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仑”号传来的深空警告如同冰水浇头,让“南天门”基地本就紧绷的神经几乎绷断。
一个游荡在火星轨道、能汲取能量、似乎还能进行残缺沟通的未知实体,其带来的威胁和不确定性远超以往任何敌人。
然而,远水解不了近渴。眼前的危机是确保“烛龙”能源核心的绝对安全。
敌人那神出鬼没的“数字病毒”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解决这个问题,一切宏图伟业都可能从内部崩塌。
林风提出的“给心脏穿上内甲”的构想,成为了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但这绝非一人一力所能完成。
它需要材料学、能量场理论、信息加密、生物神经网络乃至道术研究院的多方通力合作。
一场围绕“烛龙”核心安全加固的攻坚战全面打响。
材料实验室里,专家们正在疯狂测试各种新型复合材料。他们需要一种不仅能物理隔绝能量泄露、还能有效衰减或扭曲特定频率信息攻击的特殊装甲。
“灵感来自‘岩虺’的伪装层和‘燧人氏’的能量惰性特征,”一位材料学家指着屏幕上复杂的分子模拟图,“我们要造出一种‘信息隐形’装甲,让外部的恶意指令‘看’不到也‘摸’不到核心的能量签名!”
能量场研究团队则专注于构建动态能量防御体系。他们借鉴了“赤霄”超载护盾的经验和道术“气场”循环的理念,试图在“烛龙”核心外围创建一个微型的、持续流转的“能量漩涡护盾”。
这个护盾并非用于抵挡物理攻击,而是专门设计用于扰乱和中和外来的恶意信息能量束,使其无法与核心内部能量场产生共振。“就像给核心加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能量迷宫,敌人的指令进来就会迷失方向。”负责人解释道。
信息安全小组的任务最为艰巨。他们需要彻底重构“烛龙”核心的控制系统底层架构。林风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想法:“摒弃传统的二进制编码和硅基逻辑门,尝试构建一种基于生物神经网络和量子不确定性的‘混沌算法’系统。”
这意味着控制系统的基础逻辑将不再是非0即1,而是充满概率和模糊性,如同人脑的思维一样难以被外部程序精准预测和入侵。
“让我们的控制系统像生命一样思考,而不是像机器一样运行。”苏小婉带领团队,开始将这一大胆构想转化为代码和硬件。
道术研究院也提供了关键支持。陈老研究员带领弟子,仔细分析了那段导致核心崩溃的恶意代码的能量特征,将其与古籍中记载的某些“心魔”、“外道”侵扰的描述进行比对(尽管看似玄学,但龙芯知识库显示其有内在科学关联),从中提炼出几种可能用于“安神定志”、稳定能量信息场的特殊频率和符文结构,供能量场团队参考。
各部门的研究成果如同溪流般汇聚到林风这里。他的副脑如同最高效的集成中枢,疯狂地处理着海量数据,进行跨领域的模拟和优化,寻找最佳的组合方案。他几乎住在了实验室,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但精神却处于一种奇异的亢奋状态。
“对!就是这个!将生物神经网络芯片嵌入新型复合材料,让它具备初步的信息感知和自适应调整能力!”
“能量漩涡的旋转频率必须与混沌算法的随机种子生成器同步,实现真正的无规律动态防御!”
“道术研究院提供的‘清心咒’频率经过调制,可以有效平复核心能量场被诱发产生的微小紊乱,将其作为最后的内部稳定阀!”
一个个技术难题在疯狂的头脑风暴和跨界合作中被攻克。整个“南天门”最顶尖的智慧和技术储备,都被调动起来,只为打造一副最坚固的“内甲”。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优化,第一台装备了完整“内甲”系统的第三代“烛龙”核心原型机——代号“涅盘”——终于组装完成。
测试日,气氛紧张到了极点。核心被安置在超强防护的测试场中央,周围布满了各种监测设备。模拟攻击开始,各种已知的、以及根据推测模拟出的未知信息病毒和能量攻击,如同狂风暴雨般射向“涅盘”。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攻击接触! 新型复合材料装甲表面泛起微不可察的涟漪,将大部分信息探针无声无息地偏转、吸收。 少量穿透装甲的攻击,闯入动态能量漩涡,瞬间被搅乱、分解,无法形成有效指令。
极少数侥幸穿透到最内层的攻击,面对基于混沌算法的控制系统,如同撞上一团迷雾,找不到任何可执行的逻辑入口,最终徒劳消散。 同时,内部稳定系统持续运行,确保核心能量场稳如磐石。
模拟攻击持续了整整一个小时,强度不断提升。
“涅盘”核心运行平稳,输出功率没有丝毫波动! 成功了!
测试场内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许多人激动地拥抱在一起,热泪盈眶。他们合力打造出了一颗真正属于自己的、难以被从外部攻破的“心脏”!
“立刻将‘涅盘’方案应用于所有‘烛龙’核心的升级改造!生产线全开!”雷战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
“烛龙”能源系统经历了一次痛苦的“涅盘”,变得更加安全、强大。这条至关重要的能源生命线,终于被重新加固。然而,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胜利。深空的警告和敌人无穷无尽的手段,意味着这样的攻防对抗将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