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心一旦种下,便像一颗被投入沃土的种子,在黑暗中疯狂汲取养分,破土而出,长成坚韧的藤蔓。那个决定“不再坐以待毙”的夜晚过后,我依旧是那个沉默寡言、低眉顺目的保姆沈清弦。
擦拭,清扫,烹饪,应答。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毫厘,每一句回应都简洁到极致,脸上依旧是那片死水般的平静,看不出丝毫波澜。
但内里,早已天翻地覆。
我的大脑,像一台沉睡多年、被强行激活的超级计算机,开始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效率,高速运转起来。不再是麻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有目的地调取、筛选、分析、整合。目标明确:找到陆砚深的弱点,找到那条可能存在的、通往自由的缝隙。
而我所拥有的,唯一可能称之为“武器”的东西,就是这三年里,我像个无声的影子,像个没有灵魂的录音机,被动记录下来的、关于他的一切。
无数个深夜,我站在书房角落,像个透明的摆设,看着他运筹帷幄,叱咤风云。
那些在旁人听来晦涩难懂的商业术语、错综复杂的股权结构、惊心动魄的收购案、暗藏机锋的谈判对话……对于曾经也是名校商科毕业、差点接手家族企业的我来说,并非天书。只是以往,我强迫自己关闭了所有理解和分析的通道,只留下最基本的听觉功能,像个尽职的存储器,将一切囫囵吞下,然后深深掩埋。
现在,我要将这些尘封的记忆,一一掘出,细细擦拭,审视其中可能存在的、连陆砚深自己都未曾察觉的裂痕。
我开始在脑海里构建一个庞大的、无形的档案库。索引,就是陆砚深这个人本身。
第一个维度,是他的偏见与盲点。
我回忆起,他曾不止一次在审阅某个新兴科技行业的报告时,露出不耐烦的神色,甚至当着助理的面,将厚厚的文件随手扔在一边,语气轻蔑:“哗众取宠,概念炒作。真正的壁垒在传统行业,这些虚拟经济,根基太浅。” 这种对新兴事物的本能排斥和轻视,导致他错过了几次关键的早期投资机会,事后虽未造成巨大损失,却暴露了他思维中固守成规、依赖路径的一面。在面对“晨星科技”这类拥有颠覆性技术但模式新颖的公司时,这种偏见很可能让他低估其真正的价值和威胁,从而采取错误策略。
第二个维度,是他在压力下的决策模式。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砚深集团旗下最重要的子公司出现重大安全事故,股价连日暴跌。那几天,陆砚深几乎不眠不休,书房里的烟灰缸总是堆得满满的。我送咖啡进去时,能清晰地看到他眼角因为极度疲惫和焦虑而生的细密红血丝。
他在电话会议中,语气会变得异常急促和专断,听不进任何温和的劝谏,只要求用最快、最狠的手段压下舆论,挽回损失。他甚至不惜牺牲长期利益,紧急抛售了一些优质资产来回笼资金。这种在高压下容易变得激进、追求短期见效、容错率极低的倾向,是他的一个致命软肋。如果在他同时应对与顾怀瑾的激烈争斗和“晨星科技”的收购时,再施加足够的压力……
第三个维度,是他对内部元老和重臣的真实态度。
表面上,他对几位跟随他父亲打江山、如今位居集团高位的叔伯辈元老礼遇有加。但我曾不止一次,在深夜他独自一人时,听到他对着电脑屏幕上某些元老主导的、业绩平平的项目报告,发出极轻的、带着冷意的冷哼。或者,在听到某位元老为保守起见反对他某个激进扩张计划时,他眼神里会掠过一丝转瞬即逝的、被挑战权威的不悦。
这种深藏于心的猜忌和不耐,像埋藏的火药,只需一个火星……或许,我可以利用信息差,让某些“忠言”听起来更像“逆耳”,加速这种内部裂痕的显现。
第四个维度,也是目前看来最直接、最可能快速利用的,是他近期重点布局项目中存在的致命软肋。
“晨星科技”的收购案,无疑是他当前的重点。我回忆起他近期的几个电话会议片段。他反复强调要“快刀斩乱麻”,要用“雷霆手段”让晨星创始人团队屈服。
他似乎掌握了一些关于晨星创始人早年创业时某些不算光彩的“旧事”,打算以此作为攻击点,逼迫对方就范。但他低估了那个创始人的硬骨头,也低估了技术型团队对自身成果的珍视程度。
这种企图用“揭短”和“强压”的方式,很可能激起对方鱼死网破的反弹。更重要的是,陆砚深为了快速筹集收购资金,似乎动用了集团一部分短期流动性储备,并过度杠杆化了某个海外项目……这其中的风险链条,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在过去三年,是我为了生存而必须记住的“雷区”——知道哪里是他的逆鳞,哪里会引爆他的怒火,从而小心翼翼地避开。如今,它们变成了我反击的“武器库”。每一片记忆的碎片,都像一块拼图,当我将它们按照新的逻辑拼接起来,一幅关于陆砚深商业帝国和阿喀琉斯之踵的清晰图谱,渐渐在我脑中成型。
甚至……一些更细微的、看似无关紧要的习惯,也成了我可利用的资源。我能模仿他签名的笔锋走势和最后那个习惯性微微上扬的弧度。我熟知他给重要文件设置密码的几种常用组合规律——要么是带有特定意义的数字组合,要么是……我的生日。这个发现让我的心刺痛了一下,但随即被更强烈的冷静覆盖。情感毫无意义,这些只是工具。
深夜,保姆房。
只有窗外路灯透进来的、微弱得可怜的光线。
我蜷缩在床角,用之前偷偷藏起来的一小截铅笔头,在一张废弃的、用来包裹杂物的旧报纸边缘的空白处,用只有我自己能看懂的、极其简练的符号和缩写,快速记录下脑海中翻腾的关键词。
“偏见:排斥新兴科技。”
“压力模式:激进,短视。”
“内部:猜忌元老A、b。”
“晨星:强压,杠杆风险,创始人硬骨头。”
“密码习惯:意义数字 \/ 0805”(8月5日,我的生日)
笔尖划过粗糙的纸面,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春蚕食叶,带着一种隐秘的、充满生命力的决心。我的眼神不再是空洞和麻木,而是像潜伏在暗处的猎豹,紧盯着猎物的一举一动,专注,冷静,甚至带着一丝冰冷的兴奋。
我知道,这条路布满荆棘,危险重重。
但这是我唯一的路。
从被动承受的祭品,到主动出击的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