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元年六月十日,注定被载入史册。
这一天,天启皇帝朱由校颁布一道圣旨,宣布以何士晋为首的多名文官,在皇帝亲征期间暗中勾结敌虏,图谋不轨,全数逮捕下狱,并交由三司会审。
最终,大理寺、都察院与刑部联合审理,认定这些人犯有谋反之罪。
依据《大明律》与皇帝旨意,全部判处凌迟处死,三族连坐!
不仅如此,二十一卫上直亲军卫所也牵涉其中。
他们与何士晋等人合谋,意图发动兵变,同样被判凌迟极刑,家族三族受诛。
真正震动朝野的并不是这些人的刑罚,而是皇帝在圣旨里宣布的一项重大决定……彻底废除上直二十一卫亲军。
仅保留锦衣卫与腾骧四卫,其余如旗手卫、武功三卫等,一律裁撤。
此事令人震惊。
上直侍卫亲军是太祖皇帝亲自设立的,两百年来从未动摇。
如今却被当今陛下一纸诏令尽数废除,谁能想到?
普通百姓倒没太在意,生活照旧,而且他们大多支持皇帝。
谋逆这种事,人人得而诛之。
圣旨配合报纸大力宣传,声势空前。在锦衣卫与东厂的推动下,民间掀起声讨叛贼的浪潮。
反倒是那些熟读圣贤书的官员,表现不如百姓。
一个个上疏抗旨,言语激烈。
有位六科言官,奏章写得掷地有声:
“太祖祖训明文在册,后代皇帝始终不得更改祖制。陛下此举,实为背弃祖宗。”
“上直侍卫守卫京师两百余年,忠心不二,如今说废就废,岂非失信于天下?”
“亲军世代效忠皇室,无功也有劳。如今只因风闻之语,便牵连三族,何其残忍?”
这份奏疏一出,朱由校瞬间被贴上了“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标签。
不少士人纷纷附和,甚至有人登门拜访这位御史,一时声名大噪。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官,竟然成了京城热门人物。
这样敢言的人,在眼下局势中,确实难得。
但好景不长,正当他与人高谈阔论之时,东厂番子直接上门,将他打入诏狱。
与他来往密切者,也一并定为“逆党”。
魏忠贤对这种公然骂皇上的行为格外“关照”。
你想讲祖训?那就用祖训来治你。
很快,东厂就查出他贪赃受贿的证据。
他成为洪武以来,第一个被剥皮实草的官员。死后皮还要挂在西市示众。
朱由校对此事也公开回应:
“祖训不是你们这些乱臣贼子的护身符。太祖最恨贪官污吏,奸佞小人!”
“亲军与朝臣勾结谋逆,几乎酿成大祸。如今还在散布谣言,蛊惑人心。不严惩,才是对祖制的背叛!”
百姓对那些贪官恨之入骨,恨不得亲手除掉几个,尤其看到确凿证据之后,民愤被彻底点燃。几乎所有人都站到了皇帝这边。
这位御史的举动,间接推动了朱由校的计划。他顺势决定组建一支全新的军队。
朱由校打算从羽林军中挑选一万名忠诚勇猛、战功卓着的将士,组建全新的“御林军”,作为皇帝的贴身护卫部队。
皇城的安全仍由腾骧四卫和锦衣卫共同负责。
而御林军的任务,则是保卫京城内城与皇城以外的区域。锦衣卫和东厂也会接管五城兵马司在内城的职责。
五城兵马司今后只负责外城和京郊,内城已不在其管辖范围之内,甚至连办公衙门也被腾出,交给了锦衣卫与东厂使用。
这个变动令许多文官心中不安。
谁住在内城?
不正是他们自己吗?
皇帝真是心思缜密,借机再设新军。羽林军已经让他们难以招架,现在又来一个御林军,还驻扎在内城,这岂不是完全落入皇帝掌控之中?
更糟的是,锦衣卫和东厂竟取代了五城兵马司的职权,以后还能不能安心为官?
他们必须反对,哪怕付出生命代价。
于是,这些官员联名上书,表示坚决反对,请皇帝收回成命。
朱由校将他们召集至乾清宫,当面说道:
“朕的侍卫亲军都敢谋反,若朕还不警觉,明天恐怕就坐不到这里与诸位议事了。”
“亲军虽是太祖所设,朕也不愿赶尽杀绝,但他们竟与逆贼勾结,图谋刺驾,若继续留用,岂不是将朕与百姓的性命置于刀锋之下?”
“诸位爱卿真愿看到这样的事发生?朕实属无奈,才加强皇城与内城防卫,这不仅是为了朕的安全,更是为了保护诸位。毕竟,那些逆贼都藏在内城,朕不愿诸位因此受到牵连。”
这番话几乎无人能反驳。
若再有异议,便会立刻被贴上“图谋不轨”的标签。皇帝已经将设立亲军与自身安全、乃至百官安危紧紧绑定。
而且,皇帝还强调是为了保护百官,这一手实在高明。
众人进宫时还满怀希望,以为皇帝会妥协。
谁知这位传言中残暴的君主,竟用言语将他们彻底压制。
最终,他们找不出理由再反对,只能垂头丧气地返回官署。
可此刻,谁还有心思处理政务、批阅奏章?
文官们愁云惨淡,人人都在为前途发愁。皇帝登基之后,接连出招,把他们这些读书人压得抬不起头。
真是变了天。
早知道是今天这局面,当年何必死保太子,和神宗硬扛多年,争那个国本。
不少万历年间的旧臣心里都在犯嘀咕,后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