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里的油布包像揣着块烧红的炭,烫得心口发紧。沈静姝踩着青砖路往前走,裙角沾着的榆钱旧邸的泥土簌簌往下掉,每一步都像踩在浮棉上 —— 牡丹园的芍药开得正艳,粉白花瓣落在青石板上,在她眼里却成了散落的纸钱。廊下的铜铃被风吹得轻响,倒像是暗处有人在数她的脚步。
“夫人安。” 两个洒扫丫鬟提着竹篮行礼,银镯子撞出细碎的声响。沈静姝微微颔首,目光掠过她们袖口的靛蓝布边 —— 那是张嬷嬷房里下人的记号。她刻意放缓脚步,让病弱的姿态摆得更足些,待走过月洞门,才借着廊柱的阴影,悄悄加快了步子。
静心苑的朱漆院门终于撞入眼帘。王嬷嬷倚在门旁嗑瓜子,见她回来,忙把瓜子皮往袖里一拢,皮笑肉不笑地迎上来:“夫人这散步的时辰可不短,春雨都问了两回了。” 说话时,三角眼在她沾了草屑的裙摆上转了三圈。沈静姝只淡淡 “嗯” 了一声,指尖拂过门框上的铜环,冰凉的触感让乱跳的心稍稍定了定。
“春雨,闭门。” 刚进内室,她便沉声道,声音里带着掩不住的疲惫。春雨见她鬓发微松,脸色白得像宣纸,连忙应着去闩门,临走时还不忘往炉里添了块银丝炭 —— 这丫头,总记得她畏寒。
门板 “咔嗒” 一声闩上,沈静姝才顺着门板滑坐在地,后背已被冷汗浸得发潮。她撑着身子起身,摸到最里间的暖阁 —— 这里堆着母亲当年的旧妆奁,樟木箱盖开着条缝,散出淡淡的防虫香。她从箱底摸出盏豆油灯,火石擦了三次才点着,昏黄的光立刻在墙上映出个颤巍巍的影子,倒像母亲站在那儿。
油布包放在积灰的妆奁台上,蜡壳泛着陈旧的米黄色,指甲一碰就簌簌掉屑,混着泥土腥气和陈年樟香钻进鼻腔。沈静姝屏住呼吸,指尖沿着布包的折痕慢慢拆 —— 第一层油布浸过蜡,硬邦邦的;第二层是牛皮纸,边缘已脆得卷了边;第三层才露出素色锦帕的一角,像极了母亲当年常系的那方。
册子先掉了出来,没有封面,麻纸页子黄得像秋叶。开篇便是母亲熟悉的簪花小楷,“榆钱旧邸” 四个字写得端端正正,墨迹却比别处浅些 —— 想来是当年藏物时,墨还没干透。往下翻,“梅瓶” 旁画着个极小的梅花符号,“青鸾” 二字下圈着两道杠,“张氏” 的 “张” 字被墨点涂得发黑,旁边注着个 “药” 字。
指尖划过最后几页,纸页突然变得粗糙 —— 那字迹再没了往日的娟秀,笔画歪歪扭扭,“彼心叵测,药石无灵” 八个字几乎是潦草的连笔,末笔拖出长长的墨痕,像道血口子。沈静姝的指节猛地攥紧,册子边缘的纸页被捏得发皱 —— 她忽然想起母亲病逝前的模样,太医把脉时躲闪的眼神,张嬷嬷端来的汤药里飘着的细碎药渣,还有自己偷尝时那股淡淡的苦杏仁味。
“青鸾为凭,旧邸藏真……” 她喃喃念着,下意识摸向鬓边 —— 那支青鸾簪还插在发间,银质的鸾鸟翅膀被摩挲得发亮。当年母亲把簪子插在她头上时,笑着说 “这鸾鸟通灵性,能护着你”,原来不是戏言。
锦帕被压在册子底下,折叠得方方正正,边角却磨得发毛。沈静姝轻轻展开,帕心的梅花突然撞入眼帘 —— 暗红的丝线绣得极密,花瓣边缘却有些发虚,像是绣的时候手在抖。她凑近油灯细看,那丝线的颜色深褐发暗,指甲蹭过竟有些发脆,倒真像干涸的血迹。
“雪埋冤骨,梅开见天。” 两行小字绣在梅枝下,针脚又密又急,有些地方甚至扎透了帕子。沈静姝的眼泪 “啪嗒” 滴在帕上,晕开一小片湿痕,倒让那暗红的梅花像是活了过来,在昏黄的光里泛着凄艳的光。她忽然想起十岁那年,撞见母亲在窗下绣这方帕子,银针刺破了手指,血珠滴在帕上,母亲慌忙用袖口去擦,说 “可不能脏了”。
暖阁的风从窗缝钻进来,油灯的火苗突然窜高,把墙上的影子扯得变了形。沈静姝猛地回神,飞快地擦干眼泪 —— 她摸出妆奁底层的樟木匣,里面垫着母亲当年的旧绣线,正好用来藏册子和锦帕。匣底刻着个梅花暗格,是母亲教她藏私房钱的地方,如今倒成了藏冤屈的所在。她又往匣里塞了把樟脑粉,这是母亲说的防潮法子,当年《剑南诗稿》就是这么存下来的。
做完这一切,她才发现后背已沁出冷汗。扶着妆奁站起身,目光落在墙角那面破镜上 —— 镜中碎影里,她的脸和母亲的模样渐渐重叠。孙氏传递的 “梅” 字突然在脑海里炸开,“若有不测,梅踪可寻”,原来那不是指梅花符号,是指人!那个总低着头的粗使婆子,掌心里的 “梅” 字是母亲的暗号,她是母亲埋在侯府的 “梅桩”。
窗外的天色不知何时暗了下来,风卷着乌云压在檐角,铜铃被吹得乱响,像谁在暗处磨牙。沈静姝走到窗边,摸着袖中那半枚梅花玉符 —— 玉质冰凉,符上的梅花纹路却似有微温。她忽然想起锦帕上的 “镜破之日,鸾鸣之时”,榆钱旧邸的破镜,鬓边的青鸾簪,还有孙氏掌心里的梅字,像散落的珠子,终于要串成线了。
烛火突然 “噼啪” 一声,燃尽的灯花落在案上。沈静姝望着窗外越来越沉的暮色,指尖在窗棂上轻轻叩出梅花的形状 —— 母亲的冤屈像被雪埋了的梅枝,如今雪要化了,枝头上的花苞,也该要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