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三十年八月的鲜卑王庭,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气氛中。主营帐外,两拨士兵剑拔弩张,东侧是段部首领段务勿尘的三千骑兵,西侧是轲比能仅剩的两千残兵。帐内,轲比能坐在褪色的虎皮王座上,脸色铁青地盯着段务勿尘:“段务勿尘,你敢率军逼宫,就不怕我诛你全族?”
段务勿尘冷笑一声,将一枚青铜箭掷在地上——这是轲比能在幽州野狼谷战败时遗落的信物,如今成了他质疑轲比能“无能”的证据:“轲比能,你率军惨败,丢了漠南大片牧场,还让鲜卑损失三万勇士,凭什么还当鲜卑大可汗?今日要么你主动退位,要么我就替鲜卑勇士们‘请’你退位!”
帐外的段部士兵齐声呐喊:“退位!退位!”轲比能的残兵虽想反抗,却因连日缺粮、士气低落,只能缩在原地。轲比能看着眼前的局面,知道大势已去,猛地拔出腰间的弯刀,想要自刎,却被身边的亲卫拦住:“大可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匈奴的刘豹首领还在漠南,咱们可以去投奔他,日后再卷土重来!”
当晚,轲比能带着五千残兵,悄悄逃离王庭,直奔匈奴王庭而去。段务勿尘得知后,并未追击——他需要时间整合鲜卑各部,巩固自己的大可汗地位。可他没想到,轲比能的出逃,却给了赵广平定漠南的绝佳机会。
蓟城的北方都护府内,赵广拿着丁零部首领纥骨送来的密信,嘴角露出笑容。信中详细描述了鲜卑内乱、轲比能投匈奴的经过,还附带了匈奴王庭的布防图。“蹋顿首领,纥骨首领,这是咱们统一漠南的最好时机!”赵广将地图铺在案上,指尖划过匈奴王庭与鲜卑王庭之间的草原,“段务勿尘刚掌权,根基不稳;刘豹收留轲比能,必起猜忌。咱们分三步走:第一步,蹋顿首领率一万乌桓骑兵,佯攻鲜卑东部牧场,牵制段务勿尘;第二步,纥骨首领率五千丁零骑兵,袭扰匈奴的粮草营地,断其补给;第三步,我率一万幽州守军,直捣匈奴王庭,擒获刘豹和轲比能!”
蹋顿和纥骨齐声应诺。九月初,乌桓骑兵如期袭扰鲜卑东部牧场,段务勿尘果然中计,将主力兵力调往东部,无暇西顾。与此同时,丁零骑兵趁着夜色,突袭匈奴粮草营地,一把火将三万石粮食烧得精光。匈奴士兵得知粮草被烧,顿时军心大乱,不少贵族开始暗中联络赵广,想要倒戈。
九月中旬,赵广率军抵达匈奴王庭外。刘豹正忙着镇压贵族叛乱,根本没想到季汉军队会来得这么快。“冲!”赵广一声令下,幽州守军如潮水般冲向王庭,匈奴士兵纷纷弃械投降。刘豹带着轲比能,想要从北门突围,却被早已埋伏在那里的丁零骑兵拦住。
“刘豹,你勾结轲比能,多次袭扰边境,今日就是你的死期!”纥骨挥舞着弯刀,率军冲杀。刘豹的亲卫纷纷战死,他本人被赵广一枪挑落马下,生擒活捉。轲比能见刘豹被俘,想要策马逃跑,却被蹋顿的乌桓骑兵围住,最终也成了阶下囚。
解决了匈奴和轲比能后,赵广率军前往鲜卑王庭。段务勿尘见季汉军队势大,又得知刘豹、轲比能被擒,只好率军归降。十月初,赵广在漠南草原召开各部落首领大会,签订《漠南盟约》:
1. 漠南各部落(鲜卑、乌桓、丁零、匈奴残余)均向季汉称臣,承认季汉对漠南的主权;
2. 季汉设立“漠南都护府”,管辖漠南事务,都护由赵广担任,各部落首领担任副都护,参与政务;
3. 季汉为各部落提供粮食、铁器和中原农具,帮助部落发展农业;各部落需每年向季汉缴纳少量贡品(以牛羊、马匹为主),并在战时出兵协助季汉防守边境;
4. 禁止各部落相互攻伐,如有争端,由漠南都护府调解。
盟约签订后,漠南草原迎来了难得的和平。赵广还下令在草原上修建驿站,开通从蓟城到匈奴旧庭的官道,方便物资运输和文化交流。中原的丝绸、茶叶通过官道传入草原,草原的战马、牛羊也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原,漠南渐渐成为季汉重要的畜牧基地和兵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