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大管事收到手下的统计,轻笑着对两个老祖宗汇报完,便把统计表交给殷氏。
至于她为什么不征求这里身份最高的长孙皇后?
她又不傻,这里谁说话算数她怎么可能不知道?
“你这个女娃娃很不错,李家娃娃没有看错人,你来告诉老祖宗,这稻田里养鱼,是不是有什么说法?”
老祖宗颜之善是一个话不多的人,看到各家话事人的表现,便问出了大家都想知道的问题。
他知道自己问,李氏的这个农田管事才会说,其他的人问,以李氏族人的尿性,不当场翻脸都是好的。
李氏族人早已经得到郎君的指示,大力推广水稻种植,对天下人公开李氏的种植技术。
“回老祖宗的话,郎君之所以兴师动众的请两位老祖宗来主持此次收获祭祀,就是要向天下公开我李氏的种植技术。
刚刚大家都看到了,我李氏在稻田里养鱼,以及亩产比整个北方粳稻亩产一石(334斤)多一倍不止,长江流域的水稻,无论是早稻,中稻或者是一季稻,晚稻的亩产都多差不多一倍。
这其中的关键就是郎君吩咐族人从占城弄来了占城稻种,令族人们在天下各处试种。
经过五年不断的选种,杂交,就有了大家现在看到的亩产超七百斤的李氏七号稻子。
这个稻谷口感可能没有那么的好,老祖宗,刚刚收的稻谷我们李氏烘干了一部分,并脱壳蒸好了饭,大家现在回去洗漱一下,马上就能吃到我李氏刚刚收到的稻谷蒸的饭了。”
沐青竹恭恭敬敬的说了一大堆,就是没有说稻花鱼的事情,性子比较急的颜之善老祖宗,挥挥手气乎乎的说:“哼,刚刚夸你这女娃娃,结果马上就气老祖宗我,老祖宗我不想听你说了,英娃子,你来和老祖宗说说这稻田里养鱼的事情。”
英姑和红姑推着两个老祖宗的轮椅就往府里面走,英姑轻笑着说:“老祖宗,稻田里养鱼是俊儿的吩咐,他没有告诉族人们为什么这样做,俊儿其实很懒,做什么事情不想和族人们解释。
老祖宗,你们问错人了,沐大管事是俊儿怎么安排,她就怎么做,她可能并不知道这里面的关窍,并不是她有意不告诉老祖宗。
族人们就是这样,俊儿做什么事情,和他们说了他们也不明白为什么。
万幸的是,族人们虽然不明白为什么,但是俊儿吩咐下来的事情,他们都会不打折扣的执行。”
走了一段路,英姑见大家都竖起来了耳朵,想听稻田里养鱼的秘密,莞尔一笑便继续说:“俊儿曾经和我们说过稻田里养鱼的好处,其一鱼儿会吃掉田里的杂草,省却族人们除草的麻烦,同时鱼儿也能长大,一举两得;
其二鱼儿在水里面游动,会增加氧气,氧气充足,稻苗也长的欢实,稻穗也能多结果实,何乐而不为?
老祖宗不要问我什么是氧气?鱼儿游动怎么就会增加氧气?这些俊儿没有和我们说,我也不知道。
稻田里养鱼,还有第三个好处,就是鱼儿会吃掉田里的害虫,稻子会更高产。
一块田里,两份收获,何乐而不为?老祖宗,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
颜家两个老祖宗听完,思考了一下又颜之推老爷子问:“英娃子,你告诉老祖宗,这稻田里养鱼,能不能推广天下?”
这个时候殷氏在一旁轻笑着说:“老祖宗,你这话问的,养稻花鱼的好处,俊儿不是已经把样板摆在天下人眼前了么?能不能推广,这不是我们关心的事情,只要不傻的人,自然而然就知道该怎么做。
老祖宗是想问李氏能不能向天下人推广这稻种吧?
老祖宗你们放心,俊儿是我抱大的,他的心思我还是了解的。
俊儿如果不是想向天下推广这稻种,就不会大张旗鼓的整这一出。
俊儿请老祖宗你们来主持祭祀,并邀请各大家族的老祖宗来观礼,就是想借老祖宗的口向天下推广。”
这个时候三房大总管罗老夫人轻笑着说:“老祖宗,郎君正是有此打算。
郎君常说:整个关中已经到了一个生死存亡的关键节点,事关子孙后代的褔祉,如何做,后世子孙自有公论。
郎君先前大力扶持煤炭产业,不惜亏本也要让整个关中每家每户都有煤炉子,并且定死了煤球的价格,就是要让谁都用的起,改变大家烧柴的习惯。
我李氏造铁锅,也是以最低的价格往外出售,就是为了让人们少烧柴火。
同时,郎君以最大的诚意,促成了植树造林,减少开垦的公约。
郎君认为这些还不够,郎君弄出来了曲辕犁,复制出来了汉代的娄车。
同时郎君也大力发展养殖业,郎君认为大家多吃一口肉,肚子里有油水,大家就会少吃许多粮食。
事实上郎君是对的,我李氏族人现在已经实现了每天都能吃到肉,现在族人们的粮食消耗量少了三成。
但是郎君还不满意,令族人们全天下收集种子,花费巨量的钱粮支持农家改良种子与种植技术,成果大家都看到了。
郎君认为,以关中现有的土地,种出更多的粮食没有任何问题,完全就不需要无休无止的开垦,把子孙后代的褔祉都用掉。”
现场千多人,大家走路都放轻了脚步,生怕打扰老祖宗问话。
大总管罗老夫人的话,让大家都动容,他们没有想到李俊会有如此的胸怀。
风呼呼的吹,吹来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也吹来了大家丰收的喜悦……
颜之善老爷子平时话很少(和小铃铛在一起的时候例外),但是他只要说话,必会留于史书。
这个时候他十分开心,扭头对各大家族的话事人说:“你们也都活了一大把年纪了,你们小时候的亩产多少?气候如何?现在什么情况,你们也应该是知道的,要不然也不会响应李家娃娃的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