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对皇上的决断没有异议,但他仍上前一步,谨慎说道:
“陛下,王化贞虽有隐瞒军情之嫌,但他在任期间并无明显过失。即便真有错,朝廷目前也无确凿证据,若是贸然革职,恐怕引起争议。”
“朝中东林党人虽已不多,但其在士人阶层和各地的影响力不可小觑。若无正当理由对其下手,容易引发舆论风波,对陛下声誉不利。”
王象乾也持相同意见,认为现在还不是动王化贞的时候。
“陛下,一个王化贞而已,就算他与地方豪族有些往来,又能如何?他不是傻子,也不会轻易替人出头。”
王在晋的话虽直白,却也合情理。官场老手,谁不是精明之辈?
“话虽如此,但眼下首要任务是稳定辽东局势,解决将门大户的问题。此期间,任何不稳定因素都不允许存在。王化贞不能继续留在广宁,必须换人。”
皇帝心意已决,众人也只能顺从。
“那陛下打算由谁接任?”
朱由校沉吟片刻,缓缓开口:
“傅宗龙。”
......
众人听后不禁感叹,陛下用人果然不拘一格。
傅宗龙资历没问题,只是让人不解的是,满朝文武,为何偏偏选中了他这个御史?
“内阁拟旨,傅宗龙改任广宁右参议,全权负责广宁事务。”
“令王化贞即刻回京述职,待傅宗龙到任后立即返京,若有延误,以罪论处。”
傅宗龙现下在都察院任御史,调换他与王化贞,只需一道旨意便可。
“陛下,若同时更换广宁参议与辽东巡抚,是否操之过急?地方大户会不会察觉朝廷意图?”
尽管皇上胸有成竹,王绍微心中仍有些不安。
站在一旁的王在晋接过话头:
“大冢宰想多了,就算他们察觉又能如何?难道还敢反了不成?”
“话虽如此,但此事干系重大。宪宗皇帝当年也曾有意铲除此等势力,最终却不了了之。不能低估这些人。”
一旁的薛贞也轻声提醒了一句。
有人愿意附和他的观点,王绍微顿时有了底气,面对王在晋毫不退让地说:
“辽东的问题牵涉太广,不仅仅是那些豪门勾结作恶,边关的文武官员,乃至朝中不少大员,多少都有干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宪宗皇帝当年为何失败?诸位真的一点不清楚吗?”
话音一落,他转身面向御座上的皇帝,抱拳说道:
“陛下,宪宗旧事,不得不防啊!”
“照两位大人的意思,朝廷就只能忍气吞声?辽东的事不整治了?”
“大司马慎言,我们可没说过这话。”
“这样的历史教训,难道不该提醒陛下注意?”
朱由校坐在御座上,静静听着他们争论,从头到尾,一言未发。
说到底,辽东水太深,不只是群臣忌惮,就连皇帝也心存顾虑。
自英宗以来,两百年间,无论皇帝还是重臣,都极少提及此事,更别说像他这样动真格地整顿。
宪宗当年也察觉了隐患,但他没有退缩,而是选择出手。
他原以为靠着手中军政大权,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些势力,最终却仍以失败收场。
宪宗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他对地方掌控不足,尤其是关外几乎已失控,这才是关键。
朱由校比这些臣子更清楚,那些低调潜伏的将门,究竟拥有怎样的力量。
嘴上虽镇定,心中其实早已忧心忡忡。
如果局势实在无法挽回,那就只能放弃辽沈与广宁以外的疆土,集中兵力守住这三座重镇。
只要这三地在,辽东就有翻盘的希望。
必要时还可以封锁山海关,切断与关外的联系,让他们自顾不暇。
辽阳还可通过海路与内地往来,物资不会短缺。
况且,辽沈两地早已今非昔比,经熊廷弼半年整顿,已无内忧外患。
就算他们联合敌军来攻,自己也有底气一战。
这件事还得先通知熊廷弼与李松平,让他们做好准备,安排好辽东百姓,以防意外发生。
“都别吵了,事情还没开始做,你们倒先争个不休,跟那帮乌合之众有何不同?传出去,岂不让人笑话?”
“你们这些朝廷重臣要是都这样,那帮将门只会更放肆,朝廷的威信还怎么立?”
见众人越说越激动,朱由校立刻出声制止。
众臣顿时安静下来,纷纷退回原位,低头躬身……皇帝真动怒,没人敢硬扛。
朱由校扫视众人,再次开口:
“事情已经定下,就不用再争了,按朕说的去做就行,朕自有打算。”
皇帝的态度已不容置疑,大臣们再不敢多言,稍有不慎,恐怕便会惹祸上身。
“辽沈两地是战略要地,绝不能出任何差错。为防有人与建奴暗中勾结,威胁我辽沈安全,朕决定将山东的登州府和莱州府划出,设为新镇,并增设登莱巡抚来统管!”
“登州、莱州两府靠海,海路直通朝鲜与日本,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如今毛文龙已在镇江与皮岛站稳脚跟,若再设登莱镇,便能与辽沈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彼此呼应。一旦某地遇险,其余两地可迅速驰援,对辽东局势大有助益。”
众臣听后皆面露惊异,没想到陛下思虑如此深远,显然是早有准备。
朱由校其实早就想设立登莱镇,只是此前一直苦于没有合适的理由,只能暂且搁置。
正如他所说,登莱二府位置特殊,与辽东、朝鲜隔海相望,尤其是对辽东而言,登莱几乎是天然的后勤基地。
他设立巡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大明眼下极度缺乏战舰与水师力量,这种短板已成致命隐患。
毫不夸张地说,如今的大明连一支像样的舰队都没有,海上战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沿海地区的倭寇与海盗日益猖獗,而大明对此束手无策,对海洋的掌控力也日渐衰弱。
这种局面,一方面受限于时代认知,另一方面也与人们的观念有关。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有一种本能的畏惧,尤其是面对茫茫大海与滔天巨浪。
虽然永乐年间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但也只是昙花一现。朱棣一死,朝中官员与士绅便纷纷上书反对。
那时的郑和船队只能在港口与船上苦苦等待,期盼朝廷能继续支持这支舰队。
继位的朱高炽在位时间太短,虽有多年监国经验,但终究无法真正掌舵大局。还没来得及处理太多国事,便撒手人寰。
朱棣的孙子朱瞻基被称为“好圣孙”,表现虽不差,但也谈不上耀眼,只能说四平八稳。
他虽受朱棣亲自教导,但无论眼界还是魄力,都无法与祖父相比。虽在宣德五年支持了第七次下西洋,但支持力度远不能与永乐时期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