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的五月,粮荒的迹象愈发明显。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乞讨的流民,不少粮店更是挂出“无粮可售”的招牌。户部尚书急报刘备:“陛下,中原各州的粮仓已不足三成,若再不解决,恐会引发民变!”
刘备看着奏报,焦虑地看向诸葛亮。诸葛亮早已备好对策:“陛下,臣有三策可解粮荒。第一,推行‘募民屯田’——凡愿去凉州、并州边境屯田的百姓,朝廷提供种子、农具和粮食,免除五年赋税,既解决边境粮荒,又缓解中原人口压力;第二,加强西域通商——派使者去鄯善、于阗等国,用中原的丝绸、茶叶换取西域的粮食、战马,西域粮食充足,足以补充中原缺口;第三,严惩囤积粮食的豪强——不少豪强趁机囤积粮食,抬高粮价,若能没收他们的粮食,分给百姓,可解燃眉之急。”
刘备立刻批准,下令推行新政。可新政的推行,却遭到豪强的激烈反对。兖州的豪强刘节之子刘寅,不仅囤积了五万石粮食,还联合其他豪强,煽动流民闹事,宣称“季汉新政是苛政,要逼死百姓”。流民本就因粮荒不满,被刘寅煽动后,纷纷聚集在兖州治所昌邑城外,要求朝廷废除新政。
“陛下,兖州豪强叛乱,流民闹事,若不尽快镇压,恐会蔓延到其他各州!”陈震急报。诸葛亮建议:“派陈到率五千禁卫军,驰援兖州,镇压叛乱;同时,派董允去豫州、徐州,督查新政推行,严惩囤积粮食的豪强。”
陈到抵达昌邑后,并未急于出兵。他先派人去流民中宣传新政:“凡愿去边境屯田的流民,现在就能领到粮食和种子;不愿去的,朝廷也会开设粥棚,保证大家有饭吃。”流民们本就只是为了活命,听闻有粮食,纷纷散去。刘寅见流民溃散,只好率三千私兵,退守自己的庄园,负隅顽抗。
“进攻!”陈到下令,禁卫军推着冲车,猛攻庄园大门。刘寅的私兵虽勇猛,却抵挡不住禁卫军的进攻,庄园很快被攻破,刘寅被生擒。陈到下令没收刘寅囤积的粮食,分给兖州百姓,还将刘寅押往洛阳,当众斩首。这一举措震慑了其他豪强,中原各州的粮荒渐渐缓解。
可豪强的隐患并未彻底消除。不少豪强表面顺从,暗中却联络其他不满新政的官员,试图推翻季汉的统治。豫州的豪强就暗中派使者去凉州,联络司马昭,约定“若司马昭攻打洛阳,他们就在中原响应”。司马昭虽未明确答应,却也给了豪强不少承诺,为后续的中原叛乱埋下伏笔。
诸葛亮深知豪强的威胁。他向刘备建议:“陛下,需加快推行‘土地均分’政策,将豪强多余的土地分给流民,削弱他们的势力。同时,在各州兴办学校,培养百姓的忠汉意识,从根本上消除豪强的影响。”刘备点头:“就按你说的办。中原是季汉的根基,绝不能出任何差错。”
随着新政的推行,中原的粮荒逐渐缓解,流民纷纷返回农田或前往边境屯田,洛阳的局势也渐渐稳定。可诸葛亮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凉州的司马昭、武陵的周邵、草原的轲比能,都在积蓄力量,季汉的统一之路,仍充满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