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十四年,九月初,奉天殿。
一场关乎大明未来军事战略、人才选拔与军制根本变革的激烈廷议,正在这象征着最高权力的殿堂内进行。殿内气氛庄重肃穆,又隐含着一丝变革前的紧张。
天启皇帝朱啸高坐于金台御座之上,十二旒白玉珠垂落,目光扫过下方神色各异的群臣,最终落在兵部给事中傅宗龙身上。
傅宗龙会意,手持玉笏出列,声音洪亮:“陛下,臣傅宗龙有本奏!”
“讲。”
“陛下圣明,文治武功,远超历代。自陛下临御以来,整饬武备,革新军制,平定四方,开疆拓土。今辽东已靖,漠南臣服,乐浪省(原朝鲜)已归王化,由乐浪王镇守,但缺少将领,东海倭寇荡平在即,台湾收复指日可待!”傅宗龙先是颂圣,随即话锋一转,言辞恳切而激昂,“然,陛下之雄心,岂止于此?西南土司时有反叛需靖,西洋波涛待涉,东瀛之患未绝! 凡此种种,非但有赖于陛下圣断、新式军械,更需要良将贤才,为国前驱!”
他声音陡然提高,直指核心:“然,观我大明当前军制,五军都督府旧制已弛,权归兵部,然选拔机制仍多沿旧习! 将才之选,或局限于京营、边军系统,难以满足陛下宏图之需!放眼长远,为陛下宏图伟业计,为大明万世太平计,臣恳请陛下——特开恩科,大设武举! 此番武举,当扩大规模,提高规格,彻底革新科目!不仅考校弓马骑射、膂力武艺,更需增考兵法韬略、地理水文、算术测绘、乃至新式火器、舰船操控之科!以此广纳天下英才,无论出身,但有真才实学,皆可脱颖而出,为国效力!”
“更为重要的是,”傅宗龙语气加重,“此番武举,亦当成为彻底整顿全国军务、改组军制之开端!优胜者,不仅授以官职,更可择优进入皇家陆军军官学堂及帝国海军军官学堂深造,系统学习新式战法,以为未来全军军官团之骨干!以此,打破旧有窠臼,重塑我大明军队之脊梁!”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片议论声!
“臣附议!”新任辽国公卢象升第一个站出来,声若洪钟,“陛下!傅给事中所言,直指要害!旧有军制,积弊已深!如今大明兵锋正盛,然欲经营四海,非有通晓兵法、熟悉地理、善用新器之职业军官不可!大开武举,广纳贤才,正可为此提供源源不断之新鲜血液!此乃强军之本,臣万分赞同!”
“臣亦附议!”另一位功勋卓着的将领,冠军侯曹变蛟跨步出列,声如洪钟,“陛下!末将乃陆战野路子出身,深知战场搏杀,勇武虽重,然排兵布阵、协同攻坚,更需精通兵法、善用地利之将才!武举广开才路,正可为我陆军选拔此类良将,未来驰骋寰宇,无往不利!”
紧接着,如安远伯孙传庭(兵部侍郎)、定边伯周遇吉等一批凭借新式战法和军功崛起的陆军将领纷纷出列表示支持。
此时,一位身着独特海军将官礼服、气质精悍的中年将领昂然出列,正是帝国海军陆战队首任提督、授靖海将军衔的俞咨皋!他声音沉稳,却带着海军特有的自信:“陛下!臣俞咨皋,代表海军及海军陆战队,全力附议!”
他环视一周,继续道:“陛下,海军及陆战队之兴,远超常人想象!自天启八年陛下密旨开办帝国海军军官学堂至今,已历六载寒暑!如今,福建水师、南京水师主力战舰,已多为标准74炮战列舰!此等艨艟巨舰,三层炮甲,操控繁复,非经严格系统训练之专业军官不能驾驭!海战之道,更非陆战,需通天文,晓地理,精测算,善决断!此番武举,正可公开选拔有志于万里波涛之英才,入海军学堂深造,以期未来能指挥巨舰,纵横四海,为陛下开疆拓土!臣期盼已久!”
俞咨皋的话,透露出的信息令人震撼,也让众人对海军如今的力量有了新的认识。
然而,文官集团的反应却复杂得多。
“陛下!臣以为此事需慎之又慎!”都察院左都御史刘宗周面色凝重,出列反对,“祖宗旧制,虽有武举,然其规模规制,皆经百年锤炼,足以维稳。如今骤然扩大变革,恐动摇国本!其一,耗费钱粮必巨!天下武生汇聚京师,沿途接待、京师考务、后续安置,皆需巨额开支!虽国用丰盈,然亦当惜用民脂民膏!”
“刘总宪所言甚是!”礼部尚书黄道周接口道,“陛下,文武之道,贵在平衡。如此抬高武事,广纳武生,恐使天下人重武轻文,趋之若鹜,长此以往,非国家之福!且骤然变革军制,触动诸多旧有利益,恐引军中不稳!”
“陛下!”一名年轻的御史黄漾言辞激烈,“天下承平未久,正当休养生息,宣教化,重民生!如此大张旗鼓兴武举,变革军制,广纳好勇斗狠之徒,岂非昭示天下,陛下欲穷兵黩武耶?恐令四邻不安,百姓疑惧!”
“荒谬!”傅宗龙立刻反驳,“天下承平?四境之外,虎狼环伺!岂可高枕无忧?忘战必危! 陛下此举,正是为了以战止战,以武备求真正的和平!岂是穷兵黩武?至于军中不稳,正因旧制已不合时宜,才需革新以图强!唯有强者,方能真正维稳!”
“至于耗费钱粮与路途遥远,”户部尚书毕自严(兼文华殿大学士)开口,语气充满强大的底气,“据户部与兵部详算,若举办此次恩科武举,并完成优胜者初步安置培训,所需各项费用,约三百万银元。”
他环视一周,语气平静却带着强大的底气:“三百万银元,看似不少。然…”他话未说完,御座上的皇帝忽然开口,直接点名问道:
“毕爱卿,朕若没记错,上月户部奏报,国库现存银元几何?”
毕自严愣了一下,似乎没料到皇帝会在此刻突然问起这个具体数字,但他身为户部尚书,对这项核心数据早已烂熟于心,立刻下意识地躬身回答:“回陛下,截至天启十四年八月底,国库实存银元十六亿八千万有余。此数尚未计各地方库藏、太仓粮储折色及皇家内帑。”
这个天文数字被如此平静地报出,整个奉天殿瞬间陷入一片死寂。许多官员都被这个前所未有的庞大数字震撼得说不出话。
毕自严在短暂的寂静后,继续道,声音更加沉稳:“三百万银元之数,相较于国库存银,不过沧海一粟!尚不及海关总署或江南布政使司一司半月之税收!何来靡费之说?!”
“至于天下武生汇聚京师之路途问题,”毕自严继续道,脸上露出一丝自豪,“陛下登基以来,大力修筑全国水泥官道干线,又兴建数条铁路大动脉,南北通衢,朝发夕至已非难事!且驿传系统早已革新,《大明日报》一日之内便可送达全国各主要府县!政令畅通无阻,消息传递迅捷。各地英才,足有近一月时间准备启程,凭借我大明今日之发达交通,断无无法按期抵达京师之理!此等小事,何足挂齿?”
毕自严的数据、对比以及对交通情况的说明,如同重磅炸弹,顿时让所有反对“耗费钱粮、路途遥远”的声音彻底哑火。
内阁首辅袁可立见状,缓缓出列:“陛下,诸位同僚。开武举,纳贤才,革新军制,确是强国之举。然刘总宪、黄部堂所虑,亦是为国思虑。老夫以为,武举可开,规模规格亦可提升,军制亦当循序革新,然需严定章程,宁缺毋滥。尤重忠君爱国之考教,兵法策论亦需以儒家经义为纲,如此,既可选拔真才,又能稳妥推进。”
工部尚书宋应星则补充道:“陛下,新式火器、舟舰、工程营造、军械维护,乃至后勤辎重管理,皆需专才。武举之中,或可单设‘技勇’、‘后勤’诸科,选拔此类专业人才,亦是大用。”
兵部尚书王在晋、侍郎孙传庭立即表示支持。
朱啸静静听着下方的争论,心中早已洞若观火。
是时候做出决断了。
朱啸缓缓站起身。整个奉天殿瞬间安静下来。
“诸位爱卿所言,朕已尽知。”皇帝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固步自封,乃取死之道;因循守旧,非强国之策。 五军都督府旧制已不合时宜。此次武举,便是大立之始!”
他目光扫过刘宗周、黄道周等人:“若无强军,何以保境安民?若无良将,何以开疆拓土? 难道要等西夷舰炮轰开国门,尔等才知变革之要吗?”
他看向毕自严:“毕爱卿算得明白!国库充盈,民富国强,交通便利,正该将财力物力用于此等强国固本、利在千秋之事上! 三百万银元,朕出得起!也值得出!”
最后,他的目光变得锐利无比,扫过全场:“朕意已决! 特开天启十四年武举恩科!”
他顿了顿,声音斩钉截铁,不容任何置疑:“时间,就定在今年十月朔日(十月初一)!于京师大校场连考十五日! 以此武举盛事,昭示天下,我大明武运昌隆,锐意进取! 具体章程,由兵部会同内阁、工部、天工院及海军衙门详细拟定,即刻办理,不得有误!”
“陛下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以卢象升、曹变蛟、俞咨皋、孙传庭、周遇吉等为代表的新兴勋贵将领,以及王在晋、毕自严、傅宗龙、宋应星等务实官员立刻跪倒一片,声震殿宇。
刘宗周、黄道周等反对者见皇帝决心已定,也只得无奈地躬身领旨。
“退朝!”朱啸袖袍一挥,转身离去。
消息立刻通过效率极高的驿传系统传出,并即刻由《大明日报》 刊发号外,一日之内,此重大消息已传遍全国各主要府县!顿时引起巨大轰动。无数习武之人、军中锐士、学堂学子、乃至有志于军功的读书人,都为之振奋摩拳擦掌,迅速准备奔赴京师,一展身手,博取功名!
一场汇聚天下英豪、旨在彻底革新大明军事体系的武举盛宴,已正式定档,即将在一个月后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