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夫”预案的启动,如同在深水区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其冲击波在无形的战场上扩散,暂时遏制了“智库A”及其爪牙的物理威胁行动。苏晴在境外得到了更强力的隐蔽保护,林墨安全屋周围的电子渗透尝试也骤然减少。
然而,“智库A”与“金先生”的组合,其真正的杀招,从来都隐藏在金融规则的阴影之下。物理威胁只是佯攻和施压,真正的致命一击,依旧瞄准着“新滨城银行”最核心的命门——流动性。
“金先生”利用其残存的、盘根错节的地下资金网络,结合“智库A”对全球资本流动的精确洞察,策划了一场极其隐蔽的“拆台”行动。
第一波攻击,来自银行间市场。
几家与“金先生”有过隐秘合作、或受其影响的境外中小型金融机构,突然开始在日常的同业拆借中,对“新滨城银行”提高质押品折扣率要求,或者以各种非技术性理由拖延、缩减拆借额度。这些动作单笔规模不大,分散在不同交易对手和不同时间点,如同细小的沙粒,悄然堆积。
同时,市场上开始流传关于“新滨城银行”因行长接受调查、可能面临监管处罚、甚至其“钥匙基金”存在潜在巨额亏损的“小道消息”。这些消息经由多个匿名财经社交账号发布,内容真假掺半,极具迷惑性。
第二波攻击,更狠辣,直击储户信心。
数家与“新滨城银行”有业务往来的企业财务人员,几乎在同一时间接到了自称是“银行客服”的电话或邮件,以“系统升级”、“账户安全验证”等为由,诱导他们进行大额资金转出操作。虽然大部分企业因警惕性高而未上当,但仍有两三家财务管理不够规范的中小企业,险些将巨额流动资金转入了诈骗账户。
几乎同时,一批经过AIGc技术伪造的、“新滨城银行”各网点出现“储户排队取款”的短视频和图片,开始在部分本地社交平台和聊天群组中悄然传播。画面逼真,气氛渲染到位,尽管很快被网信部门和技术手段识别删除,但其造成的心理影响已然播下。
这两波攻击的组合,目的明确:悄无声息地抽干“新滨城银行”的短期流动性,并制造恐慌,引发潜在的挤兑风险。
“林行长,银行间市场拆借成本在隐性上升,虽然我们的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远高于监管要求,但这种持续的、细微的抽水,如果配合市场恐慌……” 负责资金运营的副总在安全屋内通过加密视频向林墨汇报,脸上难掩忧色。
林墨盯着屏幕上“金盾”系统实时更新的资金流动数据和舆情监测图,眼神冰冷。他太熟悉这种手法了,这是“金先生”的典型风格——利用规则和市场的细微变化,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引发系统性崩溃。
“他们想用流动性这根绞索,慢慢勒死我们。”林墨沉声道,“那就让他们看看,什么是国家背书下的流动性‘深潭’!”
他立刻做出部署:
第一,亮出底牌,震慑市场。 在陈永清的协调和央行支持下,“新滨城银行”罕见地在非报表期,主动对外披露了其最新的、远超监管标准的核心流动性指标,并明确表示已与央行常备借贷便利(SLF)等流动性支持工具通道保持畅通。这是一种强大的信心宣示。
第二,精准滴灌,稳定核心。 林墨指令客户经理团队,主动联系所有存款规模超过一定量级的核心对公和零售客户,进行一对一沟通,解释情况,传递信心,并提供更具吸引力的短期存款产品以稳定资金。同时,对那几家险些被骗的企业,立刻启动赔付和安抚流程,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第三,同业反击,切断黑手。 他通过“金盾”系统,将那些异常提高拆借条件的金融机构名单及其交易行为模式,共享给央行和银保监会。由监管层面出面,对名单上的机构进行“窗口指导”,施加压力。同时,“新滨城银行”宣布,暂停与名单上部分行为最恶劣机构的同业业务往来。
第四,技术反制,溯源灭谣。 赵工团队与网安部门合作,全力追踪散布谣言和伪造视频的源头,锁定Ip和背后操作人员,固定证据,为后续的法律行动做准备。
最关键的一步,林动用了“钥匙基金”的隐藏战略作用。
他授意“钥匙基金”管委会,宣布对基金已投的、现金流充沛的几家优质科创企业(如“磐基基材”、“启明量子”等),进行一轮“特别股息”分配,并要求这些企业将部分资金存入“新滨城银行”。同时,基金本身也将其部分闲置资金以同业存款形式存入。
这不仅仅是几十亿资金的注入,更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新滨城银行”支持的创新生态,反过来正在成为其流动性的稳定器!
这一套组合拳打出,效果立竿见影。市场看到的是“新滨城银行”背后强大的国家信用支撑、稳固的客户基础、以及健康的创新生态反哺。那些试图抽水的暗流,在巨大的体量和信心面前,显得徒劳而可笑。银行间市场的异常要求迅速消失,恐慌情绪被有效遏制。
安全屋内,林墨看着资金流动数据恢复正常,舆情热度快速消退,缓缓松了口气。 这一回合,他守住了银行的命脉。
但他知道,“金先生”和“智库A”绝不会就此罢休。流动性攻击只是常规武器,他们一定还准备了更非常规的“金融核弹”。那个神秘的“镜像”计划,以及“金先生”电话里透露的“我很期待”,都预示着下一轮攻击,将更加诡异难防。
他的加密电话再次响起,是苏晴。
“林墨,我这边追踪到,‘金先生’的几个核心离岸账户有异动,资金在向几个……很奇怪的金融产品聚集。不像是传统的做空工具。”
“是什么?”
“看起来……像是某种高度定制化的、与‘银行声誉风险’挂钩的信用衍生品。”
林墨的心猛地一沉。对手,已经开始为下一阶段的攻击,准备更专业的金融武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