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他们大概以为现在还是万历年间,还敢用这套来对付朝廷?
朱由校自然明白,他们的依仗不过是漕运罢了。
这确实是一招狠棋,但他还未到束手无策的地步。
当年满清入关之际,北方与中原已几近废墟,可谓十室九空。
那时土地不缺,却无人耕种,再加上灾祸连连,即便有人下种,收成也几乎为零。
那时的满清,不光百姓挨饿,就连八旗兵也曾饿着肚子作战。
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撑了过来。
为何?
因为他们手段狠辣,做事干脆。顺治虽非明君,好歹也算稳住了局势。
当时的满清,与明末的处境差不了多少,北方饥荒严重,南方却粮米充盈。
他们的首领与一众将领,全指着江南输送粮食接济。
江南的那些大户士绅,以为满清不过是换了一个皇帝,跟大明差不多,便把当年对付明朝的那一套,照搬过来应对新朝。
江南一带的豪绅地主拖欠税赋,惹怒了北方的酋长与野猪首领。他们立刻从京城调集重兵,挥师南下,名为“打粮”。
你不肯缴税,不愿向北方输送粮食?行,我们亲自来取。
此时,江南的那些权贵仍沉浸在享乐之中,毫无警觉。
他们以为北方的满清酋长与大明皇帝一样,对豪强束手无策,依旧过着奢靡的生活,自诩高人一等。
然而八旗军队一到,刀起头落,这些地主豪绅的末日也就来了。
鲜血洒满街头,未曾停歇。
所谓“恶人自有恶人磨”,当奸猾之徒遇上蛮横不讲理的敌人时,他们的手段便显得苍白无力,宛如笑话。
数月之间,江南大乱,烧杀抢掠无一不至。这些昔日作威作福的大老爷们终于尝到了恐惧的滋味。
八旗骑兵持刀而来,他们磕头如捣蒜,唯恐不够恭敬。
虽然顺治酋长未能彻底肃清乱象,但已从中大获收益,不仅缓解了财政危机,也让国库稍有积蓄。
待到雍正继位,他以文武双全之策应对。
眼看拖欠税赋的风气再度抬头,他果断推行“官绅一体纳粮”,再加上兵马的威严目光,终于将这一顽疾根除。
说到底,人性之中多有惰性。
若当时能依规纳税,大明朝未必不能延续时日。即使不愿再奉朱家为正朔,也可另立门户,在淮水长江一带设立防线,守土自保。
可事实是,清军尚未抵达,投降的文书已堆满在多铎案前。
多铎只率七八千八旗兵南下,刚到扬州,兵力竟暴增至十余万。其增兵速度,何止十倍。
其实,崇洋媚外的心态在中国由来已久。
自宋朝便已显现。当北宋与辽国以兄弟相称时,汉唐的霸气早已荡然无存,“一汉当五胡”的辉煌成为遥远的回忆。
及至南宋向金国称臣,汉人的脊梁骨早已弯曲。唯一挺身而出,试图洗雪前耻的岳飞,却因“莫须有”之罪冤死于风波亭。
“你们回去后,仔细核算一下,尽早将天启二年的财政预算呈报给朕!”
“明年仍应以军事与民生为重,九边军镇的粮饷必须保障,不可削减,该是多少就拨多少。”
“尤其辽东的熊廷弼与登莱的袁可立所部,这两个军镇最为关键,户部要尽最大努力,满足他们的军需。”
“满桂镇守的宣府同样重要,那里驻扎着近两万蒙古兵,他们的军饷务必一分不少。”
“一旦他们生变,后果不堪设想,那损失可远远不止几十万两白银。”
程国祥身为户部尚书,脸上显露出为难之色。还未等皇帝把话说完,他就已经开始计算一笔账目。
“陛下,臣斗胆直言,当前确实不宜对全年的军费开销做详细核算。”
“光是九边军镇的兵力就多达六十万人,仅一年的军饷便需九百万两白银,这还不包括士兵所需的粮食,以及兵器、战马等开销。”(此处沿用的是万历四十年左右的边军军饷标准,当时一名普通士兵的年饷平均约十五两银,但这只是军饷,并不包含其他费用。)
“朝廷全年的总收入有多少?一千六百万石粮食折算成白银也不过两千多万两。若要拿出其中一半用于保障边军军费,那国家全年还能做什么?”
程国祥所言并非没有道理。国家开支繁多,不能一味投入军队,否则也容易引发其他问题。
但朱由校的思考方向却与程国祥不同。
他并不只是以当前的财政收入为依据,而是将所有应缴未缴的税赋也算入其中。
程国祥见皇帝没有打断他,便继续说道:
“工部左侍郎兼兵工厂军械总督毕懋康向臣提出巨额拨款请求。”
“他声称要进行装备更新,打造精良军械,最少需五百万两白银。”
“陛下,国库每年的收入不过三百万两银,即便加上额外征收的辽饷,也才七百多万两。兵工厂就要占去五百万两,那朝廷还能剩下多少?”
“臣驳回了毕懋康的奏请,原以为此事就此结束。未曾想兵工厂总制张之极与总监李永贞竟联合上奏,坚持要臣拨付五百万两银。”
“若事事都照此办理,臣恐怕难以继续担任户部尚书一职,才疏学浅,还请陛下另择贤才。”
五百万两的确不是小数目,朱由校听完也不禁皱起眉头。
兵工厂的支出一向由他的内帑负担,虽然已投入几百万两,但朱由校尚能支撑。即便要量产燧发枪,一年也花不了如此巨款。
最耗资的盔甲项目他已经下令暂停,新项目尚未启动,旧项目已停止,经费理应缩减,而非增加。
朱由校清楚,毕懋康并非贪求无度之人。
此事背后,恐有隐情,待日后抽空查明再说。
“大司徒不可轻易言退,你才是朕最信赖之人。大明的钱袋子,只能交由你来掌管,其他人难以胜任户部尚书一职。”
“除了这两项,想必大司徒还有其他烦忧,一并说与朕听吧,朕自会替你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