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贵妃所赠的《西山雾霭图》在凌云鹤的书案上静静展开,取代了先前皇帝赏赐的《雪夜访戴图》。烛火摇曳,将画中那云雾缭绕、层峦叠嶂的景致映照得愈发深邃神秘。
凌云鹤屏退左右,独自坐在案前,目光久久凝视着这幅来历蹊跷的画作。万贵妃绝不会无的放矢,更不似有附庸风雅的闲情逸致。她以此画替换声称的王维摹本,必有深意。
他先是整体观摩画作的气象。笔墨苍润,山势雄奇中透着秀逸,云气氤氲,流淌于峰峦谷壑之间,确非凡品。作者虽未署名,但功力深厚,对山川自然的理解远超寻常画匠,更似隐逸高人寄情山水之作。然而,看久了,那浓郁的、几乎要溢出纸面的云雾,却隐隐给人一种压抑和不安之感,仿佛在那片山岚之后,隐藏着无数双窥探的眼睛。
他凑近画面,指尖虚拂过那些精细的笔触。山石皴法、树木点染,皆严谨有度,并无明显异常。他的目光继而投向那些隐匿于云雾和林木间的亭台楼阁。这些建筑点缀其中,为山水增添了人文气息,本是常事。但凌云鹤的心神却不由自主地被其中一处吸引。
那是在画面中景偏左的位置,一座半掩于苍松翠柏和缭绕云雾中的六角小亭。亭子本身画得并不格外突出,但其飞檐起翘的角度、支撑亭柱的细微形态,乃至旁边一块凸出的山岩轮廓……竟与他记忆中某个地方的景象产生了惊人的重叠!
凌云鹤的呼吸微微一滞。他闭上眼,努力回忆。是了!第一卷侦破“鬼胎案”时,他曾为查案多次往返京郊,对皇陵附近的地形地貌颇为熟悉。皇陵侧后方的一处偏僻山坳里,确有一座前朝遗留、早已荒废的旧亭,因其地势隐蔽,少有人至,他当时还曾因其形制古拙而多看了两眼。
画中之亭,与那皇陵附近的废亭,竟有八九分相似!
这绝非巧合。皇陵乃皇家禁地,周边地形岂是寻常画师可以轻易涉足并细致描绘的?即便偶有写生,又怎会如此精准地捕捉到那样一处隐蔽角落的细节,还将它置于这幅意在表现“西山雾霭”的画作之中?
他的心猛地跳动起来。万贵妃赠此画,莫非意在指引他去往那处?那亭中有什么?是与此番宫闱案有关的线索?还是与那神秘“烛龙”组织相关的秘密?
强压下心头的悸动,凌云鹤的目光变得更为锐利,如同最精密的探针,再次细细扫过画面上那处亭台及其周围。云雾在此处渲染得尤为浓厚,几乎将亭子吞没大半。
就在他几乎要断定此处别无他物时,烛火的光晕恰好掠过亭内阴影处的一角。那似乎……不仅仅是阴影和云雾的留白!
他立刻调整烛台的角度,让光线更集中地投射在那一小块区域。然后,他几乎将眼睛贴到了画纸上。
看到了!
在那浓淡不一的墨色渲染中,极隐晦地,用几乎与背景融为一体的淡墨,勾勒出了一个极其模糊的人形轮廓!那人影似乎身着宽袍,背对画面,立于亭中,正眺望着亭外更深远的山谷云雾。因其笔触极淡,且与云雾效果完美融合,若非有心且在最恰当的光线下仔细观察,根本无从发现!
亭中有人!
这人影是画作原本的一部分,还是后来添加的?若是原本就有,画家为何要将一个人物隐藏得如此之深?若是后来添加,又是何人所为?目的何在?
万贵妃知道这隐藏的人影吗?她赠画的目的,究竟是那亭子,还是这亭中的人影?
一个个疑问如同潮水般涌上凌云鹤的心头。这幅《西山雾霭图》,绝非简单的谢礼或拉拢,它更像是一把钥匙,或者一个谜题,刻意被送到了他的手中。
皇陵附近,荒废旧亭,模糊人影……这一切,都与当前这桩看似已了结的宫闱案似乎毫无关联,却又散发着同样诡异莫测的气息。万贵妃此举,是想借他之手去探查什么?是想祸水东引?还是她自身也卷入了某个更深的旋涡,欲借此传递信息或求助?
凌云鹤缓缓坐直身体,目光再次扫过整幅画卷。西山……皇陵……这两处地点在现实中相距甚远,却被巧妙地浓缩于一画之中,并隐藏着如此惊人的暗示。
他想起陛下赏画时“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告诫,又看着眼前这幅暗藏机锋的《西山雾霭图》。一边是帝王的平衡与压制,一边是贵妃的暗示与牵引。
这平静下来的湖面之下,暗流何曾止息?反而因这两幅画,变得更加汹涌诡谲。
凌云鹤的手指轻轻敲击着书案,眼中闪烁着沉思的光芒。良久,他小心翼翼地将画卷重新卷起,放入紫檀木匣中。
无论万贵妃目的为何,这画中之秘,他必须去探查一番。那座皇陵附近的废亭,他必须亲自去走一遭。
只是,此事需绝对隐秘,绝不能为外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