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进了后宫,直接前往慈宁宫。
他要先向太妃问安,这是自古以来的礼节。
“陛下为国事奔波,若无要事,难得来后宫一趟。今日到慈宁宫,不知有何事?”
朱由校行完礼后,开门见山地说:
“太妃,孙儿也不想隐瞒。孙儿打算将后宫的宫女与太监全部换一批。皇后入住中宫后,这些琐碎之事便不该再让她操心。”
“正好借这次选妃的机会,将宫中人员也一并调整。”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后宫的宫女与太监加起来至少有七八百人。
一向沉稳的刘太妃也不禁皱起眉头:
“那陛下打算如何处理这些人?这么多人,总得给他们一个去处才是。”
“她们入宫多年,家中父母也不知是否还在。即便还在,也多年未通音讯。她们中不少人年纪也不小了,出宫后能否嫁人也是个问题,总不能让她们孤苦无依吧。”
“太妃请放心,孙儿早已为她们安排妥当。”
“朕不打算让她们回乡,而是要赐她们一段姻缘,为她们找一个好的归宿。”
朱由校站在她身旁,语气坚定地说道。
刘太妃听后,脸上露出一丝疑惑。
“这姻缘从何说起?我倒是挺想知道,皇上可愿讲得更详细些?”
后宫本就由刘太妃打理,问起此事并不越界。朱由校便将心中所想,毫无保留地告知了她。
正如刘太妃所言,这些宫女入宫多年,早已与家中断了来往。即便能出宫,日子恐怕也不会太好过。
宫中许久未有大批太监宫女更替,尤其是宫女,大多都二三十岁了,早已不是豆蔻年华。
先帝在位太久,父皇在位又太短,根本来不及做这些调整。
她们的年纪摆在那儿,返乡后确实难嫁,虽说个个品貌不俗,但若不愿降低标准,找到合适人家并不容易。
别看她们是宫女,可个个都是精挑细选而来,有些甚至是当年选妃落榜者。虽非倾国倾城,却也绝非姿色平庸。
朱由校打算办一场大型相亲会,召集羽林军中适龄单身男子,将他们的家境情况一一列出,让宫女们自行挑选。
但并非人人都能参与,必须有真本事才行。
立过军功是基本门槛,至少累计十次以上才有资格报名。
宫女数量有限,而军队人数众多,若无门槛,根本无法匹配,毕竟竞争太激烈。
相亲结束后,他还打算为这些人举办一场集体婚礼,并亲自出面主持,场面必定热闹非凡。
这份恩情前所未有,势必引起轰动。
这个念头他早已盘算多时,此事一举多得。
人人都知参军能得军饷,如今再添一项天大福利……只要立功,不止有粮有钱,还有老婆可娶。
如此一来,更能激发士兵的斗志与建功立业的决心。
昔日大秦军队为何战无不胜?
正因为将士们心中有目标,有希望,有共同信念。
对普通百姓而言,人生所求不过温饱、成家、生子、延续香火。
看似简单的生活,却压得无数人喘不过气,也让无数家庭穷困一生。
治国之道,不单靠威权或仁政,更需恩威并施,方能维持平衡,使皇权稳固无虞。
将宫女许配给底层军士,还有一个潜在好处,就是能逐步改变军户家族的命运。
宫女虽出身不高,但多少识些字,懂些道理,虽不能琴棋书画样样拿手,但比起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军户来说,已经强出不少。
这些军户大多目不识丁,家中没有一点文化氛围。若宫女嫁入之后成家生子,他们的后代或许依旧身处底层,但至少不会像祖辈那样连字都不识。
要扭转陈旧的思想,必须从年轻人和孩子入手。
他们才是社会的根基,是未来的希望。
民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不正是由新一代读书人推动的吗?
他们站在最前头,与满清残余、军阀和列强抗争,才换来社会的改变。
老一辈人的思想早已固化,哪怕你是皇帝,也难以撼动他们的旧观念。他们活了半辈子,早已习惯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想让他们转变,几乎不可能。
朱由校并不奢望这个时代的人能有多无私、多勇敢,也不指望他们能做出惊天动地的贡献。
但他希望他们至少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懂得识字读书。
否则,谈何改革?
即便推行了改革,如果执行者不具备理解力,改革又怎能成功?
张居正的例子就摆在眼前。
若不能抓住关键,只是硬推政策,哪怕短期见效,也难以持久。
在世时,众人尚有顾忌。可一旦离世,谁还会真正执行一个死人留下的制度?
太祖皇帝当年定下的国策,如今还剩几条?
他在临终前,还特地召见建文帝,问他该如何处理藩王问题。
建文帝当时信誓旦旦地说:“我们是一家人,我会善待他们。”太祖听后甚感宽慰。可等他刚走,建文帝就急不可待地开始削藩。
他不只是削藩,而是彻底铲除。
湘王被逼得全家自尽,燕王被逼得装疯卖傻,连猪食都吃,建文帝还不放过他,仿佛有血海深仇。
所谓人走茶凉,不过如此。朱
由校没觉得自己比太祖更强,他不过是一个能看懂历史走向的普通人罢了,没有其他过人之处。
刘太妃听完,也觉得这个办法可行。确实是个不错的策略,但关键在于宫女们是否愿意接受。
“皇帝的想法虽好,但这种事还是先问问她们的意思。若她们不愿,强求反而容易出乱子。”
朱由校自然明白,事情不可能百分百如愿。
有人愿意走出宫廷,融入平凡,也有人宁愿守着宫墙不愿改变。
那些军士多数出身贫寒,家境窘迫,甚至生活艰难。宫女虽地位不高,但要她们甘心接受这样的命运,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太妃安心,孙儿定会把决定权交给她们自己手上,要是实在不合适,孙儿再为她们安排别的去处。”
刘太妃深知宫女在宫中的处境。她们地位卑微,连皇帝不说,就连普通妃子也不会把她们当人看。
她本性仁慈,实在不忍心看到这些女孩到头来连自己的路都走不了。
见这位年轻的皇帝并不像先帝那般无情,她轻声说道:
“既是如此,那这些孩子们的终身大事,就交给皇上了。”
“孙儿今日就不陪太妃一同用膳了,先行告退。”
朱由校行了一礼,转身离开慈宁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