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势”工作室里的空气,像被拉到极致的弓弦,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紧绷的质感。左侧显示屏上,橙色预警信号,仍在规律闪烁,那抹刺眼的颜色,映在林小雨紧绷的侧脸上,她悬在触控板,上方的手指微微蜷起,指尖下方一厘米处,就是触发系统,自动减仓的“确认”键,按下它,70%的股票仓位,将在十分钟内,按照模型预设的比例砍至40%,干脆利落,毫无犹豫。
可柯景阳方才的话,像一颗裹着沙砾的石子,砸进了她用数据,和逻辑构筑的平静湖面。她能清晰地算出87.3%的,政策收紧概率,却无法忽略那12.7%的“不确定性”。那是模型里从未被量化的、属于“人心”与“权衡”的灰色地带。
“87.3%的概率,”林小雨终于收回悬停的手,指尖在桌面轻轻敲了敲,声音里少了几分之前的绝对,多了一丝试探,“我的模型回溯了,二十年的宏观数据,误差率控制在3%以内,它不会错。但……”她抬眼看向柯景阳,目光锐利如刀,却又带着一丝松动,“我给那12.7%的不确定性留了空间。说服我,别用‘周期呼吸’这种模糊的词,用数据,用逻辑,告诉我为什么,此刻那12.7%会成为现实。”
这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柯景阳紧绷的神经。他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来,快步走到小白板前,抓起黑色马克笔的动作太急,笔帽“嗒”地掉在地上,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清脆。“好!我们不谈感觉,就谈周期,谈逻辑!”他弯腰捡起笔帽,在白板中央,用力画了一个巨大的圆形,又用四条直线,将其分割成四个象限,正是经典的美林投资时钟图谱。
“你看这个时钟,”柯景阳的笔尖,重重地戳在右上角的象限里,“按照最新的Gdp增速(6.1%)和cpI(5.2%)数据,我们现在妥妥站在这里,经济过热期。增速强劲,通胀高企,这是模型告诉你的,也是市场都能看到的。”
林小雨点头:“没错,过热期的典型特征,就是‘高增长+高通胀’,货币政策必然转向紧缩,这是教科书里的铁律。”
“但铁律也有例外,因为时钟会走!”柯景阳的笔,猛地从“过热期”划向下一个象限,留下一道刺眼的黑色弧线,“过热期之后是什么?是滞涨期!经济增速开始回落,但通胀还在往上冲,这是投资时钟里,最糟糕的象限,股债双杀,现金为王!”
他转身看向显示屏,屏幕右下角,恰好弹出,最新的制造业pmI分项数据,新订单指数,环比下降0.8个百分点,而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却环比上涨2.3个百分点。“你看这个数据,”柯景阳指着屏幕,语气急促却条理清晰,“新订单降了,说明需求已经开始乏力;原材料价格还在涨,说明通胀压力没减。这不是‘过热’往‘滞涨’走的信号是什么?”
林小雨的瞳孔微微收缩,她盯着那组pmI数据,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这组数据她早上看过,但没把它和“滞涨预期”联系起来。
“央行比我们更怕滞涨!”柯景阳的声音提高了几分,眼神里带着,一种看透本质的笃定,“他们手里的“工具”手册,从来不是只有‘防通胀’这一页,还有‘稳就业’‘保增长’!现在小微企业的pmI还在荣枯线以下,失业率虽然稳定,但青年失业率,已经接近警戒线。如果现在用加息这种‘重拳’,确实能压通胀,但那些刚从疫情里,缓过来的小微企业,可能直接被融资成本压垮,到时候通胀没了,就业和增长崩了,这不是央行要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