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出所料,玥玥的“乖宝宝”形象仅仅维持了两天。第三天开始,当她彻底熟悉了幼儿园的环境,确认了老师和小朋友的友善后,那个在家里被宠爱有加的、活泼调皮的真性情就毫无保留地展现了出来。
午睡时间成了她的“社交场”。 别的小朋友都乖乖躺在小床上酝酿睡意,她却精神头十足。先是翻来覆去,把小被子踢开,然后开始观察邻床的小朋友。看到旁边的小男孩睡得正香,她竟然悄悄地把自己的小脚丫伸了过去,搭在人家身上,觉得软乎乎的很有趣。老师发现后,轻声提醒她,她把脚缩回来,眨巴着大眼睛,一副无辜的样子。可等老师一转身,她又开始玩起了枕头,或者小声叫对面床小朋友的名字。整个午睡时间,她几乎没怎么合眼。
然而,能量消耗得彻底,补充却跟不上。 到了下午两点半,起床音乐响起时,别的小朋友都揉着眼睛精神焕发地起来,玥玥却开始闹觉了。她困得睁不开眼,哼哼唧唧不肯起,被老师抱起来也是软绵绵地趴在老师肩上。结果,整个下午的课程——无论是有趣的手工课还是活泼的音乐律动课,她都像个小瞌睡虫,坐在小椅子上东倒西歪,一点也提不起精神。老师让她起来活动一下,她也只是没精打采地跟着动两下。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晚饭时分。 也许是下午的“昏迷”消耗了最后一点体力,等到香喷喷的晚饭端上来时,别的小朋友都吃得津津有味,玥玥却拿着小勺子,吃着吃着,小脑袋就开始一点一点地“钓鱼”了。有一次,她甚至差点把脸埋进饭碗里,吓得老师赶紧扶住她。
自制力不足的问题也暴露出来。 上课时,她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老师在上面讲故事,她就在下面和旁边的小朋友交头接耳,小声分享自己带来的新发卡,或者评论老师的裙子。提醒几次无效后,老师为了维持课堂纪律,不得不采取了一点小小的“惩罚”——请她到教室后面安静地站一会儿。
当老师把这些情况通过家园联系册和放学时的简短交流反馈给念晴时,念晴真是又好笑又头疼。好笑的是,女儿这些行为完全符合她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精力旺盛、自制力弱、作息混乱。头疼的是,这确实给老师添了麻烦,也影响了孩子自己的学习和休息。
晚上回到家,念晴没有严厉地批评玥玥,而是把她抱在怀里,用温和的语气问她:
“玥玥,老师告诉妈妈,你今天午睡时和小朋友玩小脚丫了,是吗?”
玥玥有点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那下午上课是不是就很困,像小熊一样想睡觉啦?”
“嗯……”玥玥小声承认。
“那我们明天试试看,中午像其他小朋友一样,闭上眼睛,乖乖睡觉。这样下午就有精神和大家一起玩游戏、听故事了,好不好?不然,别的小朋友都在玩,只有玥玥在打瞌睡,多没意思呀。”
玥玥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同时,念晴也和老师保持了密切沟通,商量对策。她们一致认为,关键是要帮助玥玥建立规律的作息意识。老师答应在幼儿园给予更多引导和鼓励,比如午睡时多陪伴她一会儿,她如果乖乖睡觉就给予小红花奖励。念晴则在家调整了作息,晚上更早地哄玥玥入睡,确保她睡眠充足。
这个小小的“适应危机”,是每个孩子成长中都会遇到的插曲。 它考验着家长的耐心和智慧,也需要家园的共同努力。对于念晴和天赐来说,他们并不焦虑,反而觉得这是女儿展现出真实、鲜活一面的可爱过程。他们相信,在爱和规则的引导下,这只暂时乱了节奏的小小鸟,很快就能学会在集体的天空下,规律、快乐地飞翔。而这个过程本身,也正是玥玥社会化学习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