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州都督府的加急军报,穿越北疆凛冽的寒风,送达长安两仪殿。这一次,奏报的核心并非紧急军情,而是吴王李恪一封洋洋洒洒、极具战略眼光的安边策论。
陈默(李世民)展开奏疏,李恪那刚劲有力、力透纸背的字迹跃然纸上。奏疏开篇便精准分析了薛延陀当前困境:可汗夷男因连遭唐军“特种袭扰”(精确打击粮草囤积地、袭杀优质战马、散播离间谣言),威望已如雪崩般跌落。几个手握重兵的大部落首领——阿史那咄苾(原东突厥贵族)、契苾何力(铁勒名将,历史上已归唐,此处稍作调整)、还有新近崛起的仆骨部首领,皆心怀异志,互相猜忌掣肘,夷男根本无法有效整合力量发动大规模南侵。
“……儿臣观薛延陀,外强中干,内忧外患,已呈分崩离析之相!”李恪的笔锋犀利如刀,“此乃天赐良机,非以力破之,当以智取之,以利诱之,以势压之,令其自溃于无形!”
他随即提出了核心方略:
“筑城定襄,控扼漠南! 请父皇于漠南水草最为丰美、地势扼守要冲之定襄故城旧址(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修筑一雄城,名曰‘受降城’!此城非为寻常军镇,当仿汉之朔方、唐之安西,屯驻精兵万人,广积粮秣军械,深沟高垒,固若金汤!其势,内可震慑漠南归附之突厥、回纥诸部,使其不敢妄动;外则如利剑悬顶,直指薛延陀王庭于郁督军山(杭爱山),令夷男寝食难安!”
“开市互易,釜底抽薪! 于受降城内,开设大型官营‘互市’!由朝廷派专员管理,制定公平章程。以我大唐之丝绸、瓷器、茶叶、铁锅、盐巴、精巧农具(贞观犁等),换取胡人之健壮牛马、优质皮毛、筋角、药材。严禁私市盘剥,务必价格公道,童叟无欺!如此,一则可使漠南及薛延陀境内心向大唐之部落有利可图,渐生依附归化之心;二则可瓦解薛延陀经济命脉,使其部众为求温饱而离心离德;三则,此城扼守阴山要道,亦可为将来经略漠北、彻底解决北疆之患,奠定不拔之基!”
陈默览毕,眼中精光爆射,猛地一拍御案:“好!好一个‘筑城定襄,开市互易’!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李恪此策,深得朕心!” 他立刻召集李靖、房玄龄、长孙无忌等重臣商议。李靖抚掌赞叹:“吴王殿下洞察秋毫!筑城屯兵,扼其咽喉;开市通商,收其人心!此乃长治久安之良策!” 房玄龄补充道:“互市之利,更可充实国库,惠及边民,一举数得!”
圣旨随即发出:命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张俭(历史人物,曾任代州都督,熟悉北疆)为总管,调集并州、云州等地府兵及民夫两万人,克日启程,赶赴定襄故地,择险要处修筑“受降城”!工期务求迅速,以坚城巨堡震慑北疆!户部、鸿胪寺、工部协同,即刻筹划互市所需物资、章程、管理人员,待城池初具规模,即行开市!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飞越阴山,传遍漠南草原。那些饱受薛延陀压榨、又对唐军兵锋心存畏惧的突厥别部、回纥散众、乃至薛延陀内部一些较小的部落,心思顿时活络起来。能通过公平交易获得梦寐以求的粮食、盐巴、铁锅和布匹,而不用再提着脑袋去劫掠,这诱惑力太大了!很快,便有零星的部落试探性地驱赶着牛羊,驮着皮毛,来到热火朝天的受降城工地附近,与唐军后勤人员或随军商队进行小规模的以物易物。
而此刻的薛延陀王庭,气氛却降至冰点。夷男看着几个大部落首领以“互市”为名,纷纷带着本部精壮和大量牲畜财物,向受降城方向迁移,气得暴跳如雷却又无可奈何。仆骨部首领甚至公开宣称:“跟着夷男汗,除了挨唐军的刀子,就是饿肚子!去受降城换点粮食布匹,让部落的女人孩子活命,有什么错?!” 内部的裂痕,在唐军持续袭扰的“硬刀子”和“受降城互市”这把“软刀子”的双重作用下,正加速扩大、加深。曾经令大唐北疆风声鹤唳的庞然大物,正从内部发出令人牙酸的崩裂之声。
与此同时,随着北疆薛延陀威胁的实质性减弱和“受降城互市”即将开启的消息传开,一度因战乱而萧条冷落的丝绸之路北道(经河西走廊),仿佛一夜之间焕发了生机。来自西域疏勒、于阗、龟兹甚至更遥远粟特地区的胡商驼队,再次络绎不绝地出现在玉门关、阳关之外。驼铃悠扬,满载着香料、玉石、琉璃器皿、波斯地毯的商队,带着对东方财富的渴望,穿越戈壁沙漠,向着安定繁荣的长安进发。帝国的西北门户,重新向世界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