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徐亦陪着爸妈回了一趟老房子那边街区串门拜年。
熟悉的街坊邻居见面,自然是一番热闹的寒暄和祝福,话题也离不开徐家的新家,那几位去过新家回来的邻居把徐家新家都夸上天了。
徐国强和周慧兰两人还是一贯的说辞,谦虚。
热热闹闹的在老房子待了一晚,第二天中午,一家三口才返回安家玺园的新家。
换了鞋走回客厅,连续两天的热闹过后,突然的安静反而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徐亦刚想往书房走去,就被父亲徐国强叫住了。
徐国强的语气带着些难得的郑重:“小亦,先别忙,过来坐会儿,爸妈有点事儿想跟你商量商量。”
徐亦疑惑的转身,然后坐到沙发上,看着父母神情有些扭捏,两人互相看了看,最后还是徐国强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那个……小亦啊,爸妈知道你现在有本事了,想让我们享清福。这新房子住着是舒服,啥也不缺。”
他顿了顿,搓了搓手,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可是吧.....这人一闲下来,浑身不得劲。”
“昨天回去跟老邻居们唠嗑还好,这一回来对着这么大屋子,电视看久了也眼花,下楼溜达吧,小区里都是带孩子的老人,聊来聊去也就那些话题......总感觉空落落的,闷得慌。”
周慧兰也接过话头,语气里带着同样的无所适从:“是啊,小亦。我跟你爸忙活了大半辈子,这突然一下子啥事没有,光是吃饭、睡觉、看电视,头两天还觉得新鲜,这时间一长,真是……比上班还累心。出去旅游那种,我们试过了,确实习惯不了。”
徐国强点点头,终于说出了核心想法:“我们就想着,还是得找点事儿做,有点营生,心里才踏实。”
“但是吧,我跟你妈你也知道,没什么技术,小学都没毕业,大公司肯定进不去。”
“想了想,你给我们那张卡里买了房子车子还剩点钱,我们就琢磨着是不是再开个小超市?好歹是熟门熟路的生意,就想听听你的意见。”
说完,两人都带着些许忐忑和期待看着徐亦。
徐亦沉默了。
他完全理解父母的感受。
对于劳碌了大半辈子的人而言,彻底的清闲并非享受,反而是一种煎熬。
他们需要的是有事可做带来的充实感和价值感,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
但是,再开超市?
徐亦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父母以前守着小超市的情景: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进货,晚上很晚才能关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无休,人被牢牢地拴在那个几十平米的小店里。
虽然相对自由,但时间跨度太长,太过熬人。
他当初提出那个想法是因为当时想着母亲能一边看店一边照顾父亲,但是现在父亲也好了,他实在不忍心再看父母重新过上那种被“困”住的生活。
他必须找一个既能让他们有事做、感到充实,又相对自由、不那么辛苦,最好还能发挥他们特长的路子。
徐亦陷入了长时间的思考,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轻轻敲击着。
徐国强和周慧兰也没有催促,只是耐心地等待着,他们知道儿子在为他们认真考虑。
一个个想法在徐亦的脑海中飞速掠过:开个报刊亭?太夕阳产业。
弄个棋牌室?环境嘈杂,不符合二老性格。
搞社区团购点?需要对接太多资源,太复杂……
他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父母,最终停留在了母亲周慧兰身上。
母亲……手艺好!
对了!母亲周慧兰以前一直在工厂食堂里掌勺,后来因为手艺好去做了保姆,就连主家都夸过她手艺好,可以开饭店了。
而自己家当时虽然没有很丰盛,但是一日三餐也是变着花样的做的可口。
就连昨天在老房子邻居家帮忙下厨做几道菜,现场的全是夸奖做的好吃,做的香。
吃的!民以食为天!这个方向肯定没错!
徐亦的思维继续发散。
做什么吃的呢?开个正经餐馆?投资大,起早贪黑,和后厨打交道烟熏火燎,太累。
弄个小吃摊?风吹日晒,也不稳定……
突然,一个在他前世风靡大江南北、但在这个平行世界的华国似乎还未出现的餐饮形式跳入了他的脑海:
串串香!
对啊!
串串香!这种形式灵活,可以像火锅一样热闹,但又比传统火锅更随意、更亲民,丰俭由人。
操作相对标准化,对厨艺要求更体现在汤底和蘸料的调配,而不是复杂的炒菜功夫。
而且,这种围炉而坐、自取自涮的形式,本身就带有一种浓浓的市井烟火气和人情味,很适合父母这种喜欢和人打交道、做事细致的性格。
最关键的是,华国现在还没有!
这是一个空白市场!
以串串香在他前世的火爆程度,一旦引入,很可能迅速刮起一阵风潮!
徐亦的眼睛亮了起来。
他觉得这个想法非常可行!
徐亦整理了一下语言,然后坐到母亲的身边,拉起她的手,脸上带着兴奋的笑容:“爸妈,你们想找点事儿做的想法,我特别理解,也支持!但是开超市,时间太长,太绑人了,我不想你们再这么辛苦。”
他话锋一转,看着周慧兰:“妈,你厨艺这么好,咱们能不能从您这拿手绝活上想想办法?”
周慧兰被儿子夸得有点不好意思:“我?我就会做些家常菜,能干啥?”
徐亦耐心说道:“我有个想法,咱们不开超市,开个吃的店!但不是那种大饭店。是一种……嗯,一种新型的,类似火锅,但更简单、更有趣的吃法,叫‘串串香’!”
徐国强和周慧兰都露出了好奇的神情:“串串香?”
徐亦开始详细地解释起来:“对,就是把各种好吃的,比如牛肉、鸡肉、蔬菜、豆制品什么的,切成小块,用竹签串起来。”
“然后我们熬制一锅秘制的、香浓的汤底,可以是麻辣的,也可以是骨汤的,放在桌子中间,像个小火锅一样一直加热。”
他一边说一边比划:“客人来了,自己去冰柜里挑选喜欢的串串,想吃什么拿什么,拿多少都行。”
“行。然后回到座位上,把串串放进滚烫的汤底里涮熟,蘸着特制的香油碟或者干碟吃。按最后吃完的竹签数量算钱,简单明了!”
徐亦把串串香的模式、吃法、氛围一点点描绘出来,包括汤底的重要性、蘸料的多样性、菜品的丰富性,以及那种自由挑选、围炉欢聚的乐趣。
周慧兰越听眼睛越亮!
她本身就爱钻研吃的,一听这种新颖又看似不难操作的模式,立刻来了极大的兴趣!
这简直和她喜欢琢磨美食的特长不谋而合!
周慧兰激动地拍了下手:“好,这个好!这个有意思!”
“听着就热闹!汤底我可以研究啊,熬汤我最在行了!蘸料也能调出好几种口味!这比守着小超市有意思多了!”
徐国强也被吸引了,他想象着那种热闹的场景,点头道:“嗯,听着是挺不错,自己动手,丰俭由人,应该会有人喜欢。”
“而且这活儿听起来没那么死板,时间上也能灵活点。”
徐亦件父母都动了心,趁热打铁:“对,我们可以去商场或者热闹的街区租个小门面,不用太大,干净整洁就行。”
“一开始咱们可以自己家人先干着,要是生意好了,再请人帮忙。”
周慧兰已经坐不住了,兴奋地站起来:“好,好,我看行!老徐,你觉得呢?”
徐国强也笑着点头:“我看小亦这想法靠谱!比开超市强!”
周慧兰更是行动派,立刻就说:“那还等什么!我这就去菜市场!买点骨头熬汤底,再买些牛肉、蔬菜回来,咱们今晚就先自己试试,看能不能做出你说的那个味儿!”
看着母亲瞬间焕发出的热情和干劲,徐亦和父亲相视一笑。
他知道,这个方向找对了。
而徐亦心里想的则更远:门店的装修风格、品牌的命名、底料配方的标准化、未来可能的发展……
一个清晰的蓝图,已经开始在他脑海中勾勒出来。
或许,这不仅能满足父母“找点事做”的愿望,还能意外地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