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他们理解得更清楚,朱由校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解释得细致耐心。
明朝的火箭,是在箭杆上绑一两个小型火药包,通过引线点燃发射。
这正是神机箭射程短、威力不如火炮的原因。
依照他的设想,首先得改进的是炮管和火箭的设计。
若想增强威力,就得在火药携带量上下功夫。想要增加射程,同样得从火药入手。
火箱车的角度也得调整,采用仰角。
火箭不能再使用普通的箭矢,应改用全火药包结构。
此外,还得加上准星,确保发射方向稳定,不能让火箭到处乱飞。
这是一项真正的技术挑战,难度极高。
当前火炮最大的问题是角度不够灵活。
红夷大炮虽然威力大,但过于笨重。它原本是用于海战的武器,是明军击败西洋舰队后获得的战利品。
因为威力惊人,朝廷仿制后将其用于辽东重要城池的防御,架设在城墙之上。
至于佛郎机炮和大将军炮,虽然重量有所减轻,但也只是相对红夷大炮而言。
明军野战使用的火炮,多为虎蹲炮和小佛郎机炮,这些较为轻便,但威力却有限。
朱由校的想法很清晰:既然眼下无法解决火炮的问题,那就先从火箭入手,探索发展方向,逐步积累技术经验。
他整整讲了一上午,大臣们才真正明白。
朱由校终于露出一丝笑意,过程实在不易。
“爱卿放手去改,朕只有一个要求:实现曲射,达到覆盖轰炸效果。只要达成这一点,就是成功。”
“臣明白,但完成此事恐怕需要较长时间,臣也无法保证一定成功。”
“你不必有压力,朕不急。人手、粮饷,只要你需要,朕都会全力支持。”
毕懋康激动地说道:
“臣谢陛下隆恩,必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
火箭炮,这才是真正的强国重器,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面世。
“这神火飞鸦,各位应该都不陌生吧。”
别小看古人,他们一点也不比现代人笨。只是在思想、知识和技术积累上还没走到那一步罢了。
要论智慧,一点也不逊色。
就拿这神火飞鸦来说,虽然朱由校不知道它出自哪位火器高手之手,但光是设想就足以让他由衷佩服。
它外形像一只飞鸦,下绑两支火箭,靠反冲力推进,上面装着类似飞机的结构,能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
更厉害的是,它还能携带毒气,一旦释放到一定浓度,敌人便会中毒失去作战能力,“神火飞鸦”之名由此而来。
当年万历出兵朝鲜时,小日本就被这种武器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吃尽了苦头。
《复国经略要篇》中有明确记载:敌军固守时,先在无风之夜发射大量毒火飞箭入城,因夜半阴气重,烟雾不易散,中毒者呕吐头晕,无力应战。
明军攻打一座重镇时,正是依靠神火飞鸦一夜之间便拿下敌城。
当时敌军熟睡,先用毒火箭射入城中熏毒,等他们惊醒时已中毒颇深。随后又用明火箭引发火势,诱敌出屋,再配合火炮远程打击,一击致胜。
可见神火飞鸦绝非虚有其名,而是真正的杀敌利器。
别看它只是个小火箭,制造成本可不低。
最关键的是,它是一次性自爆武器,用完就没了,每次使用动辄成千上万支。
放眼整个大明,也只有万历年间征朝鲜那次大规模使用过。其余时间,大多是辅助使用。
如今的大明早已负担不起这种消耗,国库空虚,远不如万历三十年前那般富庶。
这也是为何神火飞鸦名声不显的原因。到了明末,几乎没再出现过,不是没人想用,是根本用不起。
但用不起,不代表要放弃。朱由校决定将它交由兵工厂,进行改良升级,以待未来之用。
等交代完火器改良事宜,朱由校便带着一批神武铳,乘御驾回宫。
在龙辇之上,他一边把玩着手中的火铳,一边对徐师傅说道:
“回宫后你就拟旨,全国各省军器局即刻停止生产虎蹲炮、鸟铳、抬枪等旧式武器,旨意到之处一律停工,若有违抗者,严惩不贷。”
随后又转向宋应星说道:
“大司空,这件事工部必须全力配合,若有违抗旨意者,先革职下狱,再向朕报告。”
军器局隶属于工部,负责各地府城的军事装备制造,专门为当地卫所提供武器。
宋应星立刻回应:
“陛下,这样会不会太冲动了?我大明号称军队百万,若突然停止武器制造,士兵拿什么上阵?又拿什么镇守四方?”
平日支持皇帝的徐光启也赶紧开口:
“陛下说得有理,但还是要先与内阁和六部商量,拿出一个稳妥的方案,才好决定。”
朱由校一时语塞,几乎忍不住说出实情。
所谓百万大军,恐怕称作百万农夫更贴切些。
如今的明军,除去九边军镇外,真正有战斗力的只剩下西北和西南的卫所与土司武装。这些地方不像中原,尤其是西北,堪称九边中战力最强的区域。
西北远离京城,周边局势复杂,鞑靼、土默特环伺左右,有时还要面对瓦剌的威胁。若无真正实力,恐怕早就被吞并,也不可能支撑两百多年。
另外,西北民族迁徙频繁,军队不仅要抵御外敌,还要处理内部动乱。
万历年间“三大征”之一的宁夏之役,虽说主将是李如松,但本地军队也展现了强劲的战力。
至于其他地方的卫所,没有军镇建制,自然也谈不上有九边那样的职业兵。
尤其江南地区,虽然富庶繁华,却是腐败最深的地方。
一个编制五千六百人的卫所,表面看着整齐,真正能战之人恐怕连十分之一都不到。
“你们太过于谨慎了。朕问你们,陕西平凉府去年上报了多少火器制造与发放数量?大司空,你给大家说说。”
宋应星略一思索,答道:
“回陛下,总共不到一千支。”
朱由校淡淡说道:
“你们都听到了,不到一千支。”
“好,就算一年有一千支,你们想想,平凉府有多少卫所?有多少军队?一个驻扎数万兵马的府地,一年只造一千支,十年才一万支。”
“而且这些火器,不是偷工减料,就是粗制滥造,军队根本无法使用。有等于没有,这还有什么意义?”
“大司马,你是兵部尚书,各地军队的状况你最清楚,朕说的有没有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