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衡点击【通过验证】后,对话框并没有立刻弹出新的消息。那个代号“S”的用户,似乎并不在线,或者并不急于交谈。
这种沉默,反而让顾衡心中的疑虑更深了一分。他关掉了社交平台的界面,强迫自己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眼前的论文上,但那个简单的字母“S”和苏妩惊慌失措的脸,总是不受控制地交替出现在他的脑海里。
几个小时过去,就在顾衡几乎要暂时将这件事搁置时,电脑右下角弹出了新消息提示。
来自【S】。
顾衡立刻点开。
S:「顾教授,深夜打扰。在重读YANtAc决赛第三题关于复流形上同调群的证明时,我尝试用另一种途径,引入L2上同调的理论来简化中间过程,但在处理非紧致性带来的奇异点时遇到了障碍。查阅了您早年那篇关于椭圆算子谱理论的论文,有所启发,但仍未完全打通。不知您是否方便指点一下这个思路的可行性?或者,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方向?」
问题后面,附上了一个简洁的公式推导和卡住的关键点。
顾衡的目光瞬间被吸引了过去。
这个问题提得极其刁钻和深刻!它直接指向了决赛那道题目的一个潜在深化方向,甚至触碰到了当前研究的一些前沿领域。对方不仅完全理解了他的论文,还能敏锐地抓住其中可以嫁接应用的点,并且清晰地指出了难点所在。
这种视野和洞察力,绝非普通学生所能拥有。这完美符合他对“S”的期待——一个思维活跃、敢于挑战常规、对深奥理论有极强领悟力的天才。
然而,与此同时,一种极其怪异的感觉再次浮上心头。
这个问题……虽然切入点不同,但其中涉及的某种思维转换的“偏好”,那种试图用更现代、更统一的框架去简化经典问题的“风格”,隐隐让他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熟悉感。
就像是在看一面镜子,镜中人的面容模糊,但举手投足间却反射出某种自己特有的习惯影子。
他压下心头那丝异样,专注于学术本身。这个问题确实很有价值,也激发了他的思考。
他修长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击,回复简洁而直接,直指核心:
「L2上同调的引入是可行的,但需要修正你对奇异点处的边界条件处理。参考Jost & Zuo 2001年的那篇论文,第三节的引理3.2,可以为你提供所需的估计工具。你的方向没有错,只是工具需要调整。」
他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指出了关键和参考文献,引导对方自己去完成剩下的工作。这是他一贯的指导风格。
消息发出后,几乎是立刻收到了回复。
S:「Jost & Zuo 2001!非常感谢!我立刻去读。原来问题出在边界条件的弱形式上,我之前过度强化了条件,导致了不必要的麻烦。您的指点非常精准!」
对方的反应极快,瞬间就理解了他的意思,并且精准地概括出了自己之前的错误所在。这种一点就透的悟性,让顾衡再次暗自赞叹。
但紧接着,S又发来了一条消息,语气变得更加探究性:
「顺着这个思路,我忽然想到,如果不仅仅满足于简化证明,而是试图将这个结论推广到某种特定的非凯勒流形上,比如,考虑一个带有特定挠率的三维复流形,您觉得是否会存在某种内在的障碍,阻止L2理论的这种应用?或者说,这是否会导向一个全新的未解决问题?」
这个问题,更加大胆,更加天马行空,甚至带上了一点挑战的意味!它已经远远超出了竞赛题目的范畴,直接踏入了无人深水区。
顾衡的眉头紧紧皱起,全身的思维都被这个问题调动了起来。他完全沉浸在了学术探索的状态中,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陷入了沉思。
对方的问题并非无的放矢,其中隐含的几何直觉非常敏锐。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方向,甚至可能牵扯出一些有趣的结果。
他完全忘了屏幕另一端是一个陌生的、匿名的“S”,仿佛只是在和一位思维层次对等的同行进行交流。
他开始键入回复,详细阐述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初步看法,可能的难点,以及需要补充的理论工具。他的用语依旧简洁,但内容却十分密集和深刻。
两人一来一往,在聊天框里进行着高效而深入的学术探讨。思维的火花在冰冷的文字间碰撞飞溅。
顾衡很久没有体验到这种纯粹因思想碰撞而产生的兴奋感了。这个“S”的思维之活跃、基础之扎实、提问之犀利,都让他感到一种难得的“棋逢对手”的愉悦。
然而,在这种愉悦感的深处,那股怪异的感觉始终如影随形。
为什么……这个“S”思考问题的某些方式,提出的某些关联性猜想,总会让他产生一种微妙的、仿佛在和另一个自己对话的错觉?
还有,对方选择深夜这个时间点来找他讨论如此烧脑的问题,这种对学术近乎痴迷的投入度……
他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再次闪过苏妩那张脸——那个因为多抄了几遍例题就仿佛受了天大委屈、对数学充满恐惧和抗拒的“学渣”。
冰与火的对比,从未如此鲜明而……令人烦躁。
他强迫自己停止这种无意义的联想,将全部注意力重新投入到与“S”的高水平交流中。
但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在黑暗中悄然滋生。它并不会因为“S”的主动出现而消失,反而因为这种思想上的高度共鸣与现实中苏妩的极端“愚钝”所形成的巨大落差,而变得更加令人困惑和……执着。
这场对话,既是学术的交流,也成了他潜意识里收集拼图的过程。
而网络另一端,苏妩看着屏幕上顾衡发来的、充满严谨逻辑和深刻见解的长篇回复,嘴角微微上扬。
鱼儿,上钩了。
她成功地用高超的学术问题吸引了顾衡的全部注意力,让他暂时沉浸在与“S”的思想交锋中,这无疑会冲淡他对“苏妩”的怀疑。
但同时,她也在小心翼翼地控制着“S”这个身份的发言,既要展现出足够的实力引起他的重视和兴趣,又不能流露出任何与“苏妩”相似的个人习惯——这需要极高的注意力和控制力。
这场双重扮演的游戏,刺激而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