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流转,又是一年深秋。长安城笼罩在桂子的甜香与菊花的清冽之中,皇宫内苑,更添了几分不同往日的静谧与隐隐的喜悦。
这一日,李琮正在紫宸殿批阅奏章,谢知非如常在一旁协助整理文书,忽觉一阵晕眩,手中捧着的几卷舆图险些滑落。她连忙扶住案几,脸色微微发白。
“知非?”李琮立刻察觉她的异状,放下朱笔,起身扶住她,“可是身子不适?传太医!”
谢知非缓了缓,勉强笑道:“臣妾无碍,许是近日有些劳累……”
话音未落,侍立一旁的女官却面露忧色,小心禀道:“陛下,娘娘这般情形,近日已有两三次了,且……且月信已迟了半月有余。”
李琮闻言,心头猛地一跳,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脑海。他握紧了谢知非的手,声音带着自己都未察觉的紧张与期待:“快!速传太医令!”
太医令匆匆赶来,屏息凝神,仔细为皇后请脉。殿内静得能听到烛花爆开的轻微噼啪声。李琮站在一旁,目光紧紧锁在太医令沉吟的脸上。
良久,太医令收回手,脸上露出难以抑制的喜色,整理衣袍,郑重跪拜下去,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臣恭贺陛下,恭贺娘娘!皇后娘娘这是……喜脉!脉象流利圆滑,如珠走盘,依臣判断,已近两月,胎气稳固,乃大吉之兆!”
“果真?!”李琮眼中瞬间迸发出明亮的光彩,他大步上前,亲自扶起太医令,又转身握住谢知非的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好!好!朕心甚慰!重赏!坤宁宫上下,皆赏!”
谢知非抚上自己尚平坦的小腹,初时的惊愕过后,巨大的幸福感与一丝为人母的羞涩涌上心头,脸颊泛起红晕,眼中水光潋滟,轻声唤道:“陛下……”
皇后有孕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宫闱,旋即通过正式的诏告,传遍朝野。
这是李琮登基以来的第一个皇嗣,且是嫡出!其意义非同小可。一时间,无论是真心还是假意,恭贺的奏章如雪片般飞向长安。沉寂了一段时间的后宫,也因此事泛起了新的涟漪,只是这涟漪之下,是暗流涌动还是真心祝福,便不得而知了。
李琮对此格外重视。他亲自过问谢知非的饮食起居,增派了经验丰富的嬷嬷与医女伺候,更是下令,非经允许,任何人不得随意打扰皇后静养。他将更多的政务带回内殿处理,只为多些时间陪伴在谢知非身边。
“陛下不必如此紧张,”谢知非见他这般,心中甜蜜,却也有些过意不去,“臣妾身子尚好,前朝事务繁忙,莫要因臣妾误了国事。”
李琮握着她的手,看着她日渐温润的气色,柔声道:“国事重要,朕的皇后与孩儿同样重要。如今西域渐稳,江南新制也已铺开,朝中有内阁诸位大臣分担,朕心中有数。”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她的小腹上,带着无限的憧憬,“这是我们第一个孩子,朕希望他(她)平安降生,在一个更好的世道里长大。”
谢知非依偎在他怀中,感受着这份难得的温情与安稳。她知道,这个孩子的到来,不仅是对他们感情的见证,更是对李琮登基以来所有努力的一种肯定与延续。帝国,即将迎来名正言顺的继承人,这无疑会进一步稳定朝局,凝聚人心。
消息传至西北玉门关时,萧煜与苏芷柔正在检视新到的药材。
听闻此讯,萧煜当即面向东方,抱拳深深一礼:“臣为陛下、为娘娘贺!”他神情肃穆,眼中是由衷的喜悦。皇嗣的诞生,意味着江山后继有人,社稷更加稳固,这对他们这些戍边将领而言,是最大的定心丸。
苏芷柔亦露出温柔的笑容,她轻抚着自己的小腹——那里,也正孕育着一个崭新的生命,是她与萧煜爱情的结晶。她轻声道:“陛下与娘娘情深意重,如今又添麟儿,真是上天庇佑。待我整理些安胎滋补、适合皇后体质的西北特产药材,连同贺仪,一并送往长安吧。”
萧煜点头,看着妻子眼中同样的母性光辉,心中满是柔情与责任。他守护的,不仅是这片疆土,更是这疆土之上,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希望与未来,其中,也包括他即将建立的小家,以及远在长安那个最为尊贵的家庭。
长安城内,市井坊间也为此事津津乐道。
皇帝登基后,励精图治,革除弊政,如今中宫有喜,在百姓朴素的观念里,这便是“明主有后,天下归心”的吉兆。茶馆酒肆中,多有议论,言语间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紫宸殿内,李琮批阅完最后一本奏章,走到窗前。夜空繁星点点,清冷的月光洒在殿前的石阶上。他回身,看着在内殿暖阁中安然入睡的谢知非,烛光映照着她恬静的睡颜和平覆在小腹之上的手。
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感与责任感充盈着他的心胸。穿越至今,他苦心经营,步步为营,终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站稳了脚跟,初步实现了自己的抱负。而如今,这个即将到来的孩子,仿佛是一个崭新的符号,象征着他与这个时代的血脉真正相连,也象征着这片他倾注了心血的江山,即将开启承前启后的新篇章。
前路或许仍有风浪,但此刻,殿内安宁,岁月静好。李琮的嘴角,勾起一抹坚定而温和的笑意。他不仅要做一个开创局面的皇帝,也要做一个……好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