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阳城外,汉水之滨,一座高大的祭坛拔地而起。旌旗蔽日,甲胄生辉,文武百官,肃立坛下。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庄严肃穆而又激动人心的气息。
建安十八年秋,在击退曹操,稳固汉中之后,刘备于此地正式举行典礼,进位汉中王!
此举,既是对其自身功业与实力的确认,更是向天下宣告,汉室正统的延续者,并非许都那个被曹操操控的傀儡皇帝,而是他刘玄德!
吉时已至,礼乐奏响。刘备身着王服,头戴冕旒,神色庄重,缓步登上祭坛。诸葛亮、法正作为文武之首,紧随其后。
坛下,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延、高顺等大将,以及许靖、糜竺、简雍等文臣,皆按品秩肃立。益州、荆州的士人代表,亦在场观礼。
刘备立于坛顶,仰望苍穹,朗声宣读祭文,追思汉室荣光,痛陈奸臣当道,阐述自己自涿郡起兵,辗转半生,历经坎坷,终得荆益汉中,皆赖将士用命,贤臣辅佐,更承天命所归!今日进位汉中王,非为荣宠,实为凝聚人心,号召天下忠义之士,共讨国贼,兴复汉室!
其声慷慨,其情悲壮,闻者无不动容。
祭文毕,刘备接受群臣朝拜。山呼“千岁”之声,响彻云霄。
随后,便是盛大的封赏仪式。
· 诸葛亮正式被任命为尚书令,假节,总揽军国大事,地位如同丞相。
· 关羽受封前将军,假节钺,董督荆州事,权势达到顶峰。
· 张飞受封右将军,假节,兼任巴西太守。
· 马超(凭借其名望和牵制羌胡的作用)受封左将军,假节。
· 黄忠因定军山阵斩夏侯渊之大功,受封后将军,关内侯。虽然关羽曾因“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而表示不满,但经诸葛亮书信劝说,以汉高祖用人之典故开导,关羽最终以大局为重,接受了这一安排。
· 赵云受封翊军将军。
· 魏延被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全权负责汉中防务,此举令全军皆惊,足见刘备对其信任与赏识。
· 高顺受封讨逆将军,依旧统领陷阵营,地位特殊。
· 法正受封为尚书令(与诸葛亮并置,实则诸葛亮权责更重),护军将军,内外权柄极重。
其余文武,皆按功劳大小,各有封赏。
进位汉中王,意味着刘备集团的政治地位提升到了与曹操(魏王)、孙权(虽未称王,但实际割据)平起平坐的高度。其统治区域(荆州大部、益州、汉中)连成一片,势力空前强盛。更重要的是,“汉中王”这个名号,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政治象征意义,预示着继承汉室正统的意图。
消息传出,天下侧目。
许都的曹操,闻听刘备称王,更是怒不可遏,却也无可奈何,只能加紧整顿内部,准备应对刘备下一步可能发动的北伐。
江东的孙权,心情则极为复杂。他既惧刘备势大,威胁江东,又对刘备独占荆州(尤其是战略要地南郡)耿耿于怀。孙刘联盟的裂痕,在刘备势力达到巅峰的同时,也扩大到了难以弥合的程度。孙权开始暗中与曹操使者往来,各怀鬼胎。
成都、南郑等地,则是一片欢腾。百姓感念刘备、诸葛亮治下的安定,士人看到了建功立业的希望,军队士气高昂。
然而,站在巅峰的刘备与诸葛亮,却保持着难得的清醒。他们知道,称王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北方的曹操依然是最大的威胁,东方的孙权已成隐患,内部的新旧整合、人才储备、经济发展,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尤其是荆州方向,关羽虽然勇猛,但独力面对曹操襄阳、樊城守军以及潜在的江东威胁,压力巨大。如何稳固荆州,支援关羽,同时谋划北伐,是摆在汉中王刘备面前的重大课题。
庆功宴上,刘备与诸葛亮对饮。
刘备道:“孔明,今日之局面,实赖先生之力。然备心中,常感不安。云长在荆州,孤军悬远;曹操、孙权,虎视眈眈。下一步,该如何行事?”
诸葛亮沉吟道:“主公,当务之急,乃是巩固内政,积蓄力量。荆州之事,需嘱云长谨慎,万不可冒进。待我益州根基彻底稳固,粮草充足,方可大举北伐,则中原可图,汉室可兴!”
君臣二人,在喧嚣的庆典之后,已然开始谋划更长远的未来。然而,他们或许未能完全预料到,一场巨大的风暴,会首先从他们认为需要“谨慎”的荆州刮起,并最终改变整个三国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