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师工会大罢工的风波,在秦洛那封情理兼备、又指明出路的《告同仁书》后,虽未完全平息,但最激烈的对抗态势已然缓和。墨符老人带着部分最顽固的老派符师黯然退守,选择了沉默的抵制,而更多的符师,尤其是年轻和中生代,则在现实的生存压力与对未来的好奇驱使下,将信将疑地踏入了秦洛为他们打开的“另一扇门”。
这扇门,就是设立在自动化工厂附属建筑内的——“青岚宗符箓技艺革新与再就业培训中心”。
开课第一天,中心最大的讲堂内,气氛微妙而复杂。近百名前来参加培训的符师坐满了位置,他们大多穿着传统的符师袍服,袖口沾染着洗不掉的朱砂或灵墨痕迹,脸上带着惯有的矜持与一丝难以掩饰的彷徨。他们彼此间低声交谈,目光却不时瞟向讲台,以及讲台旁那些闪烁着金属光泽、刻满陌生符纹的奇怪设备。
秦洛并没有亲自担任第一课的主讲。他深知,此刻由他出面,反而可能激发这些符师潜意识里的抵触情绪。站在讲台上的,是经过秦洛紧急培训、原本符箓堂中思想较为开明的李讲师,以及……苏妙仪。
由备受尊敬、且同样出身传统符箓之道的大师姐苏妙仪来破冰,再合适不过。
“诸位同仁,”苏妙仪的声音清越,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我知道,大家此刻心中必然充满困惑、不安,甚至是不甘。我们熟悉的笔墨纸砚,我们引以为傲的指尖灵犀,似乎在一夜之间,变得不再被需要。”
一句话,说到了许多符师的心坎里,讲堂内响起一阵低沉的共鸣声。
“但是,”苏妙仪话锋一转,美眸扫过全场,“我想请大家想一想,我们绘制符箓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固守某一种特定的工具和手法,还是为了掌控更强大的力量,探索更玄妙的法则?”
她轻轻拿起一张由自动化生产线下来的“Zth-1震天雷火符”,又拿起一张她自己亲手绘制的、威力相近的传统“烈阳符”。
“这两张符,都能释放火焰,驱邪破敌。一张由机器印制,一张由我手绘。它们本质上有高下之分吗?没有。它们只是通往同一个目的地的……两条不同的路。”
“而秦洛师弟所做的,”苏妙仪指向身后那些设备,“不是要堵死我们熟悉的那条路,而是为我们,为整个符箓之道,开辟了无数条新的、可能更加宽阔、更加便捷的道路!他邀请大家前来,不是要大家放弃过去的技艺,而是希望大家能拿起新的‘符笔’,去探索一个更加浩瀚无垠的符箓世界!”
苏妙仪的话语,如同春风化雨,悄然瓦解着许多人心中的坚冰。她成功地将“对抗”的叙事,扭转为了“探索”与“机遇”。
接下来,李讲师开始介绍培训中心的具体课程设置。课程分为三大方向:
一、 理论基础提升班(必修)
· 《符箓能量学基础——从灵感到方程》:由浅入深地介绍能量守恒、灵压、频率、波形等概念,用数学语言描述符箓生效过程。
· 《材料化学入门——符墨与基材的微观世界》:讲解不同材料的灵导性、活性、相容性,从分子层面理解符箓绘制成功的原理。
· 《几何画板使用入门》:学习使用这个强大的推演工具,进行符纹设计、能量流模拟和效能优化。
这门课对于习惯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经验主义的传统符师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冲击。课堂上充满了“这有什么用?”“画符还需要算数?”的嘀咕声。但当一位符师尝试用几何画板优化了他一直绘制不稳定的“轻身符”的一个转折角度,发现成符率和效果真的显着提升后,质疑声开始变成了惊疑不定的探索。
二、 技术操作实践班(根据兴趣和天赋选择)
· 符箓打印机操作与维护:学习如何给机器加墨、处理卡纸、校准喷头、进行日常保养。一开始,这些习惯了执笔的符师们面对复杂的按钮和管线手忙脚乱,闹出不少笑话。但当他们看到机器稳定地、批量地吐出他们需要耗费极大心力才能绘制的复杂符纹时,震撼之余,也渐渐体会到了“工具”的力量。
· 激光刻蚀机基础应用:学习使用光刃1.0平台,在不同材料上刻绘符纹。当一位老符师颤巍巍地操作振镜,看着一道无形之光在他带来的坚硬“玄铁木”上轻松蚀刻出清晰流畅的纹路时,他激动得差点老泪纵横:“这……这比老夫刻刀强了百倍不止啊!”
· 新型符墨配制与测试:参与研发性能更好、成本更低的新型灵能墨水。一些对材料极其敏感的符师在这里找到了用武之地,他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往往能提出让秦洛都眼前一亮的配料方案。
· 自动化生产线流程管理与质量控制:学习如何调度生产、监控数据、排查故障。这为符师们转向管理岗位提供了路径。
三、 创新研发高级班(择优选拔)
· 新型符纹设计:基于化学键理论和能量模型,自主设计全新的符箓。这是最具挑战性,也最吸引人的部分。
· 跨界应用探索:将符箓技术与炼器、阵法、丹道等领域结合。
培训并非一帆风顺。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课堂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一位中年符师对着几何画板上一道需要计算角度的辅助线吹胡子瞪眼:“胡闹!画符讲究的是心随意动,笔走龙蛇!这算出来角度还是符吗?”
他旁边的年轻弟子,也是他带来的徒弟,却已经兴奋地开始计算:“师父,您看,按照这个角度调整,灵能流转效率能提升一成半呢!”
中年符师将信将疑地按照计算结果调整了笔锋,绘制成功后,感受着那明显更加顺畅的灵能,半晌无语,最后嘟囔一句:“……歪打正着。”
又如,在打印机操作课上,一位女符师因为连续几次操作失误导致喷头堵塞,急得眼圈发红,觉得自己笨手笨脚,不适合学这个。负责指导的弟子(正是之前被秦洛帮助过的石砚)耐心安慰:“前辈勿急,您当初学画第一笔符纹时,不也失败了许多次吗?这机器看似复杂,摸清了性子,比符笔更听话呢。”
秦洛虽然不常出现在讲堂,但他时刻关注着培训的进展。他让人将学员们成功的作品、优化的案例、甚至是具有启发性的失败教训,都整理出来,张贴在中心的“成果墙”上。他还设立了“创新贡献点”,对于提出有效改进建议、设计出新符纹的学员,给予额外的灵石和贡献奖励。
潜移默化中,变化在发生。
曾经抵触计算的符师,开始抱着《基础数理》挑灯夜读。
曾经鄙夷机器的符师,开始像爱护自己的符笔一样,细心擦拭保养操作台。
曾经觉得前途黯淡的符师,在成功设计出一款结合了传统“云雾符”意境和科学“范德华力场”的新型“拟态隐匿符”后,眼中重新燃起了炽热的光芒。
一个月后,首批完成基础培训的符师开始进入工厂实习。他们带来的传统经验,与自动化生产碰撞出了意想不到的火花。一位老符师发现某种传统“固灵胶”可以极大地改善纳米银墨水的附着力;另一位符师则凭借对灵能波动的敏锐感知,改进了质检符阵的一个参数,使得误判率再次下降。
再就业培训课,仿佛一个巨大的熔炉,将旧的技艺与新的知识熔炼在一起,锻造出了一批既懂原理、又会操作、还具备创新思维的“新一代符师”。
当墨符老人某日偶然路过培训中心,听到里面传来的不再是抱怨,而是热烈的讨论声、机器运行的嗡鸣声、以及成功时的欢呼声时,他伫立良久,最终化作一声复杂的叹息,悄然离去。
时代的浪潮,终究无法阻挡。而秦洛,不仅站在了潮头,更成为了那个引导众人学习冲浪的人。
阵枢阁内,秦洛看着培训中心送来的第一期学员结业报告和就业去向(大部分进入了工厂的技术或管理岗位,小部分加入了阵枢阁的研究团队),对苏妙仪笑道:“看,我说过,知识从不剥夺,它只赋予。”
苏妙仪看着他,眼中笑意温柔:“是你,赋予了知识这种力量。”
科学的种子,终于在更广阔的土壤中,扎下了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