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七年五月,塞外的风刚褪去冬日的凛冽,带着草原特有的青草气息,拂过京畿西北的土地。一支绵延数里的銮驾队伍从京城德胜门缓缓驶出,明黄色的御驾在阳光下格外醒目,龙旗猎猎作响,身后跟着皇子们的马车、文武官员的仪仗与护卫的八旗兵卒,马蹄踏在青石板上,发出整齐的“嗒嗒”声,引得沿途百姓膜拜。
此次巡塞路线,是康熙沿用并完善了数十年的“西北干线”——从张家口出塞,经锡林郭勒盟草原,过克什克腾旗,最终抵达热河行宫。这条路线看似是常规巡行,实则每一处停留、每一项安排,都紧扣“固边防、拢蒙古、谋战略”的核心国策,是康熙对塞北经营的深度延续。
出京第一站便是张家口。这座边关重镇自康熙初年起,便是清军出塞的“门户”,也是满蒙贸易的“枢纽”。康熙并未急着召见当地官员,而是先登上城楼,手扶垛口,望着关外辽阔的草原,身后跟着众位皇子,胤禩也在其中。风带着沙尘吹过,康熙的声音里带着几分厚重:“张家口是京畿的西北屏障,当年朕亲征噶尔丹,粮草、弓箭就是从这里源源不断运往前线,支撑着大军打赢了昭莫多之战。如今虽无大战,但准噶尔部在西北仍蠢蠢欲动,这关口的防务,一日也不能松懈。”
随后,他召来驻守张家口的八旗将领,亲自检查军备:走到士兵队列前,翻看他们的弓箭,看弓弦是否紧实、箭簇是否锋利;查看铠甲时,用手指敲击甲片,听声音判断是否坚固;又问起粮草储备,得知粮仓充盈、能支撑半年以上,才微微点头。“‘国家承平之日,武备不可一日少’,”康熙的语气陡然严肃,“你们守在这里,就是守住京城的安全,守住大清的西北门户。若有半点差池,朕绝不轻饶。”
将领们忙跪地领命,太子也上前表态——胤礽强调“需加强守军轮换,确保士气”,胤禔则请命“愿率精兵驻守,随时应对准噶尔异动”。康熙没评价两人的话,却让随行的兵部官员记下细节。
离开张家口,队伍进入锡林郭勒盟草原,胤禩没有坐轿子,而是选择穿上铠甲,骑上马,这让康熙都对他另眼相看——这几个月的马弓加练也是没有白费。
锡林郭勒盟草原,这里是蒙古科尔沁部的核心游牧区,康熙早在出京前便传旨,让当地蒙古王公前来相会。行至草原深处的临时行辕时,科尔沁、巴林等旗的王公已在帐外等候,见御驾到来,纷纷跪地行礼,口中高呼“吾皇万岁”。
康熙快步走下马车,亲手扶起为首的科尔沁郡王,笑着说:“朕与你们先祖是盟友,当年太祖皇帝与科尔沁贝勒结盟,才有了满蒙一家的根基。数十年来,你们在草原上牧养生息,朝廷在关内守护安宁,咱们君臣一心,才让这塞北远离战火,百姓安稳。”
进入行辕后,康熙赏赐了绸缎、珠宝、茶叶等物品,又设宴款待王公们。席间,他提议“明日一同围猎”,王公们欣然应允。次日清晨,猎场上旌旗招展,康熙骑马飞驰,箭术不减当年,一箭射中一头奔逃的鹿,引得蒙古王公们纷纷称赞“皇上神武”。围猎结束后,康熙又宣布:“锡林郭勒盟今年遭遇春旱,朕特批豁免该盟一半赋税,再调拨粮草赈济牧民。”
王公们闻言,再次跪地谢恩,言语间满是感激。站在一旁的八阿哥胤禩看得分明——皇上这是用“恩威并施”的手段笼络蒙古各部:既用赏赐、围猎拉近关系,又用赈济、免税收买人心,防止他们被准噶尔部拉拢。这正是康熙“绥抚蒙古”策略的核心,也是大清北疆长久安稳的关键。
队伍继续前行,抵达克什克腾旗时,康熙的行程多了几分“勘察”的意味。他特意带上几位皇子与兵部官员,登上当地的索岳尔济山。山顶视野开阔,极目远眺,草原、河流、山脉的分布尽收眼底,风吹过草地,泛起层层绿浪。
“当年朕规划木兰围场,就是要找这样水草丰美、地势开阔之地。”康熙指着山下的地形,对众人道,“木兰围场不仅是八旗兵卒演练骑射的地方,更是向蒙古各部展示清军实力的‘舞台’。每年秋狝,朕带着皇子、大臣与蒙古王公一同围猎,既能让八旗兵保持战斗力,又能让蒙古王公看到朝廷的军威,不敢有异心。”
他还让官员取出纸笔,现场绘制地形图,标注出重要的水源、道路与隘口:“这些细节看似不起眼,但若真有战事,便是行军打仗的关键。准噶尔部擅长骑兵奔袭,来去如风,咱们只有摸清塞外的山川地貌,才能提前布防,制定出应对之策。”
十三阿哥胤祥听得认真,忍不住问:“皇阿玛,若是准噶尔部从克什克腾旗方向来犯,咱们该如何应对?”康熙笑着指点地形:“你看这里,”他指向一处河流交汇处,“此处分水岭狭窄,易守难攻,只要在此处设下伏兵,截断他们的粮草通道,再派骑兵从两侧包抄,定能将其击退。”胤祥恍然大悟,连忙记下——这是皇上亲授的“实地战略课”,比书本上的兵法更实用。
随着队伍逐渐靠近热河,天气愈发炎热,康熙却丝毫未减巡行的兴致。热河行宫自康熙四十二年动工修建以来,已成为他塞外活动的“核心据点”。行宫选址在此,不仅因当地气候凉爽(夏季平均气温比京城低五六度),可避暑养生,更重要的是,这里地处蒙古各部与京城之间,便于康熙召见蒙古王公、处理边务,是“连接关内与塞北的纽带”。
抵达热河行宫的当晚,康熙召来所有随行皇子,在行宫的“淡泊敬诚殿”议事。殿内烛火通明,康熙坐在正中的宝座上,目光扫过众人:“朕巡塞数十年,从亲征噶尔丹到修建木兰围场,从多伦会盟到经营热河,并非只为游玩避暑。”他顿了顿,语气愈发郑重,“准噶尔部是西北大患,若不牵制,恐成心腹之疾;蒙古各部是北疆根基,若不笼络,恐生异心。只有守住边防、拢住蒙古,大清的江山才能长久。”
他看向胤禩:“你前几日奏折里提的‘以商制敌’,朕看可行。热河是满蒙贸易的重要节点,咱们可在此设立专门的互市市场,用茶叶、丝绸换蒙古的皮毛、马匹,既让百姓得利,又能控制准噶尔部的物资(准噶尔不产茶,需从蒙古中转),比单纯用兵马更稳妥。”
胤禩心中一喜,忙躬身:“皇阿玛圣明,儿臣愿牵头制定互市章程,确保此事可行。”康熙点头应允,又对其他皇子嘱咐:“你们在京城里待久了,容易忘了塞北的重要性。此次巡塞,既要学如何守边防、拢蒙古,也要记住‘塞北安稳,则天下安稳’的道理。日后若有人执掌天下,切不可丢了这份基业。”
皇子们纷纷躬身应下,心中却各有盘算:胤禔看重“武备”,觉得应加强军事打击;胤礽更倾向“安抚”,认为需以恩威并施拉拢蒙古;胤禩则想着如何将“以商制敌”与实地勘察结合,完善应对准噶尔的策略;胤祥则默默记下皇上讲授的地形与战略,暗下决心要学好“守边之术”。
夜色渐深,热河行宫的灯火映照着草原的夜空。康熙站在殿外,望着远处的群山,眼神深邃。此次巡塞,既是对过往国策的巩固(查边防、拢蒙古、勘察地形),也是对皇子们的考验——他要从这些人里,选出一个能继承他“固边、拢蒙、安天下”之志的继承人。塞北的风轻轻吹过,仿佛在见证这位帝王的深谋远虑,将大清的边疆安稳,牢牢刻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而这场巡塞之旅,也让随行的皇子们真切感受到:塞北不是“远方”,而是大清江山不可或缺的“根基”,守住这里,才能守住整个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