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露还凝在玉米叶尖时,苏老实已经扛着锄头站在了田埂上。他比半个月前精神了不少,原本凹陷的脸颊渐渐有了血色,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短褂也浆洗得干干净净,连腰间的布带都系得整整齐齐。不远处,苏大宝正提着水桶往地里走,脚步轻快,再也没有往日的拖沓——这半月来,父子俩靠着踏实干活,不仅每天能领到两斤米,还因为除草彻底、浇水及时,得了三次额外奖励的杂粮和麦饼,家里的米缸终于不再空着,连王氏脸上都有了笑容。
“爹,你看这玉米,比上次高了一大截呢!”苏大宝蹲在地里,指着玉米苗兴奋地说。经过灵泉水滋养和精心照料,玉米苗长得格外茁壮,翠绿的叶片舒展着,在晨光里泛着鲜亮的光泽,连地里的土都比别处更松软湿润。
苏老实放下锄头,伸手摸了摸玉米苗的茎秆,指尖能感受到饱满的水分和蓬勃的生机。他心里一阵感慨——从前在自家地里,他总想着偷懒少干活,庄稼长得稀稀拉拉,收成连温饱都不够;如今在苏清鸢的地里干活,虽然累些,可看着庄稼一天比一天好,手里的粮食一天比一天多,心里反倒踏实。
“好好干活,等秋收了,说不定还能多领些粮食。”苏老实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语气里满是干劲。他想起前几天傍晚,苏清鸢来地里送奖励的麦饼时说的话:“只要你们好好干,秋收后除了日常口粮,还能按收成分些粮食,足够你们过冬了。”这话像颗定心丸,让他彻底断了偷懒的念头——他这辈子穷怕了,现在有机会靠自己的力气攒下粮食,怎么能不珍惜?
两人正准备开工,李老栓扛着锄头走了过来,手里还提着个布口袋。“老实,大宝,先停会儿。”他把布口袋递过来,“这是姑娘让我给你们带的,说是前几天你们除草除得干净,额外奖励的两斤小米,还有些晒干的青菜。”
苏老实连忙接过布口袋,入手沉甸甸的。他打开一看,小米颗粒饱满,金黄透亮,晒干的青菜也收拾得整整齐齐,没有一点杂质。“这……这怎么好意思啊?”他有些局促地说,“我们就是干了该干的活,怎么总给奖励?”
“姑娘说了,干活就得有奔头。”李老栓笑着说,“你们父子俩这半月的活儿,我都看在眼里,除草没留根,浇水没漏苗,比村里不少年轻人都能干。这奖励,是你们应得的。”
苏大宝凑过来看了看布口袋,眼睛亮晶晶的:“太好了!娘昨天还说想吃小米粥,这下有了!”他转头对苏老实说,“爹,咱们今天得更卖力些,争取再拿奖励!”
苏老实笑着点头,心里暖烘烘的。他突然觉得,以前总想着占便宜、耍小聪明,其实是走了歪路——靠自己的双手干活换粮,不仅吃得踏实,还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这种感觉比偷偷摸摸占便宜好多了。
两人干劲十足地投入到农活中。苏老实负责除草,他弯着腰,手里的锄头贴着地面轻轻一刨,带着草根的杂草就被连根挖起,再随手扔到田埂上,动作熟练又利落;苏大宝负责浇水,他提着水桶,沿着田垄一步一步走,确保每一棵玉米苗都能浇到水,连角落的小苗都没落下。李老栓站在地头看着,时不时点头,手里的小本子上又添了几笔“勤快”的记录。
临近中午时,苏清鸢提着食盒来到地里。食盒里装着热腾腾的糙米饭、炒青菜,还有两个白面馒头——这是给父子俩的午饭,比往日多了两个馒头,算是对他们近期勤快干活的额外肯定。
“大伯,堂哥,先歇会儿吃饭吧。”苏清鸢把食盒放在田埂上,打开盖子。饭菜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引得苏大宝咽了咽口水。
“清鸢,你怎么又给我们加菜了?”苏老实有些不好意思,“我们每天领的粮食已经够多了,不用再额外给我们吃的。”
“应该的。”苏清鸢笑着说,“你们干活辛苦,得多吃点才有力气。再说,地里的庄稼长得这么好,也有你们的功劳。”她顿了顿,又说,“前几天我去镇上,看到王氏嫂子在帮后厨的张婶择菜,还主动把后院的衣服都洗了,做得很好。”
提到王氏,苏老实脸上露出一丝欣慰:“她现在也知道干活了。以前在家里,她总想着偷懒,家里的活都堆着;现在每天回来有饭吃,有粮食存着,她也主动做饭、缝补,还说以后要跟着去后厨帮忙,多赚点粮食。”
苏清鸢听了,心里暗暗点头。她知道,“以工换粮”不仅让苏老实父子变勤快了,也让王氏改掉了偷懒的毛病——一家人有了共同的目标,日子自然会慢慢好起来。
吃过午饭,父子俩歇了半个时辰,又继续下地干活。太阳渐渐西斜时,他们终于完成了今天的活计——不仅除完了整片玉米地的草,还把旁边的豆子地也浇了一遍水。李老栓检查后,满意地说:“今天的活干得好,姑娘说了,晚上再给你们加个麦饼。”
苏大宝高兴得跳了起来,苏老实也笑得合不拢嘴。两人收拾好农具,扛着锄头往回走时,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脚步轻快,再也没有往日的沉重。
回到药膳坊后院,王氏已经做好了晚饭——糙米饭、炒青菜,还有一碗用奖励的小米熬的粥。“回来了?快洗手吃饭。”她笑着迎上来,接过苏老实手里的锄头,又给苏大宝递过毛巾,语气里满是温柔。
苏老实坐在桌边,看着碗里的小米粥,心里一阵温暖。他想起半个月前,一家人饿得眼冒金星,只能厚着脸皮来求苏清鸢;如今,靠着自己的力气,不仅能吃饱饭,还有粮食存着,连家里的气氛都变好了。他突然觉得,苏清鸢定的“以工换粮”的规矩,真是再好不过——既救了他们一家的命,又让他们靠自己的双手挣得粮食,还断了他们贪心偷懒的念头,真是一举三得。
苏清鸢站在自己的房间里,听到后院传来的欢声笑语,嘴角微微上扬。她走到窗边,看着天边的晚霞,手里轻轻摩挲着那枚“靖”字玉佩。她知道,帮助大伯一家只是个开始,只要守住“靠劳动得收获”的规矩,就能让更多人在这场旱灾里站稳脚跟,也能让青溪的日子慢慢好起来。
夜风轻轻吹过,带来了玉米苗的清香。苏清鸢心里踏实而坚定——她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而她也会带着这份初心,继续往前走,直到与萧九重逢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