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洋房的木窗棂漏进细碎阳光,落在桂姨(韩桂芝)沾着面粉的手背上。竹案板上,雪白的饺子皮叠得像摞小元宝,旁边青花瓷碗里的白菜猪肉馅,裹着股淡淡的茅台镇酒糟香——是她今早特意从腌菜罐里挖的老糟,按老家的法子拌的馅,知道女儿韩枚就好这口。
老式挂钟“铛铛”敲了十下,桂姨直起身揉了揉腰,围裙上沾着的面粉蹭在藏青色罩衫上,留下浅白的印子。她望向沙发上闭目养神的陆研新奶奶,放轻脚步走过去,声音带着茅台镇特有的软糯口音:“陆奶奶,小枚该到了,饺子下锅不?”
陆奶奶缓缓睁开眼,目光落在案板上的饺子,又扫过桂姨鬓角新添的白发,笑着点头:“等丫头来,她昨天电话里说,考研成绩出来了,今天来跟你商量去何静金坊的事。”
话音刚落,门铃“叮咚”炸响。桂姨几乎是跑着去开门的,门刚拉开,就看见韩枚背着洗得发白的帆布包,怀里抱着个木盒,眼眶红得像刚哭过的兔子,鼻尖还沾着点火车站的灰尘——显然是从贵州老家坐了一夜火车,连脸都没来得及洗。
“妈!”韩枚喊了声,声音哽咽着扑进桂姨怀里,木盒“咚”地砸在玄关地板上,“差三分……我没考上……”
桂姨拍着女儿的背,手背上的老茧蹭过韩枚的卫衣,心里疼得发紧:“没事没事,考不上咱就不考了,妈早说了,你那双手巧,比坐在教室里啃书本强。”她捡起地上的木盒,指尖触到盒面的温度,知道里面是女儿这半年来打的金饰样品——从大三跟着何静学打金开始,韩枚就没断过手。
陆奶奶拄着拐杖走过来,牵着韩枚的手往餐桌走,指腹摩挲着她冻得发僵的指尖:“小枚别难过,奶奶活了这把年纪,最清楚‘条条路通罗马’——当年你妈从茅台镇来上海,就带着一双做酒糟的手,现在不也把日子过踏实了?”
桂姨把饺子下进锅里,沸水“咕嘟”着翻涌,白胖的饺子在水里打着转。她回头看着坐在餐桌旁的两人,抹了把眼角:“当年在茅台镇,你姥姥是有名的银匠,打出来的长命锁能驱邪,我没学会打银,倒学了一身做酒糟的手艺;你随你姥姥,手巧,大三跟着何静学打金,那只梅花戒指,陆奶奶现在还戴着呢。”
陆奶奶抬起手,无名指上的银镀金戒指闪着光,浅刻的梅花纹路虽不精致,却透着股认真劲儿——那是韩枚第一次独立完成的作品,当年特意送给陆奶奶当生日礼物。“小枚打的金饰,比店里卖的还暖,”陆奶奶笑着说,“何静那丫头眼光准,让你去‘静心金坊’,是给你找对路了。”
韩枚打开木盒,里面躺着几样金饰:一枚竹节吊坠,刻着“韧”字;一个素圈银镯,内壁錾着茅台镇的龙纹;还有一对小雏菊耳钉,花瓣薄得能透光。“何静姐说,让我先从素圈开始练,慢慢学花丝……妈,我怕我做不好,辜负你和姥姥的期望。”
“傻丫头,”桂姨端着刚煮好的饺子走过来,盘子里的饺子冒着热气,沾着点红油,“你姥姥当年教我做酒糟,说‘心要诚,手要稳’,打金跟做酒糟一样,急不得。你大三那年暑架,在金坊练到半夜,手指被锤子砸青了都不喊疼,现在咋没信心了?”
韩枚拿起筷子,夹起个饺子,眼泪“啪嗒”掉在盘子里:“可是妈,你让我考生物系,说以后能当研究员,体面……我现在去打金,别人会说你女儿没出息的。”
“谁敢说?”桂姨放下筷子,握住女儿的手,掌心的老茧蹭过韩枚的指节,“当年我从茅台镇来上海做保姆,别人也说我‘没出息’,可陆奶奶待我像家人,你也考上了贵大——日子是自己过的,不是过给别人看的。你姥姥要是在,肯定支持你,她常说‘手艺在手,饿不着口’。”
陆奶奶夹了个饺子给韩枚,笑着说:“奶奶支持你!以后你打的金饰,奶奶都要订,给你当回头客!何静那丫头我信得过,她教出来的徒弟,错不了。”
饺子吃到一半,桂姨从卧室里拿出个红布包,里面是只老银镯,镯身刻着茅台镇特有的水波纹,接口处还留着姥姥当年打的小印记。“这是你姥姥给我的陪嫁,”桂姨把银镯套在韩枚手腕上,冰凉的银器贴着皮肤,“戴着它去金坊,就当你姥姥在帮你掌眼——打金时心不静了,就摸摸它,想想你姥姥说的‘手稳心诚’。”
韩枚低头看着腕上的银镯,突然笑了,眼泪还挂在脸上,却透着股释然:“妈,陆奶奶,我明天就去金坊上班,从磨金片开始,肯定好好学,以后给你俩打金镯子!”
桂姨看着女儿眼里的光,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当年从茅台镇送韩枚去贵州上大学,她怕女儿吃苦;现在女儿考研失败,她怕女儿想不开。可看着眼前握着银镯、眼神坚定的女儿,她突然明白,比起“体面的工作”,女儿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路,才是最重要的。
下午的阳光斜斜照进客厅,落在三人身上。韩枚摸着腕上的银镯,心里的迷茫渐渐散了——考研失败不是终点,而是她真正走向自己热爱的起点。就像妈妈从茅台镇带来的酒糟,不用华丽的包装,只用真心,就能酿出最醇的味;就像她打金,不用急着证明自己,只用手稳心诚,就能打出最暖的光。
“妈,陆奶奶,”韩枚突然说,“等我发了第一个月工资,我给你俩做茅台镇的酸汤鱼,就按姥姥的方子做!”
桂姨笑着点头,眼眶又红了;陆奶奶握着她俩的手,客厅里的老挂钟“铛铛”响着,饺子的香、银镯的光,还有这沪上老洋房里母女间的温情,暖得能融化所有的委屈和迷茫。
《申城札根者》
——致韩枚
你把行李卸在
苏州河畔的某个隔间
晾衣竿挑起的不仅是
潮湿的工装
还有整个皖北平原的
星斗与麦浪
陆家嘴的玻璃幕墙
切割天空时
请把碎光收进行囊
地铁二号线穿堂风里
藏着故乡的叮嘱:
“要做就做黄浦江底的
沉木桩——”
任潮汐冲刷千遍
终会浮出
带着新大陆的
纹理
当加班夜的便利店
白炽灯格外刺眼
记得摸摸胸口
那里有祖母塞进的
一抔故土
正在肋骨间
发芽
看呐 外滩的钟声
在为新年奏响
而你的年轮
早在地下十八米
盘结成
东方明珠的
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