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接下来的几天,实验室的氛围确实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那种曾经令人窒息的、如同精密仪器内部般的绝对静谧,被一种更富生气的、带着思考温度的专注所取代。键盘的敲击声不再显得突兀,偶尔夹杂着封瑶凝神时无意识的笔尖轻叩桌面的细响,或是徐卓远快速翻阅文献时纸张的摩擦声。他依旧沉默寡言,下达指令言简意赅,如同最精简的代码,但封瑶凭借重生后磨砺出的敏锐洞察力,捕捉到了那深潭之下微澜渐起。
他审视她工作时,那曾经纯粹是权衡、评估利弊的眸子里,那种冰冷的计算意味淡了些许。偶尔,在她迅速理解并执行了一个复杂指令后,或是她提前预判到某个实验步骤可能的风险并提出备选方案时,他眼底会掠过一丝极难捕捉的、类似于认可的光芒,短暂得如同星子划过夜空,却足以让封瑶内心振奋。
这种变化,在林朗送来接口模块测试结果后,变得更加明显。测试数据出乎意料的好,不仅达到了预期,甚至在极端模拟环境下的稳定性和数据传输精度都略有超出。徐卓远盯着屏幕上的曲线图,指尖在桌面停顿了片刻,随即干净利落地将数据打包,发送给林朗。而邮件正文里,除了必要的数据说明外,破天荒地附上了一句:“设计优良,致谢。”
这简短的四个字,让在一旁整理资料的封瑶都微微讶异。她清楚地记得,前世徐卓远与合作者沟通,评价最高也不过是“符合要求”或“无重大瑕疵”。“优良”和“致谢”同时出现,几乎可以算是他情感表达上的“溢美之词”了。
她趁着徐卓远去隔壁精密仪器间进行每日例行校准的空隙,给林朗发了条信息,转达了徐卓远的肯定,并再次诚挚地感谢他的鼎力相助。
林朗的回复快得像是一直守在手机旁:[!!!能让徐神说出‘优良’还带致谢,我这趟腿跑得值!封瑶学妹,你们项目组这效率也太吓人了,这么快就出结果了?以后有什么硬件方面的需求,随时招呼,千万别客气!]
他的热情与友善,像一缕活泼跃动的阳光,透过实验室厚重窗帘的缝隙,硬生生挤了进来,在这片曾被绝对理性统治的空间里投下了一小片暖融融的光斑。封瑶看着屏幕上跳跃的文字,唇角不自觉弯起,回了句“[谢谢学长,一定!]”。她心中对这位看似玩世不恭实则极其靠谱的学长好感倍增。同时,她也更清晰地意识到,徐卓远并非真的排斥所有外界联系,他只是极度挑剔,壁垒森严,只认可真正有价值、能经得起他严苛标准检验的人和事。林朗,正是凭借其过硬的专业能力和高效的成果,硬生生为自己赢得了一张踏入这片禁区的“临时通行证”。
转折发生在这天下午。
封瑶正在处理一批新采集的、复杂度极高的脑电信号预处理数据。这批数据来自一位情绪波动较大的被试,信号中混杂了强烈的肌电伪迹(肌肉活动干扰)和眼电伪迹(眨眼干扰),更棘手的是,数据显示被试在实验过程中有几次难以察觉的轻微头部移动,导致了复杂的基线漂移。她尝试了几种常规的独立成分分析(IcA)和回归算法,效果都不理想,总是有顽固的噪声残留,严重干扰了对有效脑电信号的提取。
她凝眉思索,秀气的眉宇间拧成了一个浅浅的“川”字,手指无意识地在冰凉的鼠标垫上轻敲,陷入了僵局。如果无法有效去除这些伪迹,这批关键数据很可能就要报废,直接影响项目下一阶段的进展。
“遇到问题了?”徐卓远的声音忽然从侧后方响起,平静无波。
封瑶心中微微一紧,不是紧张,而是一种被高度专注领域内的王者注视时产生的本能微悸。她迅速稳住心神,强迫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而不是他突如其来的靠近。她侧身让出部分屏幕视野,指着那段让她束手无策的噪声信号区域,语速稍快但清晰地解释:“徐师兄,你看这里。肌电和眼电混杂严重,频带重叠度高,传统的IcA分离效果不佳,盲源分离后信号失真明显。我尝试了回归方法,但这段基线漂移应该是头部移动引起的,非线性很强,常规滤波去不干净。”
徐卓远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俯身靠近屏幕。他身上那股清冽的、如同雪后松林般的气息,混合着实验室里淡淡的电路板焊锡和臭氧的味道,瞬间以一种不容忽视的存在感笼罩了封瑶的感官。他的视线如同高精度扫描仪,快速而专注地掠过屏幕上起伏跌宕的数据曲线。
片刻后,他修长的手指越过她的肩膀,在键盘上敲击了几下,调出深层的参数设置面板。他的动作精准而高效,没有一丝多余。
“IcA的停止准则设置过于宽松,成分判别阈值需要调整。”他边说边快速修改了几个参数,“对于这种混杂移动伪迹的情况,可以试试这个组合策略:先用小波变换进行多分辨率分析,针对性剥离高频肌电成分,注意选择合适的小波基和分解层数。然后,针对这段非线性基线漂移,启用这个自适应滤波算法,参考信号可以从……”他略微停顿,似乎在脑海中瞬间完成了模型构建,“可以从陀螺仪记录的头部运动数据中提取,注意窗宽的设置,过大会平滑有效信号,过小则去噪不彻底。”
他的声音很近,低沉而清晰,带着一种冷静的权威感。呼吸几乎拂过她的耳畔,带来一阵微妙的痒意。封瑶按捺住有些失序的心跳,屏息凝神,依言操作。她按照他指导的步骤和参数,一步步重新处理数据。
屏幕上,原本混沌一片的信号曲线,如同被一只无形而精准的手梳理过。高频的毛刺状肌电干扰首先被剥离,随后,那段顽固的、扭曲了信号基线的漂移,也在自适应滤波的作用下被一点点抚平、去除。最终,清晰而稳定的有效脑电信号波形呈现出来,虽然微弱,但特征明确,再无干扰。
“好了!真的去掉了!”封瑶惊喜地转头,唇角抑制不住地扬起,眼中闪烁着解决问题后的明亮光彩和由衷的钦佩,“太感谢了,徐师兄!”
这一转头,她才蓦然发现两人的距离如此之近。近得她能看清他低垂的眼睫,长而密,在眼睑下投下淡淡的阴影;近得能看清他瞳孔中映出的、自己带着灿烂笑意的倒影,那影像如此清晰,仿佛被他深沉的眸光瞬间捕捉并珍藏。
徐卓远似乎也因为这过近的距离和她毫无保留的欣喜反应而顿了一下,随即不着痕迹地直起身,拉开了恰到好处的物理距离,表情恢复了一贯的平淡,仿佛刚才那近距离的指导从未发生。“嗯。”他应了一声,目光重新落回自己的屏幕,补充道,“算法是工具,理解信号本身产生的物理机制和噪声来源更重要。不同类型的伪迹对应不同的生理活动或物理运动,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
他留下这句堪称金玉良言的指导,便坐回了自己的座位,重新沉浸到他的代码世界里。
封瑶看着他已经恢复冷峻侧影,心底那抹因解决问题和他亲自指导而产生的暖意,却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漾开一圈圈涟漪。她清晰地认识到,他刚才的靠近,是纯粹的、高效的学术支援,不带任何私人情感。但那瞬间不容忽视的贴近,以及他随后迅速而自然的退开,却让她感觉到一种微妙的、不同于以往的距离变化。他不再只是将她完全隔绝在他的专业世界之外,而是在小心翼翼地、以他能够接受和掌控的方式,允许她靠近他的核心知识领域,甚至……开始分享他解决问题时的独特思路和技巧。
这是一种比任何口头承诺或温和态度都更真实的接纳。它建立在共同的专业追求和能力认可之上,坚实而珍贵。
她不禁想起重生前,自己也曾无数次在学术上遇到难题,却因为内心的敏感和自卑,不敢轻易向他求助,生怕暴露自己的“愚笨”和“不足”,换来他更深的厌弃与冷漠,于是只能自己默默摸索,走了无数弯路。如今,她能如此自然地提问,坦诚自己的困境,而他,也愿意在他划定的界限内,倾囊相授。
这何尝不是一种对前世遗憾的弥补?弥补了那时因怯懦和错误心态而错失的、与他并肩探索知识奥秘的宝贵可能。
傍晚时分,霞光透过窗户,给冰冷的实验设备镀上了一层暖金色。
封瑶收到了一条来自父亲的短信,内容一如既往的朴实:[瑶瑶,最近怎么样?学习别太累,注意身体,按时吃饭。钱还够用吗?不够就跟爸说。]
看着屏幕上简短的文字,封瑶眼眶微微发热。重生回来,她不仅重新认识了徐卓远,也更深刻地理解了父母沉默而厚重的爱。前世的自己,沉浸在对徐卓远无望的追逐和自身无法排解的忧郁中,像个索取无度的孩子,却忽略了身后父母那双始终饱含担忧与关怀的目光。这一世,她每周都会主动给家里打电话,分享校园里的趣事(当然,巧妙地隐去了所有与徐卓远相关的复杂部分),耐心倾听母亲琐碎却温暖的唠叨,感受父亲在电话那头沉默却专注的倾听。
亲情,是她重生后决心要牢牢握住的、另一份不可或缺的温暖与力量源泉。她指尖轻快地回复:[爸,我很好,钱够用,项目进展挺顺利的,你和妈妈也要照顾好自己,别太省。] 点击发送的瞬间,她感到一种踏实而充盈的心安。她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治愈徐卓远那封闭内心的过程,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自我接纳与成长之旅。她不再是从前那个需要从外界拼命索取认可和爱来填补内心空洞的小女孩,而是内心逐渐变得充盈、稳定,有了足够的力量去给予、去温暖他人的独立个体。
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时,封瑶注意到徐卓远桌上的水杯又见了底。他一旦全身心投入工作,经常会忘记喝水这类基本的生理需求。她犹豫了一下,没有像之前几次那样自然而直接地帮他接满——她意识到,过度主动的关怀可能会引起他边界感的警惕——而是选择了一种更温和的方式,轻声提醒道:“徐师兄,记得喝水。”
徐卓远敲击代码的动作未有丝毫停顿,仿佛没听见。但就在封瑶以为不会得到回应,准备转身离开时,他几不可查地、幅度极小地点了下头,喉间溢出一个低沉的单音:“嗯。”
封瑶不再多说,背起包,轻手轻脚地走向门口。这一次,没等她像往常那样主动道别,徐卓远的声音便从身后传了过来,依旧没什么温度,听不出太多关切,却似乎带着一种正在逐渐形成的、固定的节奏和习惯:
“路上小心。”
封瑶回头,隔着几张实验桌的距离,朝他露出一个清浅却无比明亮的笑容,语气轻快:“知道啦,徐师兄明天见!”
走在回宿舍的林荫道上,晚风拂面,带来了初夏时节草木蓬勃萌发特有的清新气息,混合着泥土的芬芳。封瑶的心,是前所未有的宁静与坚定。
冰层的确在融化,尽管速度缓慢得如同地质变迁。徐卓远开始允许她参与更核心的技术讨论,开始接纳林朗这样经得起检验的外部合作者,甚至开始形成了每天工作结束时那句“路上小心”的、独属于他们之间的、生涩却坚持的默契。
而她自己,也在这一次次的专业靠近、一次次的试探与得到回应的过程中,变得更加成熟通透。她不再急于求成,不再因为徐卓远偶尔恢复的冷漠常态而陷入自我怀疑。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每一步努力所指向的远方。
重生的意义,在此刻变得无比具象。它化为实验室里并肩工作时沉默却默契的身影,化为攻克难题时他靠近屏幕那专注的呼吸与精准的指点,化为父亲短信里那朴素的文字关怀,也化为这初夏夜风中,她独自前行却内心充满力量的、踏实而轻快的脚步。
前路尚有迷雾,他的心堡依然森严壁垒。但封瑶相信,只要她持续地、温柔而坚定地投射理解与专业的光芒,终有一天,能照见那厚重防御裂隙深处,被她小心翼翼珍藏于前世今生的、独属于她的微光。而这条通往他内心的、由专业认可、日常默契和共同成长构筑的桥梁,正在她一砖一瓦的耐心搭建下,悄然初具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