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稽核的调查,如同一次精准的外科手术,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迅速剥离出病灶。
孙健与外部所谓“咨询机构”的利益勾连,在系统日志、通讯记录和资金流向面前,逐渐清晰起来。证据显示,他利用职务之便,在审核那几家家具厂的“税易贷”申请时,明知其税务数据存在明显疑点,却故意规避风险提示,快速审批通过。作为回报,他从中介机构那里收取了不菲的“咨询费提成”。
不仅如此,稽核部门顺藤摸瓜,还发现孙健利用老客户经理的身份,在其他几笔需要人工复核的“链融通”业务中,也存在向客户暗示或明示需要“打点”才能加快流程的行为。
铁证如山。
在稽核部门和陈永清、林墨参与的联合问询中,面对一项项确凿的证据,孙健起初还试图狡辩,最终心理防线崩溃,瘫坐在椅子上,对自己利用职务之便收受好处、协助外部机构套取银行贷款的行为供认不讳。其行为性质,与当年的赵伟如出一辙,都是触碰了银行从业人员最不可逾越的红线。
陈永清震怒之余,更多的是痛心和一种无力回天的疲惫。同样的错误,竟然在短短几年内,在同一个分行,以几乎相同的方式再次上演。
“立刻停职!移送监察部门!按制度顶格处理!”陈永清的声音冰冷,不带一丝感情。他知道,对于这种明知故犯、屡教不改(孙健此前有过轻微违规记录)的行为,没有任何姑息的余地。
孙健被保安带走时,面如死灰,与当初赵伟被带走时的场景何其相似。消息虽被严格控制,但仍在普惠金融部内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尤其是那几位与孙健同期调入的老客户经理,更是人人自危,神色复杂。
林墨的心情同样沉重。孙健是他部门的人,出现如此严重的道德风险事件,他负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责任。他主动向陈永清和分行党委提交了书面检讨,深刻反思自己在团队教育、日常监督和内部控制上的不足。
“这件事,对你,对部门,都是一次深刻的警示。”陈永清看着林墨的检讨书,语气凝重,“业务跑得快是本事,但带队伍、控风险,才是真功夫。水涨船高的时候,更要看清水下有没有蛀虫。这次发现问题还算及时,没有造成大规模损失,是不幸中的万幸。但教训,必须汲取!”
“我明白,陈行。我会加强部门内部的合规教育和监督机制。”林墨诚恳接受。
在陈永清的支持下,林墨雷厉风行地开始了内部整顿。
他召开了部门全体会议,没有回避孙健事件,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反面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警示。他强调,普惠金融不是法外之地,任何试图利用信息不对称或规则漏洞谋取私利的行为,最终都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我们的业务模式,依赖于数据和模型的信任,依赖于流程的严谨。任何个人的舞弊行为,都是在摧毁我们共同建立的基石,是在砸我们所有人的饭碗!”林墨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目光扫过每一个人,“我希望大家引以为戒,珍惜自己的职业生命。”
会后,他立即推动了几项内部管理措施的强化:
第一,实行客户经理A、b角交叉复核制度,对于一定金额以上或模型临界点的贷款,必须经过另一名客户经理的独立复核才能进入下一流程。
第二,建立定期的客户回访和贷后交叉检查机制,由不同客户经理随机抽查非本人经办的业务,形成监督。
第三,与It部门紧急协作,在“税易贷”审批流程中增加了对“关联申请”、“集中地域申请”的自动预警功能。
第四,要求所有客户经理签署新的廉洁从业承诺书,并组织全员学习总行最新下发的员工行为守则和处罚条例。
这些措施,像一道道紧箍咒,虽然增加了些微的操作成本,却有效地扎紧了制度的篱笆。
同时,林墨也没有因噎废食。他清楚地知道,孙健是害群之马,但部门里绝大多数同事是好的,业务发展的方向也是正确的。他找那几位老客户经理逐一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难,明确表示既往不咎,但要求他们必须彻底转变观念,适应新的规则和要求。
经过这一番“清理门户”和内部整顿,普惠金融部的气氛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压抑后,反而变得更加纯粹和专注。大家意识到,这位年轻的林总,不仅有开拓业务的闯劲,更有处理内部危机的决断力和维护部门纯净的决心。
孙健事件,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虽然冻伤了一根枝条,但也让整棵大树更加清醒,根系扎得更深。林墨知道,未来的航路上,暗礁不会只有这一处,但他已经做好了随时应对、坚决清理的准备。普惠金融这艘航船,必须在风浪和暗礁的考验中,锤炼出更坚固的船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