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未歇,在上海日本总领事馆的宴会厅内,水晶吊灯将暖黄的光晕投掷在觥筹交错之间。苏黛一袭墨绿色绉绸旗袍,立于廊柱旁,指尖轻抚杯沿,目光却穿过人群,落在麦克尤恩爵士微蹙的眉头上。他正与领事馆参赞低语,手指无意识地捻着袖扣,流露出一种被琐事缠身的焦躁。苏黛的脑海中却浮现另一幅画面:几小时前,金融沙龙上,肖衍从容不迫地与爵士交谈,那时雨势初起,而此刻,窗外已是滂沱。
对麦克尤恩爵士而言,这只是一个寻常的外交夜晚,烦恼仅限于夫人的唠叨和远东错综复杂的局势。对日本总领事馆的特务机关而言,这场宴会是收集情报、观察各方反应的绝佳舞台,每一个表情都可能被拆解分析。对重庆方面,或许正焦急等待着肖衍的行动结果,以期在国际博弈中增添筹码。而对苏黛,今夜她的战场不在枪林弹雨,而在方寸之间的心智较量。肖衍那个过于巧合的出现,那句关于窗帘的抱怨,像一根细微的刺,扎进了她职业特工的敏锐直觉中。
她优雅地颔首,避开一位敬酒者的视线,悄无声息地退至休息室旁的电话间。拨通一个号码,她的声音压得极低,却清晰如刀:“目标人物(指麦克尤恩)宅邸,可能有未经核实的访客。去查看,保持距离,只做观察,勿干预。”放下听筒,她深吸一口气,香水与烟草混合的气息涌入鼻腔,却无法压下心头那点疑虑。她决定重返宴会,主动接近麦克尤恩爵士,进行一次精密的“心理学游戏”。
苏黛,表面上是与日本商界关系密切的华人名媛,精通多国语言,谈吐风趣,背景成谜。她容颜姣好,眉目间常含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忧郁,极易让人放松警惕。但在这副精致皮囊之下,是特高课精心打磨的头脑:冷静、多疑、善于捕捉人性弱点。她的动机复杂,既有对帝国的忠诚,也有对智力博弈近乎痴迷的享受,以及一丝对萧琰这个难以捉摸的对手的“兴趣”。
她端着一杯香槟,步履轻盈地走向正独自对窗凝望雨景的麦克尤恩爵士。“爵士先生,看来雨夜让您有些烦忧?莫非还在为尊夫人的窗帘颜色举棋不定?”她开口,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调侃与关切。麦克尤恩转过身,略显惊讶,随即苦笑:“啊,苏小姐见笑。不过是些家务事,倒让您惦记了。内人执意要换,我却是念旧的人。”“念旧是美德,”苏黛微笑,眼眸在灯光下流转着微妙的光泽,“就像这外滩的老建筑,纵然时代更迭,那份气度犹存。方才我还遇见汇丰的肯特?肖先生,他似乎也对传统之物颇有见解,还提起或许能为您分忧呢。”她看似随意地抛出了这个名字,观察着爵士每一丝细微的表情变化。
爵士眉头微微一挑,略显困惑:“肖?哦,是了,我是同他提过一句。没想到他如此热心,竟还放在心上?”这话语里有一丝意外,却并无预先知晓肖衍会去量尺寸的默契。
苏黛的心微微一沉,面上笑容不变:“肯特总是如此乐于助人。想必是见您事务繁忙,想为您略尽绵薄之力。这样的朋友,如今可真难得。”她的话语像涂了蜜的细针,轻轻刺探。
苏黛的双眼如同精密的扫描仪,捕捉着麦克尤恩爵士听到肖衍名字时的瞬间反应:那零点几秒的困惑、随后礼节性的感谢、以及一丝被旁人过分关注私事的不自在。这微妙的微表情图谱告诉她,爵士对肖衍的“热心”并无预期,甚至有些突兀。这进一步印证了她的怀疑——量尺寸之说,极可能是个精心编织的借口。她在脑中快速为肖衍今晚的行为进行心理侧写:主动、冒险、利用琐事作掩护,目的绝非讨好客户那么简单。
苏黛的推理建立在严密的逻辑链上:异常行为(肖衍雨夜突然造访)→初步假设(行为与表面目的不符)→信息验证(试探爵士,确认其是否知情)→初步印证(爵士反应显示不知情,假设可能性增大)→采取行动(下令外围监视,追踪肖衍后续)。她的每一个问题都精心设计,看似闲聊,实则每一步都在验证或推翻她的假设,逐步逼近真相。
与此同时,已驶入公共租界闹市区的肖衍,将车停在一家尚未打烊的咖啡馆附近。他需要一杯浓咖啡驱散 adrenaline消退后的疲惫,并利用公共场所的人流评估是否被跟踪。职业本能让他像一头敏锐的猎豹,感知着周遭环境最细微的不协调。他并未发现那辆黑色的福特轿车(它跟踪技巧老练,且保持了足够距离),但一种无形的压力,一种被置于放大镜下的异样感,让他端起咖啡杯的手指微微停顿了一秒。他与苏黛,一个依靠精密计算和行动力,一个凭借直觉与心理洞察,在这雨夜展开了隔空的无声对决。
租界的夜晚永远弥漫着迷雾,既是天气,也是局势的象征。苏黛与肖衍,如同雾中持镜对视的两人,试图映照出对方的真实面目,却总隔着一层无法穿透的水汽。这场心理学游戏,是镜像的博弈,是真相的拼图,每一步试探与回应,都在勾勒着对方模糊的轮廓,也让自己更深地陷入孤岛谍海的迷局之中。
宴会厅内,苏黛维持着完美的社交面具,与不同的人周旋谈笑。然而,内心深处,一种复杂的情绪在翻涌:对可能挖出又一个潜伏者的兴奋,对肖衍(这个她曾觉得与其他刻板间谍不同的男人)或许终究也是“棋子”的淡淡失望,以及一种遇到 worthy opponent(值得一战的对手)时才有的、近乎战栗的警惕。这些情感波动被牢牢锁在她秋水般的眼眸深处,无人能窥。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苏黛深谙此道。她的心理学游戏,正是“知彼”的过程。而《道德经》亦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这场博弈中,她既要洞察对方,也需时刻反观自身,避免被自身的预判和情感所误导。古典智慧的光芒,隐约照亮着现代谍战的无硝烟战场。
晚宴渐近尾声。苏黛再次得到机会与麦克尤恩爵士道别时,状似无意地轻笑道:“希望下次拜访,能欣赏到爵士夫人挑选的新窗帘。想必肯特的眼光不会令人失望。”爵士礼貌回应,并未多想。苏黛坐进等候的汽车,手下低声汇报:“目标已回汇丰银行宿舍,途中无明显异常。但其警惕性很高,我们的人不敢跟太近。”“继续监视,扩大到他的日常社交圈。”苏黛命令道,声音冷澈。她摇下车窗,让潮湿冰冷的空气涌入。肖衍如同一本值得细读的书,但她必须先确认这本书是否隐藏着致命的毒药。心理学游戏的第一回合已然结束,她并未抓住实质把柄,但疑虑的种子已深种,监视的网已然撒开。下一回合,她需要更精巧的设计,或许,该考虑引入一些“变量”,比如,那位对肖衍似乎颇有好感的、麦克尤恩爵士的侄女,刚刚从伦敦来的伊丽莎白?麦克尤恩小姐。
雨丝斜织,孤岛的夜晚,从未真正平静。心智的棋局,才刚刚步入中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