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四年七月一日,一个注定要载入清州一中校史的日子。
清晨,金色的阳光仿佛都格外眷顾这座校园,将每一片树叶、每一级台阶都镀上耀眼的光泽。校园被打扫得纤尘不染,主干道上,一条崭新的大红地毯从气派的校门口一路铺展,宛如迎接贵宾的华丽通道,直通行政大楼。高高悬挂的横幅——“热烈欢迎香港中文大学附属中学师生莅临我校交流指导!”——在晨风中微微飘动,彰显着非同寻常的规格。
最引人注目的是校门口那支阵容整齐的军乐团。队员们身着笔挺的礼服,铜管乐器在阳光下闪烁着夺目的金光,肃穆而立,静候指令。
我们“孤英文学社”全体成员,在社长萧逸的带领下,身着统一的白衬衫与深色下装,精神抖擞地站在红地毯一侧,如同接受检阅的士兵。作为此次交流的“焦点”,我被安排在了队伍最前列。手心里微微沁出的细汗,暴露了我平静外表下混合着期待与紧张的内心。政教处王主任站在我们前方,不时下意识地整理一下领带,脸上是标准却略显紧绷的接待式微笑。
上午八点四十五分,车队准时抵达。一辆引导的黑色轿车后,几辆考斯特中巴平稳停靠。车门开启,香港中文大学附属中学的带队团长——一位戴着金丝眼镜、气质儒雅的中年男士——率先踏足这片西南土地。
就是此刻!
军乐团指挥手中的指挥棒在空中划出有力的弧线——
雄壮激昂的《歌唱祖国》旋律喷薄而出,如惊涛拍岸,响彻云霄! 铿锵的鼓点、嘹亮的号音,瞬间将欢迎仪式的热烈气氛推至顶峰!香港的师生们显然被这极具内地特色的隆重礼节所震撼,脸上写满了惊喜与感动,纷纷拿起相机记录这难忘的一刻。
王主任立刻快步迎上,与带队团长热情握手。我们清晰地听到团长用带着独特港韵的普通话连声赞叹:“太热情了!太隆重了!真系(真是)感谢贵校嘅(的)精心安排!”
简短的欢迎仪式后,在周天赐校长等人的陪同下,香港代表团沿着红地毯,步入行政大楼。参观的第一站是学校的荣誉陈列室。明亮的玻璃展柜内,无数奖杯、锦旗与证书无声诉说着学校的辉煌历程。而当香港师生的目光落在墙上那些放大的照片时,焦点自然而然地汇聚了。
清州市十大才女的冠军合影格外醒目。 照片中央,我身着舞衣,手捧奖杯,曹珈、曹瑶分立两侧,宇文嫣的清冷、苏雪的明艳也清晰可见。
带队团长在此驻足良久,对周校长由衷说道:“周校长,贵校真系人才辈出,卧虎藏龙。尤其系呢几位女同学,才貌双全,令人印象深刻!”
随后,代表团参观了我们高一一班的教室。虽然我们人不在场,但整齐的课桌、墨香隐约的黑板报,尤其是后方张贴的最新一期《萌芽报》,都引起了香港同学极大的兴趣。他们好奇地翻阅着内地版的教材,低声讨论着与香江课本的异同。
参观间隙,那位儒雅的团长特意走到萧逸面前,亲切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萧社长,年少有为!你们嘅‘孤英文学社’办得很有特色!《萌芽报》我仔细拜读咗(了),内容生动,尤其系那篇连载小说《天煞孤星》,想象力天马行空,又能扎根现实土壤,非常了不起!希望日后,我们两校文学社可以多d(多些)交流合作!”
他身旁,香江文学社的社长——一位阳光帅气的男生,立刻紧紧握住萧逸的手,热情洋溢地发出邀请:“系啊(是啊)!萧社长,希望你们‘孤英文学社’有机会一定要组团来我们香江文学社交流!等活动返去(回去),我们就通过中联社正式发出邀请函,请万万不要推脱啊!”
萧逸何曾见过这等阵势,激动得脸颊泛红,连连点头,表示一定全力促成,加强联系。
中午,学校在焕然一新的食堂设宴款待。席间既有清州本地特色的酸汤鱼,也贴心地准备了清淡的粤式菜点,宾主尽欢,笑语不断。
下午的重头戏,是庄严的签约仪式。在双方师生代表的共同见证下,香港中文大学附属中学的副校长与清州一中的周天赐校长,分别在烫金的校际友好合作协议书上郑重签名,交换文本。
掌声如雷,经久不息! 这历史性的一刻,标志着两座城市、两所学校之间,一座友谊与合作的桥梁正式架起。
签约仪式后,是最令人期待的自由交流环节。香港的同学们立刻热情地将我围在中间,问题如同香江的潮水般涌来,焦点高度集中在《天煞孤星》上。
“曹同学,你小说里写的‘天煞孤星’命格,系真嘅(是真的)存在吗?定系(还是)完全虚构?”
“哇,那段掉粪坑的经历是不是真嘎?写得太生动,我睇(看)的时候差点笑出声!(友善地)”
“主角后面会遇到更多诡异事件吗?会唔会(会不会)加入我们香港的元素?比如黄大仙显灵,或者维多利亚港有美人鱼?(调皮地)”
“你的文笔好犀利,点练(怎么练)出来的?平时中意(喜欢)睇咩(看什么)书?”
他们的问题兼具好奇与深度,带着港式特有的幽默与直率。我用尽量标准的普通话,坦诚地分享创作灵感源于生活观察与天马行空的想象,解释那些看似荒诞的经历背后可能蕴含的命理隐喻(自然隐去了所有神性相关的内容),也交流了自己的阅读书单和写作心得。
在这真诚的互动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内地文化的好奇,也领略了他们思维的活跃与视野的开阔。我们聊文学,聊学业,也聊两地风土人情,距离在欢声笑语中迅速拉近。
夕阳将天边染成瑰丽的橘红色,离别时刻终至。许多香港同学仍意犹未尽,纷纷拿出笔记本或特意带来的《萌芽报》找我签名。看着那一张张真诚热情的脸庞,看着手中这份意外成为文化使者的报纸,一种难以言喻的感慨与成就感在我心中满溢。
一次笔尖的挥洒,一场跨越山河的相会,竟能将清州与香港,将我们这群年轻的生命,如此紧密地相连。
站在渐渐安静下来的校园里,望着车队消失的方向,我清晰地知道,这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新起点。未来的画卷,正因这次香江来风,徐徐展开更加宽广、更加绚烂的图景。眉心的朱砂痣,仿佛也感应到了这命运的牵引,在晚霞中流转着一抹深邃而神秘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