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石化产业园”的联合预检工作组迅速进驻。由风控中心协调,汇集了顶尖的环保专家、安全工程师和行业资深顾问,对园区内几家重点企业,尤其是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渤海化工集团”,展开了地毯式排查。
检查严格而细致,确实发现了一些需要整改的隐患,但并未找到足以引发大规模停产整顿的致命缺陷。园区管理方和企业在压力下,也积极配合整改。表面看来,潜在的危机似乎被控制住了。
然而,林墨心中的不安却愈发强烈。“普罗米修斯”绝不会打无准备之仗,他们既然将目标锁定在这里,必然有其依仗。平静的海面下,暗流只会更加汹涌。
果然,攻击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降临了。
并非针对生产设施,也非简单的舆论抹黑。一封内容详实、数据看似严谨的“匿名举报信”及其附件,被同时发送给了国家环保督察组、多家有影响力的国际环保组织以及几家境外大型媒体。
举报信的核心指控是:“渤海化工集团”多年来持续通过一条隐秘的深海排污管道,向临近的海洋自然保护区直排未经彻底处理的含强致癌物工业废水,并提供了所谓的“内部监测数据”和“管线走向示意图”。附件中甚至包含了几段模糊但极具冲击力的夜间视频,显示有疑似船只在该海域进行秘密作业。
这封信如同一颗精心制造的脏弹,瞬间引爆了舆论。国际环保组织发表了措辞激烈的声明,要求立即彻查;境外媒体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将其渲染成又一起“环境灾难”;甚至影响了与园区有业务往来的几家欧洲跨国公司,它们纷纷发函要求“渤海化工”做出解释,否则将重新评估供应链。
真正的杀招在于:那条被指控的“隐秘排污管”,在园区早期的规划图纸上确实存在过,但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被官方明令废弃并进行了封堵。对方巧妙地利用了这段尘封的历史,伪造了“最新”的排放数据和视频,制造了一个真假难辨的致命陷阱。
“这是精准的信息战!”赵工在分析后得出结论,“他们利用了部分真实的历史信息作为‘锚点’,嫁接上伪造的‘现状’,极大地增强了指控的可信度。普通的公众甚至部分专业人士,很难在短时间内辨别真伪。”
压力排山倒海般涌向“渤海化工”和当地政府。环保督察组的工作重点被迫转向核实这条“幽灵管道”。一旦调查陷入僵局,或者被对方引导至错误的方向,即便最后证明清白,“渤海化工”乃至整个产业园区的生产和声誉也将遭受重创,国际订单的流失几乎不可避免。
而与此同时,苏晴监控到,碳排放衍生品市场的买入行为变得更加激进,价格已被推高到一个极不合理的水平。对手似乎在赌,环保风暴必将导致渤海湾园区的大规模限产,从而大幅减少碳排放配额的实际供应,推升其价值。
林墨知道,必须双线作战,且必须更快。
他立刻做出了部署:
第一,技术破局。 他请求海洋监测部门和地质勘探单位协助,动用海底机器人和水下声纳等技术手段,对指控中提到的“排污口”坐标区域进行拉网式实地勘探,用无可辨驳的实时影像数据,证明管道不存在或已彻底封死。
第二,溯源反击。 他让网安部门全力追踪匿名举报信的来源和伪造数据的制作痕迹,寻找其与“普罗米修斯”或已知空头账户的关联。
第三,舆论引导。 他协调国内权威媒体和科普机构,从技术和历史角度,详细解释那条管道的来龙去脉和封堵过程,主动披露联合预检工作组的前期整改成果,对冲境外不实报道的影响。
第四,稳定客户。 他建议“渤海化工”主动邀请其重要的国际客户和合作伙伴,组成独立的观察团,亲赴现场,实地考察其环保设施和排放数据,以透明化解疑虑。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对手利用信息差和舆论场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而林墨则试图用更扎实的技术证据、更主动的信息公开和更高效的跨部门协作,来扭转战局。
海底机器人在冰冷的海水中搜寻,网安专家在虚拟世界里追踪,公关团队在舆论场上发声……每一个环节都在争分夺秒。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苏晴那里传来了一个足以改变战局的消息。
她通过一个极其隐秘的渠道获知,那个激进买入碳排放配额的资金池,其核心操盘手近期与一个代号为“深蓝”的海洋数据咨询公司有过秘密接触。而这家“深蓝”公司,正是那份举报信中所谓的“内部监测数据”的提供方!
线索,终于串联起来了!“普罗米修斯”通过“深蓝”公司伪造数据,发动环保指控,同时在金融市场提前布局。只要指控坐实,无论“渤海化工”是否真的排污,他们都能在衍生品市场赚得盆满钵满。
“立刻控制‘深蓝’公司的负责人和相关数据记录!”林墨向专案组下达指令,“这是撕破对方伪装的关键!”
反击的号角,终于吹响了。但能否在产业园区的生产和信誉被彻底摧毁前,揭穿这场“绿色”外衣下的阴谋,仍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