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的荷塘最是热闹,满塘的荷花将谢未谢,莲蓬却已缀满枝头,风一吹,莲子碰撞的轻响与槐树上的风铃交织,连空气里都飘着清甜的香气。蓝承宇带着蓝念安、蓝语棠,还有村里的孩子们在塘边采摘莲子,陈爷爷坐在石阶上,手里握着刻刀雕琢新的木孔雀,聂明玦则忙着将刚采的莲子装进芦苇篮,准备送给县里的老朋友——自从论坛之后,荷塘的莲子、木雕成了小村的“名片”,常有远方客人循着故事找来。
“爹爹,你看我采到最大的莲蓬啦!”蓝语棠举着莲蓬跑过来,脸上沾着荷叶上的水珠,木孔雀挂在她的腰间,随着跑动轻轻晃。蓝承宇笑着接过莲蓬,剥开一颗莲子递到她嘴里:“甜吗?这可是今年最后一批夏莲子,等过些日子,就要等秋莲子成熟了。”
蓝念安坐在一旁整理笔记本,最新的一页画着论坛结束后,出版社编辑来荷塘采访的场景——画里的编辑正捧着旧相册,蓝语棠举着木孔雀站在旁边,嘴角的笑意被她细细勾勒出来。“姐姐,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自己的故事成书呀?”村里的小男孩凑过来,指着画里的出版社标志问。蓝念安笑着点头:“编辑说年底就能出版,到时候我们把书放在木箱里,让太祖母也能‘看到’。”
正说着,远处传来熟悉的马车声。蓝承宇抬头一看,是林薇,她身边跟着一位白发老人,手里捧着一个古朴的木盒。“蓝先生,这位是省里的非遗传承人李老先生,”林薇快步走来,脸上满是兴奋,“老先生看了咱们荷塘的故事,特意来看看太祖母的银钗和芦苇篮,说想帮咱们把芦苇编织和木雕手艺申报非遗,让更多人学习传承。”
李老先生打开木盒,里面放着几样精致的老物件:“我研究传统手艺几十年,很少见到像你们这样,把手艺与故事结合得这么好的。太祖母的芦苇篮编法独特,陈爷爷的木雕又带着荷塘的灵气,这些都是值得守护的文化瑰宝啊。”
陈爷爷闻言,放下刻刀起身,将刚雕好的木孔雀递过去:“老先生过奖了,我们只是想把先辈的东西留住,让孩子们知道,咱们的根在哪里。”李老先生接过木孔雀,仔细摩挲着翅膀上的纹路,眼里满是赞叹:“这纹路里有心意,有温度,比机器做的物件珍贵多了。申报非遗后,我们可以在村里办手艺培训班,让更多年轻人学这门手艺,把荷塘的故事融进去,一代代传下去。”
蓝承宇心里一暖,他想起太祖母留下的字条,“吾家钗,当伴吾家魂,一辈传一辈”,如今看来,不仅是银钗、芦苇篮,连太祖母未曾见过的木雕、故事书,都成了“家魂”的一部分,在这片荷塘边,长出了新的枝芽。
傍晚时分,大家围坐在荷塘边,煮着刚采的莲子羹,李老先生给孩子们讲传统手艺的故事,陈爷爷在一旁演示木雕技巧,蓝念安则把今天的事记在笔记本里,蓝语棠抱着木孔雀,靠在蓝承宇身边,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夜里,蓝承宇做了一个梦。梦里,他看到太祖母站在荷塘边,手里拿着银钗,身边是年轻的太祖父,他们笑着看着塘边的景象——陈爷爷带着年轻人做木雕,蓝念安在记录故事,蓝语棠和孩子们在采摘莲子,李老先生正拿着芦苇篮讲解编法。太祖母转身看向他,眼里满是温柔,轻声说:“好孩子,辛苦你了,我们的故事,终于传下去了。”
蓝承宇醒来时,窗外的月光正洒在荷塘上,塘水泛着淡淡的银光,“荷风传家”木牌上的铜钥匙在月光下闪着光。他起身走到石案旁,打开木箱,里面的物件已经满满当当:太祖母的银钗、芦苇篮、字条,蓝念安的笔记本、演讲手稿,蓝语棠的木孔雀、荷花卡片,还有论坛邀请函、“乡村传承故事集”、出版社的合同……每一件物件都带着时光的温度,诉说着一段段关于传承的故事。
他轻轻抚摸着银钗上的“蓝”字,忽然明白,传承从不是一个人的坚守,而是一群人的守护——是太祖母留下的牵挂,是陈爷爷执着的手艺,是蓝念安认真的记录,是蓝语棠纯真的守护,是林薇、李老先生、出版社编辑,还有每一个听过荷塘故事的人,共同编织的温暖网络。
第二天一早,蓝语棠醒来就拉着蓝承宇去塘边,指着刚破土的新莲芽说:“爹爹,你看,新的莲子又长出来了!就像我们的故事,永远都有新的开始。”蓝承宇点点头,看着塘边忙碌的身影——陈爷爷在教年轻人雕芦苇,聂明玦在整理要送人的莲子,蓝念安在给新来的游客讲太祖母的故事,李老先生则在记录芦苇编法的细节——阳光洒在荷塘上,一切都充满了希望。
他知道,荷塘的故事还会继续。明年春天,新的莲芽会破土而出;夏天,荷花会再次绽放;秋天,莲子会挂满枝头;冬天,雪会守护着塘底的希望。而木箱里的物件,会越来越多;荷塘的故事,会传到更远的地方;太祖母的牵挂,会伴着荷风,永远吹拂在这片土地上。
风穿过荷架,带着清甜的荷香漫过来,“荷风传家”木牌上的铜钥匙轻轻晃动,发出细碎的声响,像是在诉说着永恒的约定——只要荷香不散,牵挂就不会断;只要薪火相传,故事就永远不会落幕。而他们,会一直守护着这片荷塘,守护着这些故事,让荷风永远吹拂,让薪火永远燃烧,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传承的温暖,听到时光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