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会结束后,李恪回到东宫书房,并未因首次主持朝会的顺畅而放松警惕。他坐在案前,反复翻阅陕西转运使呈递的漕运奏疏,指尖在 “疏浚河道需民力五千”“粮船滞留渭南” 等字句上停留许久,眉头渐渐拧紧 —— 此前朝会上,转运使的汇报看似条理清晰,数据详实,可细想之下,却有诸多疑点:渭水秋季水位下降并非特例,为何今年粮船滞留情况格外严重?调用五千民力疏浚河道,所需工钱与物资拨付,在户部的账目中竟无详细记载;更重要的是,魏王李泰此前主导漕运新政时,曾宣称 “优化漕路,降低损耗”,可从近期奏报来看,漕运效率不仅未提升,反而问题频发。
“殿下,您在看漕运的奏疏?” 东宫属官王参军见李恪神色凝重,轻声问道。王参军曾在户部任职多年,熟悉漕运流程,是李恪特意招揽的得力助手。
李恪点头,将奏疏递给他:“你看这份奏报,是否觉得有异常?魏王主导漕运新政两年有余,为何漕运仍问题不断?”
王参军接过奏疏,仔细翻阅片刻,脸色也渐渐严肃起来:“殿下明察。臣在户部时便察觉,魏王的漕运新政虽表面光鲜,实则账目混乱。就拿渭水漕运来说,往年损耗率约一成,新政后却宣称降至七成,可实际粮船到港时,损耗往往仍超一成,其中差额去向不明。只是当时魏王势大,无人敢深究。”
李恪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看来这漕运之中,藏着不少猫腻。你即刻联络东宫的三名掌事,再加上此前暗中投靠的前度支司主事张大人 —— 张大人曾因反对魏王新政被排挤,对漕运账目尤为熟悉,让他牵头,绕开漕运衙门的人,秘密核查渭南至长安段的漕运账目,重点查损耗记录、民力工钱发放与物资采购明细。另外,派可靠之人走访滞留的漕丁与沿河商户,了解真实情况,务必小心行事,不可打草惊蛇。”
“臣遵旨!” 王参军躬身领命,立刻下去安排。
三日后,秘密核查的初步结果陆续呈至东宫。张大人带着东宫属官,在一处废弃的粮库中找到了漕运衙门的备用账目,账目上的记录与呈给朝廷的奏报截然不同 —— 朝廷奏报称 “渭南粮船损耗率一成”,备用账目中却记载着 “实际损耗仅六成,剩余四成以‘霉变’‘落水’为由虚报,粮食被转卖至黑市”;调用民力的工钱,朝廷拨付的是每人每日五十文,可账目中实际发放的仅三十文,差额被漕运衙门的官员与地方豪强瓜分;甚至连疏浚河道的物资采购,也存在 “以次充好” 的问题,本该用优质木料修缮漕闸,实际用的却是劣质杂木,多处漕闸已出现松动,却被隐瞒不报。
与此同时,走访漕丁与商户的属官也带回了令人震惊的消息 —— 漕丁们诉苦,每次运输粮食,都要被漕运衙门的小吏勒索 “过闸费”,若不缴纳,便故意拖延放行时间,导致粮船滞留;沿河的粮商则透露,渭南一带的漕运物资买卖,早已被以漕运使赵大人为首的一伙人垄断,他们以低价收购漕运中 “虚报损耗” 的粮食,再以高价卖给百姓,利润丰厚,却从未向国库缴纳分文。更可怕的是,这伙人还与地方豪强、甚至部分禁军将领有勾结,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凡是试图反抗或揭发的人,轻则被排挤打压,重则离奇失踪。
李恪看着桌上的核查报告,脸色愈发沉重。他原以为漕运问题只是个别官员的贪腐,却没想到竟是如此庞大的利益集团在背后操控 —— 从漕运衙门的官员到地方豪强,再到部分军方人员,环环相扣,利益交织,几乎垄断了关中地区的漕运命脉。而这一切,都是在魏王李泰主导漕运新政期间形成的,李泰虽已被废,但这个利益网络并未瓦解,依旧在侵蚀着国库,损害着百姓利益。
“殿下,这漕运利益集团势力庞大,且牵扯甚广,若是贸然整治,恐怕会引发动荡。” 王参军忧心忡忡地说道,“尤其是他们与禁军将领有勾结,万一……”
李恪抬手打断他,眼中却没有丝毫退缩:“越是牵扯广,越是要整治!漕运是关中的生命线,关系到长安的粮价稳定与百姓生计,若任由这伙人继续作祟,不仅国库会被掏空,百姓也会怨声载道,大唐的根基都会受到动摇。”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目光坚定,“这是我就任太子后的第一个重大考验,也是必须跨过去的坎。若是连漕运的积弊都无法清除,日后如何治理整个大唐?”
他转身看向王参军,语气沉稳地吩咐:“你让张大人继续深挖账目,找出利益集团的核心人员与勾结证据;同时,秘密联络百骑司,让他们协助调查禁军将领与漕运集团的勾结情况,务必掌握确凿证据。此事需谨慎,不可泄露半点风声,待证据确凿后,再奏请父皇,联合户部、刑部与大理寺,一举铲除这个利益网络,还漕运一个清明,还百姓一个公道!”
“臣遵旨!” 王参军见李恪态度坚决,心中的担忧也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敬佩 —— 皇太子不仅有敏锐的洞察力,更有直面危机的勇气与担当,如此,大唐的未来可期。
东宫书房的烛火彻夜未亮,李恪对着漕运舆图与核查报告,仔细梳理着利益集团的脉络,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他知道,这场整治漕运积弊的斗争,注定艰难重重,但为了大唐的盛世,为了天下百姓,他必须迎难而上,哪怕前路布满荆棘,也绝不退缩。而这场斗争的结果,不仅关乎漕运的未来,更关乎他作为皇太子的威望,关乎大唐江山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