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清安小心地拾起一枚尚且完好的玉简,神识探入。
却发现内部记载的信息已是支离破碎,难以辨认。
但在石殿角落,又发现了一处异常。
那里看似堆放着几块普通的巨石,但他敏锐地察觉到,巨石之下有微弱的阵法波动。
他暗自戒备,运转灵力,小心翼翼地将巨石移开。
巨石之下,竟隐藏着一个以灵玉砌成的小型暗格!
暗格表面覆盖着一层凝而不散的五彩光晕,显然是一种高明的保护禁制。
禁制之力历经万载,虽已衰弱,但仍不容小觑。
“此禁制...暗合五行相生相克之理。”
许清安仔细观察后,眉头微蹙。
强行破解,恐引动禁制反噬,毁去其中之物。
他沉吟片刻,盘膝坐下,双手结印,体内《神农百草经》的功法缓缓运转。
一股蕴含着勃勃生机的柔和灵力透体而出,如春风化雨般,轻轻拂向那五彩光晕。
他以自身灵力的特性,模拟出与禁制同源的气息,尝试着与之沟通、融合。
这是一个极其精细的过程,需要无比精准的控制力。
时间一点点流逝,许清安额角渐渐渗出细密的汗珠,那五彩光晕则如同被抚慰的猛兽,开始微微荡漾,光芒逐渐变得柔和。
约莫过了一炷香的时间,只听“啵”一声轻响,五彩光晕如同水泡般破裂消散,露出了暗格中的物品。
是三枚颜色各异的玉简,一枚赤红如焰,一枚湛蓝如水,一枚温黄如土。
玉简保存得相当完好,散发着纯净而古老的灵韵。
许清安长舒一口气,将三枚玉简取出。
眼前这三枚玉简,承载的可能是这片天地间炼气之道最核心、最惨痛的秘密。
任何心绪的波动,都可能影响他对这些晦涩古老信息的准确解读。
许清安先闭目凝神,将自身状态调整至空灵之境。
《神农百草经》的功法悄然运转,以其特有的对万物气机的敏锐感知,去“触摸”玉简上残留的意念与岁月痕迹。
他的神识,如同温柔的水流,缓缓浸入那些深深的刻痕之中。
这不是简单的识字辨义,这些文字比桃源中所见的先秦篆文更加古老。
许多字形如同天地初开时的万物剪影,蕴含着意象而非固定的读音与含义。
许清安必须结合其形状,以及石壁上对应的浮雕图案。
调动在桃源、乃至途中研习所有古文字学的积累,进行推测、联想、印证。
他的手指偶尔会凌空虚划,模拟着字符的笔画;
他的眉头时而紧蹙,时而舒展,口中时而吐出几个模糊的音节,那是他根据字形与上下文推断出的可能读音或含义。
时间一点点流逝,溶洞中只有许清安偶尔的低语和竹茹轻不可闻的呼吸声。
荧光钟乳石的光芒恒定地洒落,将师徒二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布满尘埃的地面上。
渐渐地,一段段被尘封的历史,如同破碎的画卷,在许清安的脑海中逐渐拼接、清晰起来。
玉简记载的开端,是辉煌而宏大的。
文字与浮雕描绘了一个灵气充盈如海、弥漫天地的时代。
日月星辰的光芒似乎都蕴含着灵机,山川河流皆是灵脉所化。
先古先民们“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感应天地气机,导引炼气,餐霞饮露,寿元绵长。
有炼气士能御风而行,搬山填海,甚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那是一个人与天地自然和谐共舞,追求超脱的黄金时代。
许清安甚至能从那些激昂、充满探索精神的字符笔画中,感受到刻录者当时的自豪与向往。
然而,画卷的色彩从夏商周时期开始,悄然转变。
记载中提到,“灵潮”开始出现“消退”之象。
并非骤然枯竭,而是一种缓慢的、近乎不可察觉的衰减。
天地间的灵气不再如往日那般活泼充沛,变得“晦涩”、“沉滞”。
修炼变得比以往艰难,突破瓶颈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与时间。
浮雕上开始出现炼气士仰望星空,面露忧色的场景,他们似乎在观测、在推算这变化的缘由。
但起初并未引起足够的警觉,只以为是天地运行的正常波动。
变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加剧。
石壁文字用了一种沉痛的语气描述,彼时天下纷争,诸侯争霸,人道杀伐之气炽盛,逐渐掩盖、侵蚀了天地间的清灵之气。
而更致命的一击,来自于一个关键的历史事件——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
“……及至人间帝者,以杀伐统九州,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尤以炼气、星象、巫卜之书为甚,谓之‘绝智民,愚黔首’……”
石壁上的文字在这里变得锐利而充满愤懑,刻痕都深了几分。
记载明确指出,秦始皇的“焚书”之举,特别是系统性地销毁上古流传下来的炼气、修行典籍。
斩断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通天之径”。
这是一种象征性的,也是实质性的打击,使得炼气之道失去了在人间的广泛根基和延续的脉络,变成了无源之水。
浮雕上出现了大火焚书的场景,以及炼气士们悲愤远遁的画面。
“……人道独尊,天灵消退……”
许清安喃喃念出这几个字,心中有些疑惑。
自汉以后,炼气士绝迹。
不仅仅是灵气环境恶化,更是传承的断层!
始皇帝之举,无意中加速了一个早已开始的过程。
可是,炼气士传承断绝的原因有了解释。
然而,天地为何又会绝灵,根本原因却语焉不详!
许清安按下心头的疑惑,神识复又落在玉简之中。
第二枚石壁记载着最后一幕,也是最惨烈的一幕,发生在秦末汉初之际。
一场被称之为“天倾之祸”的浩劫,降临了。
记载对此语焉不详,充满了恐惧与不确定,只用了“星坠如雨”、“地维绝”、“天柱折”、“洪水滔天”、“万灵湮灭”等词汇来描述。
还有一个断断续续的回音,“域外……污染!”
让人摸不着头脑。
但秦汉这场浩劫,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不争的事实。
本就因灵潮消退和传承断绝而衰弱的炼气文明,在这天地巨变面前,彻底失去了抗衡之力。
灵气环境急剧恶化,几近枯竭。
昆仑墟,作为当时最后的圣地之一,聚集了最后一批强大的炼气士。
他们试图凭借此地残存的灵脉和强大的阵法做最后挣扎,但终究无力回天。
玉简的记载,充满了绝望与悲凉。
最终,无灵气维系只能选择封闭墟境,在此地集体坐化,将真相刻于石壁,以待渺茫的“有缘”。
许清安缓缓睁开双眼,眸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震撼、悲悯、恍然、沉重……交织在一起。
他终于明白了部分的真相。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天灾与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非非简单的单一原因。
他站起身,再次仰视这面巨大的石壁,仿佛能透过冰冷的岩石。
看到万年前那些先辈在绝望中刻下这些文字时,那不甘而又无奈的眼神。
他们的文明,他们的道,就这样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
许清安转过身,脸上已恢复平静,但眼底的深沉却愈发厚重。
他看了一眼溶洞中那些静坐的骨骸,又望向洞口方向那微弱的光门。
知道了根源,并不意味着能找到解决之道,反而更显前路之迷茫与艰难。
这昆仑墟,不是宝藏,而是一座巨大的、沉重的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