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镇的月光又爬上了粮铺的窗棂,把墙上的照片照得朦朦胧胧。
夏天坐在灯下,手里摩挲着那本线装的《清河镇志》,封面上的金字在月光下闪着温润的光。
系统的声音在脑海里响起时,她正看到“榨油机始运转”那一页,油墨的草木香混着窗外的桂花香,漫进鼻尖。
【检测到宿主在当前世界完成“基础民生改造”“产业链搭建”“文化传承”三大主线任务,综合评分98分,符合世界跳转条件。是否开启第三个世界传送?】
夏天指尖顿了顿,抬头看向窗外。
打谷场的方向传来隐约的欢笑声,今晚是皮影戏和幻灯放映的“合演夜”,张师傅新做的“机器大闹天宫”正演到高潮,留声机里孙悟空的唱段混着孩子们的叫好,飘得很远。赵老三的马车队应该刚从府城回来,隐约能听到他在粮铺门口跟伙计清点货物的嗓门,中气十足。
王默抱着相机跑过窗下,镜头还对着夜空,嘴里念叨着“今晚的星星适合拍长曝光”,帆布包上的新镜头反射着月光,像颗小月亮。
李婶在巧妇坊的灯光下踩着缝纫机,“咔嗒”声规律得像心跳,她新做的校服明天要发给学堂的孩子们,蓝布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
“再等等。”夏天轻声对系统说。
她起身走出粮铺,青石板路上的露水打湿了布鞋,带着夜的凉。
印刷坊的灯还亮着,马先生正和老秀才校对新印的《启蒙杂记》,窗纸上两个脑袋凑在一起,手指在书页上点着,时不时传出低低的争执声,最后又归于一片笑声。
造纸坊的竹香飘过来,混着油墨的淡香,是清河镇独有的味道。
走到镇口的老槐树下,夏天摸了摸粗糙的树干。
这棵树见证了她第一次用滴灌管浇地时的手忙脚乱,见证了王默第一次举着相机跌进泥坑,见证了赵老三的第一辆铁轮车轧过石板路,也见证了无数个像今晚这样的夜晚——机器的嗡鸣、皮影的灯影、孩子们的欢闹,在月光里织成一张温暖的网。
“要走了?”王默不知何时跟了过来,手里的相机还开着,镜头对着她,“我就看你今晚不对劲,老对着镇志发呆。”
夏天笑了笑,没否认。
她知道王默懂她,就像懂他镜头里的光影一样。
这个总爱说“要把清河镇拍进历史”的少年,此刻眼里的月光比镜头里的还亮。
“明天的《清河镇故事报》,记得把罐头坊新出的杨梅罐头印上去。”夏天说,“还有,学堂后面的那片竹林,该伐些老竹子去造纸坊了,别让刘老爹总念叨。”
王默点点头,突然举起相机,“咔嗒”一声按下快门。
月光下,夏天站在老槐树下,身后是灯火通明的镇子,像幅流动的画。“这张算饯别照,”他挠挠头,“等你……回来的时候,我把它放大了挂在粮铺最中间。”
夏天接过他递来的照片,指尖触到相纸的温度,像触到了清河镇的脉搏。
“说不定,我会以别的样子回来。”她笑着说。
回到粮铺时,系统的提示音再次响起:【传送准备倒计时十分钟。】
夏天把《清河镇志》放进背包,又塞进去几块玫瑰皂(张寡妇说带在路上洗手用)、一小包竹浆纸(马先生特意裁的,说能记新见闻),最后摸了摸口袋里那枚李婶绣的小雏菊布贴——是她缝在账本上的,现在取下来贴身带着。
她最后看了一眼粮铺:墙上的照片里,大家笑得还是那么鲜活;柜台后的算盘还停留在今天的账目;角落里的咖啡机还冒着热气,是王默刚煮的,说“提神,适合赶路”。
【倒计时一分钟。】
夏天推开门,最后望了一眼清河镇的夜空。
月亮很圆,星星很密,打谷场的欢笑声还在继续,张师傅的皮影唱腔穿过夜色,清晰地传来:“……踏遍千山路,总有归乡灯……”
【传送开始。】
一阵轻微的眩晕后,夏天脚下的青石板路变成了松软的沙地。
热浪裹挟着干燥的风扑面而来,带着陌生的草木气息。
她睁开眼,看到的是连绵起伏的沙丘,夕阳正把天空染成金红色,远处隐约有驼铃声传来,叮咚作响。
背包里的《清河镇志》硌了她一下,提醒着刚刚告别的世界。
夏天深吸一口气,沙尘的味道里,她仿佛还能闻到清河镇的桂花香。
她摸了摸口袋里的雏菊布贴,指尖传来熟悉的触感。
系统的声音带着新的提示:【第三个世界:漠北绿洲。主线任务:探寻绿洲存续之谜,解锁“跨文明技术适配”技能。当前时间:漠北历三百七十二年,秋。】
远处的沙丘后,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伴随着几声呼喝,像是某种她从未听过的语言。
夏天站直身体,拍了拍身上的沙尘,目光投向声音来处。
新的风,正吹起她的衣角。
清河镇的月光留在了身后,而眼前的漠北夕阳,正铺开一片完全陌生的天地。
她不知道这里会有怎样的故事,就像当初刚到清河镇时一样,但掌心的温度和背包里的念想,让她脚步坚定。
路,总是要往前的。
就像清河镇的马车,总要驶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