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的书评区陷入了短暂的寂静。仿佛所有书友都被这篇深邃,厚重的回应摄住了心神。
几秒钟后,更大的浪潮轰然爆发!
“彩!!!‘凡人流’的核心一直都在!!”
“彩彩彩!!!”
“这回答也太好!!大大真的好用心!字字珠玑!”
“‘迷失之劫,破于本真’,太有感觉了!这就是文化人写的小说吗!?”
“不是,没人关注最后那句诗吗???‘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这才是千章最大的贺礼啊!看个小说还能见证论道场面,赚了!”
“大大对韩立的理解太深了!‘对道的执着是求知欲’,‘对因果的慎是底线’,‘心底对烟火的遥望是根’,人物塑造的厉害!”
青锋看着后台书评区清一色的彩,还有各种打赏后面留言的彩彩彩,青锋对于‘红烧肉’的各种操作已经有些麻木了,凡人从出来到现在连两个月都没满,但是上热搜的次数简直是新书里面的历史之最!
他喝了口咖啡,随后立马安排下去,单章全文置顶!加精!推广所有渠道!标题:凡人千章,道心叩问!红烧肉回应引全网喝彩!。还有最后那首诗句,一并用上!
如果说之前那首《无题》诗和“情可载道”的说法,让“红烧肉”被一些文坛前辈注意到,那这次关于“仙性与凡心”,“迷失与本真”的讨论,则真正震动了文化界。
这篇单章里透出的思想深度和文字功底,已经远远超出一般网文,达到了能让严肃文学界认真看待的水平。
第一个发声的,还是那位“观海听涛”,华国作协副主席,着名文学评论家王老。
他再次在“文心雕龙”论坛发了长篇评论:
【标题:从“蓬山青鸟”到“一蓑烟雨”——“红烧肉”的哲思跃迁】
“...昔日‘情可载道’之论,‘蓬山青鸟’之诗,已显‘红烧肉’卓然之才情。此番千章答问,更令老夫拍案惊奇!其立意之高远,剖析之精微,已非网文评述,实乃一篇鞭辟入里,直指修行本质与人性核心的哲学檄文!
‘仙路尽头,仍是凡心’!此八字,振聋发聩!道尽仙侠幻想之基石,亦为所有求索者之警钟!其点明韩立‘凡心未泯’之三处伏笔求知之道,因果之慎,烟火之念,洞幽烛微,非深谙世情人心者不能道。尤为可贵者,是其对‘迷失’之警示,对‘守得心灯不灭’之期许,于力量膨胀,戾气横行之当下,注入了一股深沉的人文暖流与清醒剂!
文末所引‘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意境超然,气度恢宏,寥寥数语,道尽面对大道孤寒,世事风雨的豁达与坚韧。此句虽简,然意蕴无穷,与通篇主旨浑然一体,更显作者胸襟之洒落。老夫遍寻典籍,竟未能寻得此句全篇出处,深以为憾。‘红烧肉’小友学究天人,若得暇,万望赐教全诗,以飨同道,解老夫心头之惑。若蒙不弃,老夫亦愿备薄茗,静候小友闲暇之时,隔空论道,共参此中真意。”
王老的点评,彻底为这场文化讨论拉开了序幕,充满了对后辈的欣赏,对思想的推崇,还有对那首神秘诗句的渴望。
紧接着,华国作协官网在首页头条刊登了作协主席林默涵的署名文章:
林主席在文章中高度肯定了“红烧肉”的回应,称其“超越了网文框架,上升至哲学思辨的高度”,剖析其思想“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温度”,并同样表达了对“竹杖芒鞋”全诗的求索之意。
文章结尾,林主席更是发出了比王老更正式的邀请:“...若有机缘,老夫亦愿效仿古人,备清茶一盏,与小友坐而论道,共话文学与人生之真谛。”
作协的正副主席,文坛的两位泰斗,先后写文章盛赞!点名要全诗!还发出“坐而论道”的真诚邀请!
这种盛况在华国文坛已经不知道多久没有出现了。
《华国文艺报》头版头条:《双星邀“隐士”!林默涵王振华共赞“红烧肉”哲学高度!》
权威文学期刊《文心》紧急加印特辑:《从“蓬山青鸟”到“一蓑烟雨”——论“红烧肉”的思想轨迹》
“竹杖芒鞋轻胜马出处”,“红烧肉林默涵王振华”,“坐而论道邀请”等词条,瞬间冲上热搜!
凡人的书评区更是一片讨论:
“王老,还是王老!!他是最早发现肉大的才华!!”
“太夸张了,作协主席和副主席一起下场!这排面!”
“我是历史文学院的,我们老师还有同学们翻遍了古籍都没找到最后的这首诗句!!又是肉大的原创!我去!”
“我靠!求全诗啊!!!”
奇点编辑部王天问办公室,他刚看完了王老和林老的文章链接,激动的在办公室里转圈圈!
“王炸!真正的王炸!双料主席背书!以后谁还敢说网文没地位?”
他激动的打开办公室门,冲外面喊道:
“快!把林主席和王老的文章链接并排挂到《凡人》书页最显眼的地方!评论区和活动区搞个‘肉大如何回应’的竞猜!热度给我顶住!”
与外面的山呼海啸完全不同,徐亦此刻正反复的看着王老和林老的文章链接。
他能感受到那份真诚的欣赏和学术上的探究欲。这两位,几乎是华国文坛顶尖的人物了。
他们的肯定,更是奠定了《凡人》在小说界超然的地位。
但巨大的荣誉,也意味着前所未有的关注。
但,随之而来的是麻烦,吸引来的目光太多。他翻阅着底下的一些评论各种猜测‘红烧肉’身份的评论越来越多。
徐亦眉头紧皱,他给青锋发去消息,让青锋先引导一下评论方向,
“青锋,麻烦想想办法引导一下话题评论走向,文学界的关注是好事,但是我看到有些热帖的评论区已经越来越偏离本身开始追究我的身份了,这并非好事!”
他关闭了聊天窗口,再次点开王老和林主席的文章链接,细细重读。两位文坛泰斗字里行间的欣赏与真诚的探究欲,确实令人动容。那份对文学纯粹的热爱,跨越了所谓的“传统”与“网络”的界限。
结尾两位大佬真诚的邀请,则带着更重的分量和象征意义。
“社恐”这个借口,用来应付签售,应付普通采访,甚至应付上次文坛的议论,似乎还勉强可行。但用来拒绝两位作协正副主席一起发出的,代表官方最高认可的“坐而论道”邀请?
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甚至可能被当成傲慢无礼。
直接拒绝,不仅会驳了两位大佬的面子,更可能让外界觉得他“恃才傲物”,“故弄玄虚”,这和他想要的“平静”完全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