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暗物质与向阳花
徐卓远那个关于“暗物质”的谜语,在接下去几天里,如同投入封瑶心湖的一颗深水炸弹,表面的涟漪或许已经平复,但深处却持续涌动着看不见的激流。她反复咀嚼着那句话——“无法被直接观测,但其存在的引力,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周围所有星体的轨迹。”
这更像是一种确认,而非否认。他承认了他的存在对她产生了影响,但这影响是何时开始?以何种方式?是如同她猜测的那样,在她重生之前,甚至在她毫无察觉的上一世,他就已经“观测”到了她?这个认知让封瑶感到一种微妙的战栗,仿佛她所以为的自我抉择之路,在更早的时空里,就被一道沉默而强大的引力场悄然偏转了方向。
然而,这种被“观测”的感觉,并未让她感到被冒犯或不安,反而激起了更强烈的斗志。既然无法回避,那就正面迎上,亲自去测量这片引力场的范围和强度。
她并未改变与徐卓远在实验室的相处模式,依旧专注于项目,交流简洁而高效。但在专业合作之外,她开始更细致地观察他。她注意到,他偶尔会无意识地摩挲左手手腕内侧一个极淡的、几乎看不见的陈旧疤痕;注意到他在极度专注思考时,会微微抿紧嘴唇,下颌线绷出一道清冽的弧度;也注意到他并非完全隔绝于世,偶尔会用他那台看起来极为普通的笔记本电脑浏览一些前沿的物理学论文网站,界面干净得没有任何多余信息。
这些细微的发现,像散落的拼图碎片,暂时还无法拼凑出完整的图像,却让那个“暗物质”的形象,在她心中一点点变得具体、立体起来。
与此同时,校学生会文艺部的新生交流沙龙如期而至。封瑶在仔细权衡后,决定赴约。正如她所料,跳出实验室和理工科的圈子,接触不同思维模式的人,对她梳理重生后的思路、更全面地理解这个年轻的世界大有裨益。
沙龙设在学校咖啡馆一个安静的角落,氛围轻松。林薇作为组织者,展现出了出色的协调能力和亲和力。她穿梭于来自不同院系的新生之间,言辞得体,笑容温婉,总能恰到好处地引导话题,照顾到每个人的情绪。她身上那种毫无攻击性的柔和气质,像春日暖阳,很容易让人卸下心防。
“封瑶,听说你在参与‘心域’项目?真是太厉害了!”讨论间隙,林薇自然地坐到封瑶身边,眼中带着真诚的钦佩,“我一直觉得理工科,尤其是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有种创造未来的魔力,可惜我文科生,只能望洋兴叹了。”
她的恭维不显刻意,带着恰到好处的谦逊。封瑶微笑着回应:“学科只是工具,理解和表达人性、情感,同样是构建未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心域’项目本身,就需要多学科的融合视角。”
“你说得对。”林薇眼睛微亮,仿佛找到了知音,“就像我们这次沙龙的主题‘跨界与融合’,真正的创新往往发生在学科的交叉地带。封瑶,我觉得你身上就有这种特质,既有理科生的逻辑严谨,又有种……嗯,超越年龄的通透和洞察力。”
封瑶心中微动,林薇的观察力相当敏锐。她不动声色地笑道:“过奖了,只是兴趣比较杂。”
“兴趣广是好事呀。”林薇顺势接过话头,语气愈发亲切,“其实,组织这次沙龙,我也是存了点私心的。我一直很想结交更多像你这样优秀又不一样的朋友。你知道吗,有时候看着你们在各自领域专注前行的样子,会觉得特别耀眼,也特别……羡慕。”
她的话语里,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丝淡淡的、与她平日阳光形象不甚符合的怅惘。封瑶捕捉到了这一丝异样,但并未点破,只是温和地倾听。
沙龙结束后,林薇主动添加了封瑶的联系方式。之后几天,她也会偶尔发来信息,有时是分享一篇她觉得有趣的文章,有时是询问封瑶对某个社会热点的看法,语气始终礼貌而友善。她像一株悄然生长的藤蔓,以一种不具压迫感的方式,慢慢融入封瑶的生活圈。
封瑶对林薇的观感不坏。这个女孩聪明、得体,懂得如何释放善意,与她交往是舒适的。但或许是重生带来的警觉,或许是徐卓远那句“暗物质”的警示太过深刻,封瑶内心深处始终保留着一份审视。她清楚地知道,在这个重启的人生里,任何过于“完美”的接近,都可能隐藏着未知的动机。林薇的出现,是纯粹的巧合,还是另一条隐晦的支线?她暂时无法下定论。
一周后,“心域”项目迎来了一个关键的节点——首次多模态情感数据融合测试。这次测试需要将脑电信号、面部微表情、语音语调等多种数据流进行实时整合分析,对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算法模型都是极大的考验。
测试当天,实验室气氛凝重。庞大的数据流涌入系统,初期运行还算平稳,但随着测试情境复杂度的提升,系统开始出现不稳定的波动,数据处理延迟明显增加,甚至偶尔会出现误判。
“不行,情感阈值的动态调整算法还是不够智能,遇到极端或矛盾的情感信号时,系统倾向于采取保守策略,导致了延迟和误判。”一位负责算法优化的学长皱着眉头说道。
众人围在一起讨论解决方案,提出了几种优化思路,但似乎都未能触及核心痛点。封瑶凝神看着屏幕上不断滚动的错误日志和性能指标,前世管理庞大项目、处理复杂问题的经验在脑中飞速运转。她意识到,问题可能不仅仅出在算法本身,更在于底层架构对“不确定性”的包容度不足。
“或许,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封瑶清亮的声音打破了略显焦灼的讨论氛围,“我们一直在试图让系统更‘聪明’地去识别和判断,但这本质上还是在追求一种确定性。情感的本质之一就是其模糊性和矛盾性。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在架构层面引入一个‘模糊处理层’?不是去消除不确定性,而是设计一套机制,让系统能够学习并在一定范围内‘理解’甚至‘利用’这种不确定性,将其作为情感深度的一种表征,而非需要修正的噪声?”
这个观点颇为大胆,跳出了常规的技术优化框架,带点哲学思辨的味道。实验室里静了一瞬,有人露出思索的表情,也有人觉得过于理想化,难以实现。
就在这时,一直站在控制台前,沉默地观察着数据流的徐卓远忽然转过身。他的眼神锐利,仿佛有实质的光芒闪过,牢牢锁住封瑶。
“继续说。”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专注,瞬间让所有杂音消失。
封瑶在他的注视下,心跳莫名快了半拍,但思路愈发清晰。她走到白板前,拿起记号笔,一边画出示意图一边阐述:“我们可以借鉴量子力学中的概率云概念,不再给情感标签赋予非此即彼的绝对权重,而是构建一个概率分布模型。同时,引入注意力机制,让系统动态调整对不同模态数据的信任度……当系统感知到矛盾信号时,不是强行裁决,而是将其映射到一个高维的‘模糊空间’进行暂态处理和关联学习,延迟决策,等待更多上下文信息……”
她侃侃而谈,将脑海中那个模糊的构想逐渐细化。徐卓远听得极其认真,那双深潭般的眼睛始终跟随着她的笔尖和话语,偶尔会提出一两个关键性问题,精准地切中要害,引导着封瑶的思路走向更深处。
两人之间,仿佛形成了一种无形的、高度共鸣的磁场。其他人渐渐插不上话,只能看着他们站在白板前,一个陈述,一个质询,一个补充,一个深化,思维的火花在激烈的碰撞中不断迸发。那种智力上的高度契合与相互激发,让整个实验室都安静下来,只剩下封瑶清越的声音和徐卓远偶尔低沉的回应。
最终,一个融合了概率论、注意力机制与动态延迟决策的全新架构改进方案雏形,在白板上逐渐清晰。
“核心思路可行。”徐卓远最终下了结论,他看向封瑶,目光中那纯粹的、毫不掩饰的欣赏再次浮现,甚至比上一次更加炽烈,“具体的数学模型和实现细节,我们需要详细推导。封瑶,今晚有空吗?我们可以尽快把框架搭起来。”
他直接发出了工作到深夜的邀请,语气自然,仿佛这是再顺理成章不过的事情。
封瑶看着白板上那由两人共同勾勒出的、充满挑战却也充满希望的蓝图,又看向徐卓远那双此刻只映着她一人身影的眼睛。她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不仅仅是源于问题可能被解决的兴奋,更源于这种被真正理解和认同,以及在智力上并驾齐驱、共同探索未知的愉悦。
“好。”她毫不犹豫地点头,嘴角扬起一抹明亮而坚定的笑容。
实验室的灯光下,清冷矜贵的少年与通透坚定的少女相对而立,身后是写满复杂符号的白板,仿佛是他们即将共同开拓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新领域。
灯塔的光芒依旧清冷,却为她清晰地照亮了前行的航路;暗礁的威胁依然存在,但她已准备好驾驭风浪,去探寻隐藏在水下的秘密。
而窗外,夜色渐浓。一条由林薇悄然铺就的、充满温情的支线,与实验室里这条充满智力挑战与情感张力的主线,正在这个重生的秋天,悄然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