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清鸢在京城安家后,李嬷嬷便成了苏府的常客。她不仅时常送来太后赏赐的补品,还总趁着空闲时间,给苏清鸢传授宫廷生存的“高阶技巧”——在李嬷嬷看来,苏清鸢医术虽高,却缺乏宫廷生存的经验,若是不懂察言观色、避祸自保,迟早会栽跟头。
这日午后,李嬷嬷又来到苏府,两人坐在庭院的石桌旁,一边喝茶,一边闲聊。李嬷嬷看着苏清鸢,语重心长地说:“姑娘,你如今在太医院站稳了脚跟,又深得太后和皇帝信任,看似风光,实则危机四伏。这皇宫就像一个大漩涡,稍有不慎,就会被卷进去,万劫不复。今日嬷嬷就教你第一课——察言观色。”
苏清鸢连忙放下茶杯,认真倾听:“嬷嬷请讲,臣女一定好好学。”
“察言观色,关键在于‘听语气、看神情’。”李嬷嬷缓缓说道,“就拿太后来说,若是她笑着跟你说话,语气轻松,说明她心情好,你有什么合理的请求,尽可以提;可若是她语气冷淡,眉头微蹙,说‘哀家乏了’,你就得立刻退下,别再多说一句话,更别追问原因——那是太后不想被人打扰的信号,你若是不懂,就是自讨没趣。”
她顿了顿,继续举例:“还有皇帝,若是他在朝堂上议事,语气严厉,说明他心情不佳,你若是此时去禀报太医院的事,就算是好事,也可能惹他不快;可若是他在御花园散步,语气平和,你再禀报,他就更容易听进去。这就是‘见机行事’,懂了吗?”
苏清鸢点点头,将李嬷嬷的话记在心里:“嬷嬷,臣女懂了。以后我会多注意太后和皇帝的语气神情,绝不冒失行事。”
“懂了就好。”李嬷嬷满意地点点头,又开始教第二课——避祸原则,“这宫廷里最忌讳的,就是掺和派系争斗。如今朝堂上,太子与靖王明争暗斗,不少官员都选边站队,结果呢?站错队的官员,轻则被罢官,重则满门抄斩。你在太医院任职,只管治病救人,千万别掺和他们的争斗。”
她看着苏清鸢,眼神严肃:“不管是太子派人来请你看病,还是靖王派人来,你都只尽医者本分,不谈论朝政,不接受他们私下的赏赐,更别替他们传递消息。若是有人问你‘支持太子还是靖王’,你就说‘臣女只是医者,只关心病人的病情,不懂朝政’,一句话堵住对方的嘴,别给人留下把柄。”
苏清鸢心中一凛,她之前确实没想过这些。如今听李嬷嬷一说,才意识到宫廷斗争的凶险。她连忙说道:“嬷嬷提醒得是,臣女记住了。以后绝不多管闲事,不掺和任何派系争斗。”
“这就对了。”李嬷嬷喝了一口茶,又开始教第三课——说话分寸,“在宫廷里,说话是门大学问,该说的话说,不该说的话绝不能说。就拿你的药材来说,你从空间里取出来的药材,品质比太医院的还好,难免会有人问你‘药材来源’。你记住,千万别提‘空间’二字,就说‘早年在青溪行医时,四处采药所得,特意留存下来的’,简单一句话,不多解释,也别给人追问的机会。”
她继续说道:“还有,若是有人问你‘太后的病情细节’,你也别全说,只说‘太后恢复良好,仍需静养’即可。太后的病情属于宫廷秘事,说得太多,容易被人利用,还可能让太后不满。总之,说话要留三分,别把话说满,也别把底交透,这样才能保护自己。”
苏清鸢认真地将李嬷嬷的话记在笔记本上,时不时还会提出疑问:“嬷嬷,若是有人故意刁难,追问药材来源,我该怎么办?”
“那就笑着说‘苏某能力有限,只能找到这些普通药材,若是大人有更好的药材,还请多多指教’,把问题抛给对方,让他知难而退。”李嬷嬷笑着回答,“记住,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别慌,保持从容,语气平和,就算对方想刁难,也找不到理由。”
接下来的日子,苏清鸢将李嬷嬷教的“生存技巧”一一运用到实际中。在太医院,有人追问药材来源,她按照李嬷嬷教的说法回应,果然堵住了对方的嘴;面对太子与靖王派来的人,她只尽医者本分,不掺和任何政事;在太后和皇帝面前,她仔细观察两人的语气神情,见机行事,从未出过差错。
渐渐地,苏清鸢褪去了刚来时的青涩,举手投足间多了几分贵圈女子的从容与沉稳。太医院的御医们不再敢轻视她,后宫的嫔妃们也对她客气有加,就连之前经常刁难她的刘御医,见到她也会主动打招呼。
一日,李嬷嬷再次来到苏府,看到苏清鸢在与来访的官员夫人交谈,语气从容,应对得体,眼中满是欣慰:“姑娘,你如今越来越有模样了。看来嬷嬷教你的,你都学会了。”
苏清鸢笑着说:“这都是嬷嬷的功劳。若不是嬷嬷悉心教导,臣女恐怕早就栽跟头了。”
“你能学好就好。”李嬷嬷拍拍苏清鸢的手,“不过你要记住,这些技巧只是辅助,真正能让你在京城长久立足的,还是你的医术和仁心。只要你坚持初心,用心行医,就一定能走得更远。”
苏清鸢点点头,心中坚定。她知道,李嬷嬷教的生存技巧,能让她在宫廷中避祸自保,但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用仁心对待每一位病人,才能真正赢得所有人的尊重,在京城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而她,也会带着这份初心,在行医路上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