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里,年味渐浓。幼儿园的课程也悄然染上了喜庆的节日色彩。一天下午,玥玥所在班级的美术课,气氛有些不同寻常。
年轻的王老师没有像往常一样拿出画笔和颜料,而是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张方正正、透着喜气的大红纸。孩子们拿着红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乌溜溜的大眼睛里充满了好奇和疑惑:今天要做什么呢?
王老师笑眯眯地打开多媒体,屏幕上开始播放精心制作的幻灯片。画面里,出现了热闹的庙会、红彤彤的灯笼、家家户户门上贴着的威武门神……最后,镜头定格在一位慈祥的老爷爷,正饱蘸浓墨,在一张张大红纸上挥毫泼墨——有的写下对仗工整的诗句(对联),更多的是写下一个个饱满圆润、形态各异的“福”字。
“小朋友们,”王老师的声音温柔而富有感染力,“再过不久,我们就要迎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是什么呀?”
“过年!”几个机灵的孩子大声回答。
“对啦!过年的时候,我们有一个传统,就是要在门上贴上红红的‘福’字,寓意着新的一年,福气满满,好运连连!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写‘福’字!”
教室里瞬间响起一片小小的、兴奋的惊呼声。对于这些刚接触握笔不久的孩子来说,用毛笔在红纸上写字,是一件既新奇又充满仪式感的事情。
王老师开始耐心地讲解“福”字的笔画和结构,她用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我们先画一个像小房子一样的‘点’和‘横’,这是福气的家;然后在里面填上‘口’字,代表有饭吃;旁边再画一个‘田’字,代表有田种,生活富足……”她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用大大的字示范。
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小脑袋跟着老师的笔画一点一点。轮到他们自己动手了。老师给每人发了一支小小的毛笔和一小碟安全的清水(代替墨汁,方便练习和清洗)。孩子们挽起袖子,兴致勃勃地开始“创作”。
玥玥学着老师的样子,先用小手紧紧握住毛笔(姿势还有些笨拙),然后小心翼翼地蘸上清水,在红纸上画下了第一笔。水迹在红纸上晕开,虽然歪歪扭扭,但她非常专注。她努力回忆着老师说的“小房子”、“口”和“田”,一点点地拼凑着。旁边的孩子有的写得像个小胖墩,有的笔画分得太开,但每个小脸上都洋溢着认真和快乐。
王老师穿梭在孩子们中间,轻声指导,不断鼓励:“对,就是这样,慢慢写,没关系,我们玥玥的‘福’字很有福相哦!”
当一个个充满童真稚趣的“福”字在红纸上诞生时,孩子们都骄傲地举起了自己的作品。虽然用水写的字迹很快就会干,但那份亲手创造的喜悦和成就感,却深深地印在了他们心里。王老师用手机拍下每个孩子和他们的“福”字的合影,留作纪念。
放学时,玥玥小心翼翼地把那张已经干了、但依旧红艳艳的纸捧给念晴看,兴奋地嚷嚷:“妈妈!妈妈!看我写的‘福’字!老师说过年贴福字,福气就会到我们家!”
念晴接过这张特殊的“福”字,看着女儿充满成就感的笑脸,心里暖融融的。她仿佛看到,传统文化的种子,正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的方式,在下一代的心中生根发芽。
回到家,玥玥迫不及待地向奶奶和爸爸展示她的作品。林心大高兴地连连称赞:“哎哟,我们玥玥都会写福字了!真棒!等过年,奶奶和你一起,咱们用墨汁写一张大大的、真正的福字,贴在咱们新家的门上!”
这个小小的“写福字”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提前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更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理解了“福”的文化内涵,传承了古老的节日习俗。一只只小手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汉字,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和家族文化的温馨延续。 年的脚步,就在这稚嫩的笔触里,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