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的风裹着黍香钻进院门时,陆野正蹲在晒谷场边修黍穗耙。木耙齿缝里卡着几粒金黄的黍米,他小心抠出来:“今年黍子长得好,穗子沉得压弯秆子。”话音未落,院外传来“突突”的拖拉机声——王铁柱开着装满黍子的板车,身后跟着扛麻袋的李狗蛋,两人的蓝布衫都被秋风吹得鼓起来。“野子!我家黍子熟透了,借你家场院晒!”王铁柱跳下车,扯下草帽扇风,“你奶奶说,处暑不收黍,秋风刮走米!”
“铁柱哥,快进来喝碗绿豆汤!”陆野擦了擦手,“暖宝正煮着呢。”
暖宝穿着鹅黄色小褂,举着木勺从厨房跑出来:“爸爸!奶奶说处暑要吃鸭子,我给弟弟留最肥的鸭腿!”她的发梢沾着黍芒,“弟弟吃了,比我跑得还快!”
陆奶奶系着靛蓝围裙从堂屋出来,手里端着刚腌的糖蒜:“先尝尝糖蒜,解腻。”她往暖宝碗里塞了颗糖蒜,“这蒜是用处暑前的新蒜腌的,脆生生的。”
叶知秋系上碎花围裙,拿起黍穗耙走向晒谷场:“妈,我去帮铁柱哥摊黍子。”她回头对暖宝笑,“小宝儿,跟妈妈学翻黍,像翻煎饼那样!”
收黍·秋实
晒谷场上,金黄的黍穗铺成一片流动的海。王铁柱挥起黍穗耙,将成捆的黍子摊开:“要摊薄,晒透了才不发霉。”他的手掌沾满黍芒,“你瞧这穗子,粒儿都鼓得要裂开了。”
陆野弯腰拾起穗子,指尖捻开颖壳,露出莹白的米粒:“今年雨水足,黍子灌浆足,磨成面能蒸出最香的馍。”他将黍子堆成小垛,“等晒透了,磨成面,给你家留两袋。”
李狗蛋扛来竹匾:“我家黍子也熟了,帮你晒!”他把黍子倒进匾里,“暖宝,坐我匾上,给你看黍粒怎么从穗子上掉下来。”
暖宝趴在黍匾上,小手抓了把黍米:“金黄金黄的,像弟弟的小牙齿!”她学着大人翻黍,黍粒“哗哗”响,“我给弟弟翻黍,他长大要吃我翻的黍面馍!”
叶知秋蹲在旁边,帮着整理散落的黍穗:“小宝儿翻得认真,弟弟肯定爱吃。”她抬头望向天空,“今天日头好,晌午就能晒透一半。”
陆奶奶坐在场边树阴下,纳着鞋底:“我像你这么大时,收黍要靠镰刀割,捆成捆扛到场院,一天也收不了半亩。”她摸出块手帕擦汗,“现在有板车、有竹匾,省了大力气。”
“奶奶那时候真不容易。”暖宝凑过去,“我以后要发明个机器,帮奶奶收黍!”
“傻丫头。”陆奶奶笑,“你好好读书,比啥机器都强。”
晒黍·守艺
午后的日头晒得人发暖,黍粒在竹匾里“噼啪”爆着热气。陆野用木锨翻黍,每一下都轻缓:“晒黍要勤翻,让每粒米都见着太阳。”他指着黍粒,“你看,这颜色从青黄变金黄,就是晒透了。”
王铁柱端来茶壶:“歇会儿!喝碗淡盐水,防中暑。”他舀了勺汤喂暖宝,“小宝儿真棒,比去年翻得快多了!”
李狗蛋搬来测湿仪:“我测测湿度,百分之十二,刚好能入仓。”他冲陆野挤眼,“你这黍子,磨成面能蒸出‘黄金馍’。”
陆奶奶将晒好的黍子装进麻袋:“要扎紧口,防着虫蛀。”她拍了拍麻袋,“这麻袋是我用旧床单缝的,结实。”
叶知秋递过针线:“妈,我帮您缝补麻袋。”她低头穿针,“等会给您缝个新围裙,配这靛蓝底。”
暖宝蹲在麻袋边,小手摸着缝线:“奶奶,这麻袋像弟弟的小被子!”
“是呀。”陆奶奶摸摸她的头,“等麦芒长大,用这麻袋装他的小衣服。”
吃鸭·承俗
傍晚,厨房飘起处暑鸭的香气。陆奶奶将处理好的鸭子放进砂锅,加了姜片、葱段、陈皮:“处暑吃鸭,滋阴润燥。”她往锅里添水,“这鸭子要慢炖两小时,肉才酥烂。”
暖宝趴在灶边,小鼻子凑近砂锅:“奶奶,鸭汤香得我想喝!”
“小馋猫。”陆野笑着递过碗,“先喝碗汤垫垫,鸭肉等会吃。”
第一碗鸭汤,陆野端给了陆奶奶:“妈,您先喝。”
“鲜!”陆奶奶咂咂嘴,“比去年你炖的还香。那时候家里穷,一年到头吃不上几回鸭子,现在……”她笑着摇头,“现在顿顿有肉,日子过得像蜜。”
叶知秋端来黍面馍:“趁热吃!配鸭汤绝了。”她递给暖宝一个,“小宝儿,给弟弟留一半。”
暖宝咬着馍,嘴角沾着馍屑:“甜!弟弟吃了,比我长得还高!”
王铁柱和李狗蛋凑过来:“给我们也来一块!”两人啃着馍,喝着鸭汤,“这天儿,有肉有汤,再有个凉席,神仙也不换。”
李狗蛋拍着陆野肩膀:“野子,明年处暑,咱村办个‘收黍宴’,全村人都来吃!”
“好主意!”陆野笑着应下,“到时候,我让知秋做一桌子硬菜,让大伙儿都尝尝咱家的黍面馍!”
赏秋·纳凉
吃过晚饭,暑气全消。陆野带着全家去村后的山坡赏秋。满坡的野菊开了,黄的、白的,在晚风中摇曳,像撒了把碎星星。
“爸爸,菊花好香!”暖宝蹲在菊丛边,凑近闻了闻,“弟弟以后要是在这里玩,肯定会扑到花上!”
“会的。”陆野抱起她,“等天再凉点,爸爸带你来摘菊花,给你做菊花枕。”
陆奶奶坐在石凳上,望着满坡菊花:“我年轻时,也喜欢采菊花。这菊花晒干了能泡茶,败火。”
“妈,那我们明年采些菊花。”叶知秋柔声说,“给您和暖宝泡杯菊花茶。”
月光下,一家人坐在石凳上,闻着菊花的清香,听着虫鸣,心中的满足与安宁漫溢开来。陆野觉得,这便是秋天最美好的样子——有累累硕果,有家人相伴;有辛勤劳作,有闲情雅致。
他在笔记本上写道:
“处暑的黍,收出秋的实。
黍穗载着丰收,鸭汤裹着温暖,
弟弟的黍馍梦,姐姐的菊花瓣,
奶奶的老智慧,
都在说:
秋意正浓,
有实可收,
便是最好的圆满,
最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