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常的下午,玥玥从学校带回一张色彩鲜艳的宣传单,兴奋地举给爸爸看:“爸爸!你看!学校说可以学编程,做游戏!” 宣传单上印着可爱的卡通形象和“趣味编程启蒙”的字样,是一家知名教育机构与学校合作推广的体验课。
天赐接过宣传单,仔细看了看课程内容。作为曾经的It从业者,他对编程再熟悉不过了。他的第一反应是欣喜和好奇——这确实是他的“对口专业”,如果女儿有兴趣,他无疑是最佳的启蒙老师。但他并没有立刻表现出过度热情,而是温和地问:“哦?编程啊,就是用电脑和ipad给小人下命令,让它走路、跳舞、完成任务,有点像搭乐高,但是用代码。听起来有点意思,玥玥想试试看吗?”
“想!”玥玥用力点头,大眼睛里充满了对“做游戏”的新奇感。
念晴和天赐商量后,觉得让孩子接触一下新事物无妨,便为玥玥报名了为期三天的线上体验课。他们抱着开放的心态:感兴趣就继续,不感兴趣也无妨。
体验课开始了。 第一天,课程内容是通过拖拽图形化模块,让一个小猫角色移动和旋转。玥玥觉得很新鲜,在老师的引导和天赐的陪伴下,她成功地让小猫走了几步,开心得拍手。天赐在一旁观察,发现女儿更多是被即时的声光反馈和卡通形象所吸引,对于背后的逻辑顺序(先执行什么,再执行什么)并不太理解,也缺乏深入探究的耐心。
第二天,课程难度稍有增加,需要用到简单的循环和条件判断。玥玥开始显得有些吃力,注意力容易分散。当程序运行出错时,她会表现出烦躁,更倾向于让爸爸帮她“搞定”,而不是自己尝试调试和寻找错误原因。天赐尝试用更生动的比喻引导她:“你看,就像我们让小猫去拿苹果,得先告诉它‘往前走’,然后‘转弯’,顺序错了就拿不到啦。” 但玥玥的兴趣明显不如第一天浓厚。
第三天课程结束后,当念晴问起“编程课好玩吗?还想不想继续上?”时,玥玥歪着小脑袋想了一会儿,诚实地回答:“妈妈,那个小猫一开始好玩,后来……有点难,老是错。我还是更喜欢听爸爸讲故事,还有和干爹去钓鱼。”
这个反馈,在天赐和念晴的意料之中。 他们没有丝毫的失望或强迫。
天赐笑着摸了摸女儿的头,说:“没关系,不想学就不学。编程就像学一种和电脑说话的特殊语言,现在你觉得难,可能还没到喜欢和它‘说话’的时候。等玥玥再长大一点,认识的字更多,逻辑思维更强了,如果那时候还有兴趣,爸爸再教你,好不好?”
“好!”玥玥如释重负,欢快地跑开去玩她的洋娃娃了。
晚上, 天赐和念晴聊起这件事。
天赐理性地分析:“编程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抽象能力和坐得住的耐心,这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尤其是像玥玥这样活泼好动、喜欢具体形象思维的孩子,确实有点早。强行让她学,只会扼杀她的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
念晴表示赞同:“是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她现在对语言、对自然、对故事、对与人交往充满热情,这说明她的天赋和兴趣点可能在别的方面。我们让她体验过了,她自己也做出了选择,这就很好。尊重她的节奏最重要。”
这件事, 让天赐和念晴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不是盲目跟风,把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孩子;而是提供一个安全、丰富的环境,让孩子广泛接触,然后细心观察、耐心等待,发现她真正热爱和擅长的领域。 就像种下一颗种子,不能急于拔苗助长,而要提供合适的土壤、阳光和水分,静待它自己破土而出。
他们没有因为这次“尝试失败”而有任何挫败感。 相反,他们为女儿的坦诚和敢于表达感到高兴。这次体验,并非毫无收获。它让玥玥知道了世界上有“编程”这么一件有趣的事,也让父母更清晰地看到了女儿当前的认知特点和兴趣倾向。
在孩子的成长路上, 有些尝试是为了发现热爱,有些尝试则是为了排除选项。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宝贵的经历。天赐和念晴深知,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选择权,远比过早地让她掌握一门技能更为重要。 他们将继续为玥玥提供丰富的体验,然后,满怀爱意和耐心,等待属于她的那颗独特的兴趣种子,在未来的某一天,自然而然地生根、发芽。窗外,春风和煦,正如这对父母养育孩子的心——不疾不徐,温柔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