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盾”新闻发布会的大获成功,如同一记精准的重拳,不仅在国际舆论场上彻底扭转了局势,更在国内凝聚了强大的共识与支持。“数据真实”与“金融安全”成为了街谈巷议的热词。然而,在风暴眼的中心,林墨和他的团队没有丝毫喘息。
李老下达的“清扫”行动指令,意味着反击的正式开始。这不再是被动的防御,而是主动出击,旨在清除“智库A”及其关联势力在国内埋设的“暗桩”和残余网络。
行动在多个层面同步展开,迅捷而安静。
滨城,风控中心指挥室。 灯火通明,但气氛不同于往日的焦灼,而是带着一种猎手出击前的冷冽。
“根据苏晴女士提供的核心情报,以及我们前期锁定的线索,‘清扫’名单已确认。”赵工指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关系图谱,声音沉稳,“目标一: ‘深蓝’数据公司残余技术骨干,涉嫌非法提供数据篡改工具。目标二: 三名与‘智库A’存在秘密资金往来的所谓‘独立学者’,涉嫌为境外提供敏感经济分析并接受非法资助。目标三: 两家伪装成外贸公司的壳企,是‘普罗米修斯’前期资金渗透和非法利润转移的境内通道。”
林墨负手而立,凝视着屏幕。他的侧脸在屏幕冷光的映照下,线条坚硬。
“通知联合专案组,可以收网了。行动务必保密、迅速,固定所有电子证据和资金往来记录。我们要的,不仅是人,更是他们脑子里和硬盘里的东西。”
命令下达。在接下来的四十八小时内,分布于数个城市的目标被精准控制。搜查到的硬盘、通信记录与境外服务器残留日志相互印证,进一步坐实了“智库A”长期策划、实施对华经济谍报和金融攻击的罪行。铁证如山,为后续的国际交涉和法律追责提供了沉重的弹药。
与此同时,在国际舞台上,一场不见硝烟的外交与法律战也已打响。
由中方提交的、附有大量证据的照会,被送达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证据链清晰揭示了“智库A”超越学术研究范畴的恶意行为。部分之前被蒙蔽或有利益牵扯的西方机构,在确凿证据面前开始保持距离,甚至有个别媒体转而开始调查“智库A”的背景和资金来源。
苏晴站在日内瓦一间安静的酒店房间里,看着窗外古老的街景。她刚结束与一位国际组织法律顾问的漫长会谈。
“证据已经被正式接收,后续的法律程序会非常漫长,但这第一步,我们迈出去了。”她通过加密线路向林墨汇报,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坚定,“‘智库A’的光环已经出现裂痕,他们在主流学术圈和部分资本市场的信誉正在受损。这为我们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辛苦了,晴姐。”林墨的声音从另一端传来,“国内的‘清扫’基本完成,拔掉了不少钉子。但李老提醒,要警惕对手狗急跳墙。”
李老的提醒,并非空穴来风。
“智库A”在遭遇正面揭露和法律追责的双重打击下,其活动并未完全停止,反而变得更加隐秘和诡异。赵工团队监测到,之前异常活跃的几个关联账号陷入了沉寂,但一些新的、看似无关的“种子”却被悄然播撒。
“风眼”系统捕捉到,在暗网的几个加密论坛,突然出现了高价收购中国特定区域、特定行业中小企业“内部财务数据”、“未公开订单信息”乃至“核心技术人员背景”的悬赏。这些悬赏要求极其细致,不像是普通的商业间谍,更像是在为某种“精准定位”做准备。
同时,金融市场也出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异动。有几笔分散的、规模不大的资金,开始试探性地买入与“知识产权纠纷”、“技术授权中断”风险相关的保险衍生品,其标的物隐约指向了几家正在关键技术领域寻求突破的中国科技公司。
“他们改变了战术。”林墨在“金盾”核心团队会议上分析,眉头紧锁,“不再寻求大规模、广谱的攻击,而是转向‘点穴式’的精准打击。他们在寻找我们产业链上最脆弱、最关键,并且一旦受损影响巨大的‘单个节点’。”
他走到巨大的电子地图前,手指划过那些代表着中国科技前沿的区域。
“他们的目标,可能不再是搞垮一家银行或一个园区,而是试图扼杀我们某一个正在破土的‘未来之星’,打断我们关键技术的突围进程。这种打击,更隐蔽,成本可能更低,但破坏性……或许更大。”
一种新的、更阴冷的威胁感,取代了之前击退正面进攻的胜利喜悦。对手像一条受伤的毒蛇,缩回了阴影,吐着信子,寻找着下一个可以注入毒液的最佳位置。
“启动‘护苗’预案!”林墨果断下令,“调整‘金盾’监测模型,将‘单项技术依赖度’、‘核心人才集中度’、‘国际专利布局风险’纳入重点评估范畴。对我们名单上的所有重点科技企业,进行一轮穿透式‘体检’,提前发现并加固可能的薄弱点!”
他回到办公室,接通了与“磐基基材”郭教授的电话。
“郭教授,最近公司各方面都还好吗?尤其是技术和研发团队,有没有什么异常情况?”
“林组长,都挺好的,就是……前几天有个国外的猎头,开出了天价,想挖我们负责新型陶瓷烧结工艺的刘工,条件非常诱人……”
林墨的心微微一沉。果然,已经开始了吗?
清扫了明处的敌人,但更危险的暗雷,或许早已埋下。下一场战斗,将在更微观、更专业的领域展开,围绕着人才、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争夺,将更加无声,却同样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