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力部队换装试点成功的喜悦尚未散去,林枫却已陷入了新的思考。战斗报告中关于\"少数步枪连续射击后卡壳\"的细节,像一根细小的鱼刺,卡在他这位技术总负责人的喉咙里。在别人看来这是瑕不掩瑜的小问题,但在他眼中,这暴露了材料处理、加工精度或设计上可能存在的隐患。在庆祝的篝火旁,他独自拿着那几份战斗报告,反复研读,眉宇间不见轻松,反而越发凝重。
他的这种状态被王猛和赵指导员看在了眼里。几天后,分区司令部传来通知,要求各根据地主要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前往分区所在地参加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重点研讨下一步的反扫荡作战和根据地建设问题。王猛和赵指导员一致决定,带林枫一同前往。
\"让你去听听大局,也把咱们兵工厂的情况和想法,跟上级和其他兄弟部队交流交流。\"王猛拍拍林枫的肩膀,\"别老盯着那点卡壳问题钻牛角尖,出去换换脑子。\"
这是林枫穿越以来,第一次离开黑龙沟根据地,前往更广阔的外部世界。一路上,他看到的是被战争反复摧残的土地,荒芜的田野,废弃的村庄,但也看到了在废墟中顽强生存的百姓,和穿梭于青纱帐、山路间的游击队员。这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了自己工作的意义。
分区司令部设在一个比黑龙沟大得多的村庄里,但气氛同样紧张而忙碌。来自各部队的指挥员、政委们汇聚一堂,许多人身上都带着战火留下的伤痕和硝烟气息。林枫作为技术人员的代表, among 这些久经沙场的老兵,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也吸引了不少好奇的目光。
会议的第一天,主要是由分区首长做形势报告和总体部署。日军即将发动新一轮更大规模的\"铁壁合围\"扫荡,企图彻底摧毁山区根据地。会议的气氛十分沉重,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如何打破敌人的围剿,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难题。发言的指挥员们大多在讨论游击战术、群众转移、地道建设等传统应对策略。
第二天会议,进入分组讨论环节。在关于后勤保障和装备建设的小组讨论中,林枫一开始只是安静地听着。各位后勤干部都在诉苦:弹药如何匮乏,武器如何破旧,缴获如何困难。直到主持会议的分区参谋长点名让他发言:\"这位就是黑龙沟的林枫同志吧?你们兵工厂最近可是名声在外啊,大家都等着听你的高见呢!\"
一时间,所有目光都聚焦在林枫身上。他深吸一口气,站了起来。他没有立即谈兵工厂的具体成绩,而是提出了一个观点:
\"首长,各位同志,我认为,应对敌人的扫荡,不能只靠躲和拖。我们必须在局部形成拳头,有能力打疼敌人,才能粉碎其扫荡计划。而要形成拳头,除了战士们的勇敢,更需要可靠的装备支撑。\"
他话锋一转,提到了那份捷报中的\"卡壳\"问题:\"我们黑龙沟最近提供了一批装备,战斗表现总体良好,但也暴露了问题。这说明,我们的军工生产,还处在‘有’和‘能用’的阶段,距离‘好用’和‘可靠’还有很大差距。在敌人拥有绝对火力优势的情况下,我们的装备如果不能在关键时刻顶得住,再好的战术也可能功亏一篑。\"
这番立足于实际、不回避问题的开场,让在座的各位领导纷纷点头。接着,林枫结合黑龙沟的经验,提出了几条具体建议:
第一, **根据地军工建设,应确立\"保障重点、梯次换装\"的原则。** 集中资源优先保障主力部队和关键任务的弹药供应,并逐步用自产武器替换过于老旧不堪的装备。
第二, **技术升级刻不容缓。** 他简要介绍了水力锻锤等工具对提升效率和一致性的作用,建议有条件的根据地都应尝试进行技术革新,不能永远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
第三, **建立简单的战区兵器维修体系。** 建议在每个团甚至营级单位,培训配备基础的枪械维修员,能够进行战场紧急抢修,减少非战斗减员。
第四, **也是最大胆的一点:** \"面对敌人的碉堡和坚固工事,我们缺乏有效的攻坚手段。‘没良心炮’威力大但局限性也大。我建议,集中几个根据地的技术力量,尝试仿制我们自己的轻型迫击炮或掷弹筒。哪怕初期性能差一些,也能极大改变战场态势。\"
林枫的发言,没有空话套话,全是基于实践的问题分析和具体建议,尤其是最后关于仿制火炮的提议,像一块巨石投入水中,引起了激烈讨论。有人认为异想天开,条件根本不具备;有人则觉得值得冒险一试,否则永远只能被动挨打。
会议结束时,参谋长做了总结,虽然没有当场拍板仿制火炮这样重大的决定,但对林枫提出的前三点建议高度肯定,要求各根据地结合实际推广。会后,好几个根据地的负责人主动找上林枫,详细询问兵工厂建设的细节,希望能派人去黑龙沟学习。
这次会议,让林枫不再仅仅是一个埋头技术的工匠,他的视野被打开,思路提升到了根据地军工体系建设的高度。然而,在他带着新的想法和期望返回黑龙沟的路上,却接到了王猛派通信员送来的紧急消息:基地出事了!一名工人在试验新的火药配方时,发生了严重爆炸事故!刚刚在军事会议上描绘的美好蓝图,瞬间蒙上了一层沉重的阴影。
(第三卷 第九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