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的解码信息如同烙印,刻在林晚的眼底心间。
【a. stable. b. guarded. c. move in 72h. d. danger high. e. wait.】
每一个字母,每一个单词,都透着沈砚特有的冷静和克制,也承载着难以想象的重量。他是在何种境况下,如何凝聚起残存的精神力,才能完成这样精准而高效的传递?
“72小时...”苏婉重复着这个时间点,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这是她陷入深度思考时的习惯动作,“三天。他们要在三天内把他转移出西郊仓库。这意味着什么?”
林晚从震撼中回过神,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分析:“可能意味着几种情况。第一,那里的医疗条件无法满足他后续的治疗。第二,他们觉得那里已经不再安全,无论是来自外部的调查压力,还是内部可能存在的...分歧?第三,或许有更重要的‘用途’或‘交易’,需要他移动到别处。”
苏婉赞赏地看了她一眼:“分析得很到位。结合他提醒的‘danger high’(危险等级高),转移过程本身,恐怕就是一道鬼门关。‘夜枭’绝不会允许‘寒鸦’这个级别的资产出现任何闪失,护送力量会极强,但同时,想趁机下手的人,也不会少。”
地下室的空气再次变得凝重。希望之后,是更复杂的局面和更巨大的风险。
“那我们...”林晚看向苏婉,“‘wait’(等待)?只是被动等待吗?”她不是质疑沈砚的判断,而是无法忍受什么都不做。
“当然不是。”苏婉的眼神锐利起来,“他的‘wait’,是让我们不要贸然行动,尤其是不要试图去劫持转移队伍,那等于自杀。但绝不是让我们干坐着。”
她站起身,走到那台连接着卫星网络的老旧电脑前:“我们需要利用这72小时,做尽可能多的准备。信息,永远是最关键的武器。”
她快速敲击键盘,调出几个极其隐蔽的界面:“我会尝试用最低功耗、最隐蔽的方式,扫描‘夜枭’可能用于转移的几条路线上的常规监控和交通网络节点,寻找规律或漏洞。同时,我会撒出一些模糊的‘诱饵’信息,干扰他们的判断,或许能让他们疑神疑鬼,推迟或改变转移计划,为我们多争取一点时间。”
林晚立刻明白了苏婉的策略——在信息的暗河里投下石子,搅起涟漪,让对手看不清水下。
“那我呢?”林晚问,她不想只做一个被保护者。
苏婉看向她,目光深沉:“你?你需要成为真正的‘夜莺’。”
她指着电脑:“我会给你开通一个临时的、经过无数次伪装的加密通讯通道。你需要用‘夜莺’的风格和影响力,但不是直接爆料,而是...引导。引导那些已经开始关注西郊事件的媒体和调查员,将他们的视线,巧妙地引向那几条可能的转移路线上可能存在的‘异常’。”
“比如?”林晚心跳加速。
“比如,某条路线的夜间交通管制记录异常,某个废弃工厂区域突然增加了巡逻,某些特定频率的无线电信号活跃度变化...”苏婉提供着思路,“用猜测、用疑问、用‘据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称’的方式,把这些碎片抛出去。让好奇的猫们自己去嗅,去挖。我们要做的,是在‘夜枭’的转移路线上,点亮一盏盏不那么起眼却足以引起警惕的灯。”
这是一场极其危险的舆论操控游戏。既要达到效果,又不能暴露自身,还要避免打草惊蛇导致对方狗急跳墙。
林晚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但更多的是被信任的激动和跃跃欲试。
“我试试。”她深吸一口气,坐回电脑前,目光变得专注而坚定。
接下来的时间,地下室里只剩下敲击键盘的细微声响和偶尔低声的讨论。
苏婉像一名经验丰富的暗夜猎手,在数据的海洋中布下无形的丝线,谨慎地探查着敌人的动向。她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稍展,屏幕上的数据流如同她心绪的延伸。
林晚则完全进入了“夜莺”的状态。她仔细研究着苏婉提供的零散信息,巧妙地将它们编织成一条条引人遐思的社交媒体推文、论坛帖子或加密邮件。她的文字像带着钩子的羽毛,轻盈地落下,却总能精准地撩拨起专业人士的疑心。
她不再仅仅是为了救一个人而战,更是为了揭开那巨大黑幕的一角而战。这种使命感,让她忘却了疲惫和恐惧。
时间在高度紧张的精神活动中飞速流逝。
窗外天色又暗了下来,夜晚再次降临。
期间,“鸦羽”又短暂地活跃过一次。不再是编码信息,而是一次简单的、平稳的短振动, followed by ( followed by ( followed by (随后是)一段较长时间的、令人安心的恒定温热。
像是一次无声的报平安,确认他那边情况依旧稳定。
这一次,林晚没有试图回应或追问。她只是静静感受着那份温暖,仿佛与他共享了片刻沉默的陪伴。她知道,任何不必要的回应都可能消耗他宝贵的精力。
简单吃了些东西补充体力后,两人继续工作。
深夜时分,苏婉忽然发出一声极轻的抽气。
“有动静了。”她压低声音,指着屏幕上一条刚刚解码出来的、极其简短的密文,“是‘影刹’!他\/她还活着!”
林晚立刻凑过去。屏幕上的信息同样简洁到极致:
【位置确认。模式识别中。待命。】
“位置确认...他\/她确认了沈砚的具体位置!”苏婉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激动,“模式识别...是在分析转移队伍的护卫模式和规律!待命...他\/她在等我们的信息,或者等转移开始的那一刻!”
“影刹”就像一枚早已埋下的暗棋,在最关键的时刻,显示出了他\/她的价值。
“能和他\/她建立更稳定的联系吗?”林晚急切地问。
苏婉摇了摇头:“太危险了。刚才这条信息已经是冒了极大风险,用的是一次性触发式短波发射,无法追踪源点,也无法回复。他\/我们知道我们还活着,我们知道他\/她还 active ( active ( active (活跃),就够了。剩下的,只能靠默契和...时机。”
希望又多了一分,但局势依旧如同走钢丝。
林晚坐回自己的位置,正准备继续构思下一轮的信息引导,目光无意间扫过沈砚那本摊开的笔记本。
她的手指停顿在一幅极其简单的素描上——那是在一个下雨天,从窗口望出去,密集的雨线划过灰蒙蒙的天空,窗玻璃上凝结着细小的水珠。
画的角落,写着一个日期,和两个小小的字:【等她】。
日期,是她曾经在一次公开学术讲座后,因为大雨而在图书馆滞留到很晚的那一天。
原来那天,他也在。或许在另一个窗口,或许在远处的车里,就这样安静地、沉默地,看着雨,等着她可能出现的身影。
心口像是被什么东西温柔地撞了一下,酸涩而温暖。
她忽然知道下一篇“夜莺”的引导文章该怎么写了。
她新建了一个文档,标题带着一丝文艺的忧伤:《那些被雨困住的黄昏,你是否也见过不寻常的风景?》
文章从一场常见的大雨说起,谈论城市不同角落的雨景,谈论雨幕如何掩盖痕迹,又如何放大某些细微的声响和光影。然后,她巧妙地嵌入了对西郊工业园附近区域雨天交通模式的“个人观察”——提到某些车辆似乎不受天气影响,总是在特定时间出现又消失,车灯的光柱在雨帘中显得格外突兀和匆忙...
她将怀疑包裹在抒情的笔调里,像一篇略带感伤的都市观察笔记,却在不经意间,为可能存在的夜间转移路线,标注了一个模糊的时间锚点——雨夜。
写完,设置好发送时间。她靠在椅背上,感到一阵精神上的疲惫,但内心却异常充实。
苏婉还在忙碌,屏幕上的光映着她专注的侧脸。
林晚没有打扰她。她拿起铅笔,在沈砚那幅雨景素描的旁边,空白处,轻轻地画下了一枚羽毛的轮廓。
线条简单,却带着一丝温柔的力度。
然后在羽毛下方,写了一行很小很小的字:
【雨会停,夜将明。守望者,永不止息。】
这不是为了给他看,只是为了告诉自己,告诉这个寂静的夜空。
无论多么漫长的黑夜,总有人醒着,总有人在守望。
而他们,就是彼此的守望者。
她放下笔,将笔记本合上,贴身收好。
然后,她再次握住了那枚“鸦羽”。
这一次,她没有传递任何复杂的意念或问题。
她只是静静地握着,将自己的体温,一点点传递给它。
如同黑夜中,无声的陪伴。
掌心的金属,依旧沉寂。
但她相信,另一端的他,一定能感受到。
这份无需言说的。
守望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