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苏婉宁特意抽空回了趟家。
刚推开家门,熟悉的饭菜香就扑面而来。妈妈系着围裙,正从厨房端出刚做好的糖醋排骨,色泽红亮,冒着腾腾热气。
知道女儿要去参加重要的航天交流会,她特意跟单位调了休,赶回来张罗了这桌饭。
“妈,不是说了不用这么麻烦嘛。”
苏婉宁看着桌上摆满的自己爱吃的菜,声音不自觉地轻柔下来。
妈妈放下手中的盘子,擦了擦额角的汗珠,温柔地笑了:
“你第一次参加这么重要的会议,妈妈怎么能不放在心上?”
饭桌上,姥姥不停地往苏婉宁碗里夹菜,不一会儿就堆成了座小山。
“姥姥,我真的吃不下了!”
苏婉宁拉着姥姥的衣袖,用上了小时候撒娇的语气——这样的亲昵,她已经好多年不曾有过了。
姥姥放下筷子,用那双温暖有力的手握住她:
“囡囡啊,到了京都要记得按时吃饭,少熬夜。做学问要紧,身体更要紧。”
那只布满皱纹的手温暖而有力。
老人家的目光慈祥而坚定:
“参加学术讨论时,要记得不卑不亢,虚心学习。你太姥爷当年一个人远渡重洋去求学,靠的就是这份独立和勇气。我们家的孩子,骨子里都得有这股劲儿。”
妈妈在一旁安静地听着,不时点头,眼神里满是温柔的赞许。
晚饭后,妈妈将一本深褐色皮面的笔记本塞到了苏婉宁手里。笔记本的边角已经磨得发白,但整体依然平整完好。
“这是你爸爸以前用的。里面都是他对推进系统的研究心得。虽然过去很多年了,但很多基础原理到现在都还适用。”
她转向女儿,眼神里带着期待:
“你这次参加的研讨会正好涉及这个领域,说不定能给你一些启发。”
苏婉宁小心翼翼地翻开笔记本,父亲那熟悉的字迹顿时映入眼帘。工整的公式旁留着简洁的批注,偶尔还能看到他亲手绘制的草图,铅笔的痕迹虽然淡了,却依然清晰。
捧着这本笔记,她仿佛触摸到了两代科研人之间的无声对话,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传承。
整理行李时,苏婉宁特意拿出一个精致的木制笔盒,里面,是一支钢笔。
这是顾淮前几日送的。
她想起他将笔盒递过来时,那双总是带着笑意的眼睛里,是少见的认真与期待。
“愿你能用这支笔,写下属于我们的未来。”
我们的……未来!
苏婉宁在心里轻轻重复了一遍,一股暖流淌过心间。她拿起钢笔,将它郑重地别在了自己上衣的口袋上。
出发前夜,苏婉宁与林南燕激动的辗转难眠,两人干脆跑到操场上看星星。
初夏的夜风轻拂过操场,带着青草的气息。她们并肩坐在双杠上,望着远处教学楼里温暖的灯光与夜空的繁星交相辉映。
“我爷爷书房里一直挂着'科学报国'的牌匾。”
林南燕嘴角含笑。
“听说我要去京城参会,他特意来信说,林家三代读书人,终于有人能站上这样的学术舞台了。”
她转头看向苏婉宁,眼睛在夜色中发亮:
“婉宁,我们要让所有人看到江南学子的风采。”
苏婉宁的目光越过摇曳的树影,轻声说:
“姥姥教我念'位卑未敢忘忧国'时总说,苏家的女儿,心里要装着更大的天地。”
她的声音很轻,却字字清晰:
“我要让所有人知道,周家的风骨,苏家的航天梦,一直在延续。”
月光洒在她们紧握的手上。
林南燕带着书香世家的传承,苏婉宁怀着三代人的期盼,此刻汇聚成同一个梦想。
“真好。”
林南燕轻轻握紧她的手。
“我们在走父辈走过的路,但会走得更远。”
夜风送来玉兰的清香,两个姑娘相视而笑。她们身后的夜空繁星闪烁,仿佛在见证着新一代航天人的启航。
开往北京的列车缓缓启动。
硬卧车厢里,崔教授正与研二的学生们讨论着会议议程。苏婉宁和林南燕并肩坐在靠窗的位置,专注地核对着手中的汇报材料。
“别紧张。”
林南燕轻轻碰了碰苏婉宁的手,本想安抚同伴,却触到对方掌心薄薄的汗意。再一摸自己的手,竟也是湿漉漉的。
两人先是一愣,随即相视而笑,紧张的情绪在这一笑间消散了大半。
经过一夜行程,天色渐亮时,列车缓缓驶入京都站。
苏婉宁提着行李随着人流下车,月台上熙熙攘攘,广播里《歌唱祖国》的旋律格外嘹亮。
出站口处,一位戴眼镜的年轻工作人员正举着“全国航空航天学术研讨会”的接站牌。
看到崔教授一行,他立即迎了上来,热情地接过几位老师手中的行李。
“是江南大学的崔教授吧,一路辛苦了!接待处的车就在广场上等着。”
他的普通话带着明显的京腔。
“这次会议规模很大,参会代表都安排住在友谊宾馆。”
穿过人流熙攘的广场,苏婉宁一眼就看到了墙上醒目的标语——“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鲜红的字体在晨光中格外耀眼。
大巴车是老式解放牌,绿色的车身上还带着些许尘土。苏婉宁推开窗,初夏的风立刻涌了进来,带着京城特有的气息。
沿途随处可见施工工地,整座城市都沉浸在热火朝天的建设氛围中。
友谊宾馆的大堂里,报到工作井然有序。工作人员都穿着白衬衫蓝裤子,精神抖擞,胸前别的红色代表证格外醒目。
会务组的小张一边熟练地帮大家办理手续,一边热情地介绍:
“晚饭在二楼餐厅,六点开始。今晚七点半在第三会议室有个预备会,崔教授记得参加。”
他特意压低声音对苏婉宁和林南燕说:
“宾馆小卖部有北冰洋汽水,你们年轻同志可以去尝尝。”
苏婉宁接过房间钥匙,指尖触到冰凉的金属,心里却涌起一阵暖意。这一切都在告诉她:
期待已久的学术交流,真的开始了。
房间是标准的双人间,浅绿色的墙裙配着深红色的地板,擦得光可鉴人。
傍晚时分,崔教授把学生们都叫到房间里开准备会。不大的房间顿时挤得满满当当,七八个学生有的坐在床沿,有的靠在写字台边,把崔教授围在中间。
崔教授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环视着每一张年轻的面孔:
“这次会议的重要性,我就不多强调了。”
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
“明天下午与清华、北航的学术交流,我们代表的不仅是自己,更是整个江南大学的荣誉。一定要拿出最好的状态,展现出我们江南学人扎实的学术功底。”
苏婉宁坐在靠窗的床角,不自觉地挺直了腰背。
窗外,友谊宾馆的庭院里,几株白杨轻轻摇曳,正如她此刻微微起伏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