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深知局势严峻,却并未慌乱。他迅速整理思绪,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风暴。他心中暗暗发誓,无论李建成使出何种手段,他都要守护住改革的成果。第二日清晨,李浩身着朝服,神色镇定地踏入朝堂,一场激烈的交锋即将拉开帷幕。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大臣们交头接耳,神色各异。李建成站在一旁,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保守派大臣们则在他的示意下,蠢蠢欲动。
“陛下,臣有本奏!”一位保守派大臣率先出列,手中高举奏章,声音洪亮,打破了朝堂的寂静。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神色威严,目光扫过众人,缓缓开口:“奏来。”
这位大臣向前几步,朗声道:“陛下,李浩自推行改革以来,专权跋扈,滥用职权,诸多举措皆是独断专行,全然不顾朝廷法度与大臣谏言。他擅自调用大量国库银两用于兴修水利与开设学堂,却不知这些举措是否真能如他所言,造福百姓。如今国库空虚,民生未见显着改善,实乃李浩之过!”
说罢,他将奏章呈给一旁的太监,由太监转呈至李世民手中。
紧接着,又有几位保守派大臣纷纷出列,附和道:“陛下,臣等也认为李浩行事过于激进,改革之举看似利民,实则暗藏隐患,恐有不臣之心啊!”
李世民眉头微皱,看着手中的弹劾奏章,心中起疑。他深知李浩一心为大唐社稷,这些罪名似乎有些牵强。但众大臣言辞凿凿,也不得不让他心生顾虑。
“李浩,你对此有何解释?”李世民目光投向李浩,神色严肃。
李浩从容出列,先向李世民行了君臣之礼,而后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说道:“陛下,臣恳请陛下容臣一一辩解。”
他转身面向众大臣,声音沉稳有力:“诸位大人指责我专权跋扈、滥用职权,然而兴修水利与开设学堂,皆是为了大唐的长远发展。水利不修,农田灌溉何以为继,百姓何以温饱?学堂不开,人才何以培养,国家何以兴盛?”
李浩微微一顿,继续说道:“至于国库银两的调用,臣每一笔开支皆有详细账目记录,且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后做出的决策。如今兴修水利已有成效,多地农田得到灌溉,粮食产量有望提升;开设学堂也让众多学子有了求学之路,此乃利国利民之举,何来滥用职权之说?”
众大臣听了,有的微微点头,有的却依旧面露不满。
李建成见状,心中暗恨,站出来说道:“陛下,李浩巧言令色,不可轻信。他如此行事,分明是在收买人心,为自己谋私利。”
李浩看向李建成,目光如炬:“王爷,说话需有真凭实据。我一心为大唐,为百姓,所做之事皆问心无愧。倒是王爷您,近日与突厥来往频繁,不知是何用意?”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看向李建成的目光中充满了疑惑。
李建成脸色一变,急忙辩解道:“陛下,这是李浩污蔑臣!臣一心为大唐,怎会与突厥勾结?”
李世民的目光在李建成和李浩之间来回扫视,心中愈发凝重。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若处理不当,恐会引发朝堂动荡。
“此事朕自会彻查。”李世民缓缓说道,“今日朝堂之上,各位大臣各执一词,朕也难以决断。李浩,你且先退下,待朕查明真相,再做定夺。”
李浩心中明白,此时再多言也无益,只得躬身退下。他心中清楚,这场危机并未就此化解,李建成必定不会轻易罢休,而自己必须尽快想出应对之策,保住改革的成果。
朝堂上,大臣们依旧在低声议论,气氛紧张而压抑。李建成看着李浩离去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阴狠。他知道,此次弹劾虽未成功,但也给李浩敲响了警钟。接下来,他必须想出更周密的计划,彻底扳倒李浩。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陷入了沉思。他深知改革对于大唐的重要性,也相信李浩的忠诚与能力。但李建成与保守派大臣的弹劾,也让他不得不谨慎对待。他决定暗中派人调查此事,务必查明真相,以确保大唐的稳定与发展。
退朝后,李浩回到府邸,心情沉重。他深知,此次危机只是个开始,李建成必定还会有后续动作。他坐在书房中,反复思索着应对之策。
“殿下,您别太忧心。”房玄龄得知消息后,匆匆赶来,宽慰道,“您所做之事皆为大唐百姓,陛下定会明察秋毫。”
李浩微微点头:“房大人,我并非担忧陛下不相信我,只是李建成不会善罢甘休。我们必须尽快想出应对之策,不能让改革毁于一旦。”
两人正说着,杜如晦也来到了书房。三人围坐在一起,商讨着下一步的计划。
“如今当务之急,是收集更多改革成效的证据,让陛下和大臣们看到改革的好处。”杜如晦说道。
房玄龄也点头赞同:“不错,同时我们也要留意李建成的一举一动,防止他再生事端。”
李浩沉思片刻,说道:“二位所言极是。除此之外,我们还需争取更多大臣的支持,壮大改革派的力量。”
三人商议许久,制定了详细的应对计划。李浩深知,接下来的路将会更加艰难,但他心中的信念却愈发坚定。他一定要守护住改革的成果,让大唐走向繁荣昌盛。
夜幕降临,长安城笼罩在一片静谧之中。李浩站在府邸的庭院中,望着满天繁星,心中默默祈祷。他知道,这场与李建成的斗争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但他无所畏惧,为了大唐,为了百姓,他将勇往直前,绝不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