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山狐”特种部队俘虏供出的情报,像一根冰冷的毒刺,深深扎进了林枫和根据地高层的心头。惊蛰小队在平安县遭遇针对性伏击,背后竟可能存在着内部泄密的阴影!这消息比任何战场上的失利都更让人感到彻骨的寒意和沉重的压力。
追悼会的悲恸尚未散去,一场无声但更加严峻的内部清查与反思,已悄然展开。周文博亲自挂帅,联合保卫部门,开始对所有知晓或可能接触到“围魏救赵”计划核心细节的人员,进行极其隐秘而严格的二次甄别。范围涵盖了指挥部成员、通讯兵、以及惊蛰小队内部幸存者。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紧张和猜疑,信任的基石仿佛出现了细微的裂痕。每个人都感受到了这种压力,尤其是刚从重伤中挣扎过来的雷鸣,当他得知这一可能性时,愤怒和痛苦几乎将他再次击垮,他坚信自己的队员绝无问题,但残酷的现实又让他无从辩驳。
然而,就在这内查外调、人心惶惶之际,另一份在混乱中初步整理出来的、关于此次反扫荡作战中技术人员伤亡的详细报告,被送到了林枫的案头。这份报告所带来的冲击,丝毫不亚于内部泄密的疑云。
林枫深吸一口气,翻开了那份浸染着硝烟和血迹气息的报告。目光逐行扫过那些熟悉或不那么熟悉的名字,他的心一点点沉下去。
牺牲名单中,除了大量战斗人员,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分布在兵工厂、通讯、医疗乃至刚刚起步的农业技术推广等领域的技术骨干。他们或许不直接参与冲锋陷阵,但却是维系根据地运转和技术进步的毛细血管,是林枫寄予厚望的“星星之火”。
当他的目光停留在“陈志远”这个名字上时,手指猛地一颤,报告纸边缘被捏出了深深的褶皱。
陈志远,那个才十七岁,戴着厚厚的眼镜,有着“小秀才”外号的年轻人。他是最早一批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学员,在电子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和热情。林枫还记得,自己讲解基础电路原理时,他那种如饥似渴的眼神;记得他为了搞清楚一个电子管的工作原理,可以不吃不喝地在简陋的实验台前琢磨一整天;记得他成功仿制出第一个矿石收音机时,那兴奋得满脸通红、手舞足蹈的样子……他是林枫在无线电和未来电子技术领域,最为看好的几个苗子之一。
而报告上冰冷地写着:陈志远,兵工厂通讯技术组见习技术员。在日军空袭兵工厂时,为抢救一批刚从学校转移出来的实验器材和珍贵的技术笔记(其中大部分是他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实验记录),冒险冲回即将被炸弹击中的库房,不幸被坍塌的房梁砸中,重伤不治。
林枫闭上眼,仿佛能看到那个瘦弱的身影,在火光和爆炸的烟尘中,抱着那些在他看来比生命还重要的器材和笔记,奋力向外奔跑,却被无情吞噬的场景。
一种尖锐的、混合着痛惜、自责和巨大失落感的情绪,狠狠攫住了他。陈志远的牺牲,不仅仅是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更是一个在电子技术领域可能绽放异彩的潜在天才的夭折!这种损失,对于志在建立独立工业和技术体系的林枫而言,是难以用数字衡量的!
他猛地站起身,在临时指挥部(已从“鹰巢”迁回黑龙沟一处半毁的院落)狭小的空间里来回踱步,内心的焦灼几乎要满溢出来。
“我们损失了太多优秀的战斗员……现在,连这些宝贵的技术种子也……”林枫的声音沙哑,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们本应该在相对安全的后方,专心致志地研究、创造,为我们锻造更锋利的武器,探索更先进的技术!可现在……”
王猛看着林枫痛苦的神情,张了张嘴,想安慰几句,却发现无从说起。他同样心疼那些牺牲的战士,但对于技术人才的珍贵,他的理解远不如林枫深刻。
周文博叹了口气,语气沉重:“战争是残酷的,没有人能绝对安全。尤其是我们处于敌后,鬼子的轰炸和扫荡,针对的就是我们所有的有生力量,包括这些技术人员。”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更加重视对他们的保护!”林枫停下脚步,目光锐利地看向周文博和王猛,“以前我们可能更侧重于保护机器、设备、图纸这些‘死’的物资。但从现在起,我们必须确立一个新的原则:在同等条件下,技术人才的优先级,必须高于设备和图纸!人是活的,只要人在,知识和创造力就在,失去的设备可以再造,毁掉的图纸可以重绘!但人没了,就真的什么都没了!”
他越说越激动,这是他在经历了惊蛰小队惨重损失和陈志远等技术人员牺牲后,最深刻的反思和领悟。未来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我提议,”林枫语气坚决,“立刻采取以下几项措施:第一,建立技术人员风险评估和分级保护机制。对核心、关键、稀缺的技术人才,建立专门的档案,在面临危险时,优先安排转移和护卫。第二,加强技术单位,尤其是兵工厂、学校、研究所的防空、防特和物理防护措施,不能因为它们位于‘后方’就掉以轻心。第三,改善技术人员的生活和科研条件,尽最大可能保障他们的健康和安全,让他们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工作中。”
周文博认真记录着,点了点头:“林工,你的意见非常及时和重要。我会立刻组织人手,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技术人才是我们根据地的宝贵财富,确实需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他们。”
王猛也用力点头:“没错!以后哪个兔崽子敢不把技术员当宝贝,我第一个饶不了他!”
初步的统一意见达成后,林枫怀着沉重的心情,去查看了陈志远遗留下来的那些物品。那批被他拼死抢救出来的实验器材大多损毁了,但那些笔记却大部分完好。林枫小心翼翼地翻看着,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公式、电路图、实验数据和各种奇思妙想,有些想法甚至让林枫都感到眼前一亮。
在一本笔记的最后一页,他看到了一行略显潦草、却力透纸背的小字:“若能造出更小、更灵敏的电台,让每个战士都能互通声息,则我军战力必增数倍!吾愿为此穷尽毕生之力!”
林枫的手指轻轻拂过这行字,眼眶再次湿润。这个年轻的灵魂,至死都怀揣着用技术改变战场的梦想。
他将这些笔记仔细收好,这些不仅仅是遗物,更是火种,是未来需要有人接续下去的道路。
然而,就在林枫刚刚为技术人才的保护机制定下基调,并沉浸在痛失英才的悲伤中时,负责内部调查的周文博,再次带来了一个令人更加不安的消息。
“林工,关于泄密渠道的调查……有了一些进展,但也遇到了困难。”周文博的神色比之前更加凝重,“我们排查了所有明面上可能接触计划的人员,暂时没有发现明确的嫌疑对象。但是,在核查通讯记录时发现,在惊蛰小队出发前大约三十六小时,我们的一台备用‘星火’电台,曾短暂接收到一个来源不明、强度很弱的异常信号,持续时间极短,内容无法破译,当时值班人员以为是外界干扰,并未深究。”
他顿了顿,看着林枫骤然锐利起来的目光,缓缓说道:“而经过对那台电台的事后检查,老韩发现,其频率微调旋钮有极其细微的、非正常使用造成的磨损痕迹……有人,可能利用那台电台,在极短时间内,向外发送过信息。”
林枫的心猛地一沉。内部……果然有鬼!而且,这个“鬼”不仅隐藏得深,还懂得利用技术手段,行事极为谨慎和老练!
“那台电台的使用记录和接触人员呢?”林枫的声音冰冷。
“正在严密排查。”周文博道,“但范围很广,包括通讯排的战士,以及……以及一些因工作需要,被允许临时使用电台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学校的教员……”
技术人员的范围!刚刚经历了陈志远牺牲之痛的林枫,听到这个排查范围,心脏像是又被狠狠揪了一下。难道那只隐藏的“鼹鼠”,竟然潜伏在他最为看重、倾注了无数心血的技术团队之中?
信任的危机,伴随着技术损失带来的伤痛,如同双重阴影,笼罩在重建伊始的根据地上空。那个隐藏在深处的敌人,究竟是谁?他的下一个目标,又会指向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