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是新杂志,吸引的是新读者群,
要进一步扩散到更多人群,应该还需要一段时间。
一百万册按理不会这么快售罄,
更何况,鸽子市的黄牛手里还有一些存货。
起初,黄牛将科幻世界《飞》炒到了三块甚至五块的高价。
然而,何雨柱果断出手,全面铺开市场,使得黄牛血本无归。
随着《飞》销量迅速攀升,鸽子市里的价格再次抬头。
许多人因书店缺货,转而前往鸽子市购买,让较早囤货的黄牛挽回部分损失。
虽然仍处亏损,这些黄牛仍坚持分批放货,试图继续推高《飞》在鸽子市的价格。
鸽子市因杂志热销和黄牛频繁投机,引起了各地街道办的警觉。
巡逻力量加强,红袖标人数增多,不少黄牛被查获,所有货物被没收。
与此同时,科幻世界《飞》的影响力持续在京城扩散,并逐渐蔓延到外地。
“什么?又卖光了?还有人特地来新华书店买书?还是外地人?”小张在电话中惊讶地喊道。
杂志社的同事们面面相觑——一百万册仅三天就售罄,市场仍有缺口。
据小张所说,已有外地人专程来京购买。
实际情况是,不少来京出差的人购得《飞》后,将杂志带回各自家乡,引起了当地读者的关注。
各地新华书店闻讯后,纷纷联系京城方面,希望抢先拿到《飞》的创刊号。
何雨柱接过电话,与新华书店店长沟通后,明白了当前形势。
发展速度超出他的预期,他低估了这个时代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渴望。
科幻世界《飞》以其前瞻性,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华夏自制的科幻杂志,竟比战斗国的更出色。
何雨柱只得召集杂志社员工继续加班。
然而,面对全国范围内的巨大需求,仅靠京城印刷厂即使日夜赶工也难以满足。
机器连轴运转,老旧设备频繁故障,周富贵多次反映利润多用于采购新机器。
何雨柱曾查看龙门印刷厂的设备,多为战斗国淘汰的机型,在他眼中近乎废铁。
印刷机虽技术门槛不高,但国内百废待兴,设备受制于外国,令他深感无力,也强化了他的使命感。
此时尚在六十年代,他仍有时间改变现状。
这也是他创办科幻世界《飞》的初衷:激发国人对科技进步的向往,尤其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种子,期待未来生根发芽,绽放灿烂花朵。
此为后话。
目前何雨柱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创刊号的印刷。
他打算采取就地解决的方式,哪里需要书籍就联系当地的印刷厂。
第三轧钢厂出版社仅需派遣工作人员前往各地进行指导。
然而,出版社的人员明显不足。
一个创刊号发行量超过百万册的出版社,连同何雨柱、娄晓娥和冉秋叶在内,总共只有十几人。
根本不够应付需求。
何雨柱已经请杨厂长招聘新人,优先考虑轧钢厂内部具有文字功底且至少高中学历的工人。
但新人需要时间培养,现有人员也只能勉强支撑。
何雨柱计划先派遣他们前往上海、江浙等思想较开放、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开展工作。
至于其他地区,他决定开放版权,由当地新华书店自行复制《飞》创刊号。
虽然这样可能导致质量不均,却也是当前形势下的无奈之举。
何雨柱没想到《飞》创刊号会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他迅速做出决定,联系京城各大印刷厂,要求加急印制创刊号,尽可能扩大印量,并在京城各书店继续铺货。
对接工作交由各地新华书店自行与印刷厂协调,出版社不再负责联络事宜。
尽管书店管理者的能力有限,但经过前几天的合作,也只能依靠他们自行处理。
出版社工作人员则获得一天假期,休息后将准备出差。
具体出差地点由杨厂长根据他与各地钢铁厂的往来关系进行安排。
处理完这些事务,天色已晚。
何雨柱想起自己几天没回四合院,也有些想念何雨水,担心她这几天的饮食。
想着何雨水,他起身准备回家。
“柱子……哦,何社长。”
刘岚突然出现在办公室外的走廊。
她一直等候何雨柱下班,想趁无人时与他交谈。
“刘岚?”何雨柱有些意外,“你还没下班?平时你不是最早走的吗?”
“别叫我社长,听着别扭,还是叫我柱子吧,或者柱哥也行。”
刘岚下意识回答:“柱哥?我比你大,叫你柱弟弟还差不多。”
“哈哈,别,只要不是柱弟弟,随便叫。”何雨柱笑了起来。
很久没有这样与刘岚轻松对话了。
刘岚心中有些感慨。
何雨柱如今在轧钢厂风头正盛,由于《飞》杂志的热销,全厂工人都在讨论杂志社的事,尤其是身兼社长与主编的何雨柱。
许多工人原本就认识在食堂工作的他,如今他不仅工资提升,创办的杂志更是一举轰动京城,成了众人热议的焦点。
“柱子,我……”刘岚眼神忽然黯淡下来。
曾经无比厌恶的何雨柱,如今连和他斗嘴都似乎成了一种奢望。
“刘岚,你有话就直说吧。”
“这么吞吞吐吐的,可不像你的作风!”
“你再不说我可真走了,手头还有一堆事呢!”
何雨柱作势转身要走。
“我想调到杂志社工作!”刘岚急忙喊了出来。
“杂志社?你之前不是想当食堂主任吗?怎么突然改变主意了?”
何雨柱之前听杨厂长提过食堂主任人选的事,需要他来做决定。
他内心更倾向于让自己的徒弟马华来担任这个职位。
马华如今的手艺早已今非昔比,得到了何雨柱的真传,加上他为人正直可靠,把食堂交给马华管理,何雨柱完全放心。
至于刘岚想当食堂主任这件事——确实,她的资历比马华老得多。
这个年代单位里往往更看重资历而非能力,但何雨柱的思想并不受这个时代的束缚,他更看重一个人的能力和品格。
“我想明白了,我的手艺确实不够好。”
“只会配菜和协调后厨,根本管不住马华他们。”
“就算我当上食堂主任,他们也不会服我的。”
刘岚情绪有些激动,这些心里话似乎憋了很久。
“你怎么不去找李副厂长?”何雨柱试探着问。
“别跟我提那个人!他简直猪狗不如!”刘岚怒气冲冲地骂道。
何雨柱顿时明白了——刘岚这是被李副厂长提前放弃了。
“行!杂志社现在正好缺人,你明天就来上班吧。”
“回头我跟杨厂长打个招呼就行。”
“工资待遇还按你在食堂的标准,没问题吧?”
何雨柱答应得很爽快。
他清楚刘岚在人际交往方面很有能力,统筹协调也是一把好手,这些都是他亲眼所见。
让刘岚继续待在食堂后厨确实有些屈才,既然杂志社缺人,让她来帮忙正好。
如果不行,再作调整。
至于刘岚会不会是李副厂长派来的奸细,在演戏——何雨柱根本不在乎。
他从未把李副厂长放在眼里,那人脑子不够灵光,黑料一抓一大把,随时都能收拾他。
何雨柱甚至相信,刘岚手里就握有李副厂长的把柄。
“真的吗?柱子!”
“太感谢你了!”
“我都不知该说什么好了!”
刘岚激动不已,她没想到何雨柱会答应得这么痛快,而且明天就能去杂志社上班。
这可是从油腻的食堂一步踏进了充满活力的杂志社啊。
“不用谢我。”
“真想谢我就好好工作。”
“我还是很看好你的!”
何雨柱又和刘岚闲聊了几句,随后走出办公楼,骑上自行车,飞快地朝四合院驶去。
四合院,一大爷家。
“中海啊,我这几天怎么都没见着我那孙子?”
聋老太太正在一大爷家吃晚饭。
平时何雨柱做饭时,她总爱去何雨柱家蹭饭——毕竟特级厨师的手艺,别说年迈的老人,就连鬼都馋。
此刻吃着一大妈做的素面,聋老太太有些难以下咽。
好在她是经历过艰苦岁月的人,绝不浪费一点粮食,即使觉得不好吃,还是一口一口地往嘴里送。
“您是说柱子吗?”易中海最近也没见过何雨柱的人影。
年后连许大茂都回来了,唯独不见何雨柱。
“是啊!我的大孙子去哪儿了?”
“被你藏哪去了!”聋老太太急不可耐。
易中海摆摆手:“他这么大的人,我哪能藏得住。”
“最近工作忙,他没空回来。”
易中海早就知晓何雨柱调任轧钢厂杂志社社长一事。
也听闻《飞》在京城火得一塌糊涂。
但易中海对书本杂志毫无兴致。
自然也不懂。
前些日子阎埠贵兴冲冲捧着何雨柱创办的《飞》创刊号给他看。
易中海只随手翻了翻里头的插画。
觉得画得新奇,便没再多看。
他对科幻故事提不起劲,更看不懂其中门道。
阎埠贵却激动得很,扯着易中海说个不停。
直夸何雨柱真有出息,再不是从前那个傻柱。
说何雨柱干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