一些更模糊的、似乎是《资治通鉴》所述历史中的人物虚影(可能是他正在思考和书写的人物)一闪而过!
“时空关联性过载!必须终止观测!”陆研新果断下令。
诺亚迅速切断了能量供应。主屏幕上的景象如同退潮般消失,实验室恢复了平静。
众人沉默了片刻,都在消化刚才那短暂却震撼的“考古”经历。
“所以……”元宝第一个打破沉默,它歪着头,一脸失望,“我们忙活了半天,就看到一个老爷爷在发愁怎么写作业?连块点心都没看到?”
守白被它逗笑了,揉了揉它的脑袋:“那不是作业,元宝。那是他在试图理解并定义整个民族的过去。”
“我明白了。”诺亚长舒一口气,眼神明亮,“我们并没有找到某个‘绝对真实’的历史答案。但我们亲眼见证了一个事实:《资治通鉴》并非冰冷事实的简单堆砌,它是一部充满‘人’的温度、局限、挣扎和智慧的伟大构建。司马光不仅是记录者,更是一位极其负责的‘编辑’和‘评论员’。”
金一诺点头:“历史的‘真’,或许不仅仅在于发生了什么,也在于后人如何理解、诠释和传承它。司马光的叹息和犹豫,本身也是历史的一部分。”
陆研新总结道:“这次观测验证了模型的潜力,也揭示了其局限性。我们可以无限接近过去,但永远无法完全客观地还原。就像量子力学中的观测者效应,我们的存在和观测方式,本身就在影响我们看到的‘历史’。”
这次对《资治通鉴》成书过程的量子“考古”,没有发现惊世骇俗的秘辛,却让实验室的成员对历史、对叙事、对真实与构建的边界,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诺亚在自己的实验日志上记录道:
「项目:量子历史观测-《资治通鉴》片段。
结论:成功捕捉到目标意识节点。观测证实,历史巨着是高度复杂的意识构建产物,蕴含大量非客观筛选与价值判断。绝对的历史‘真实’或为幻象,但构建过程本身,蕴含巨大的信息与人文价值。
备注:下次观测需优化能量阻尼,防止时空关联过载。另,需准备零食以安抚团队神兽(元宝)因未观察到可食用历史产物而产生的情绪波动。」
窗外,夜色渐深。实验室里,关于历史与真实的讨论仍在继续,而浩瀚的时空,依然藏着无数等待被不同方式“阅读”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