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城头,关羽抚着长髯,丹凤眼微眯,望向城外连绵的袁军营寨。纪灵军近日的攻势似乎缓和了些许,但那种山雨欲来的压抑感却愈发沉重。城墙上斑驳的血迹和累累伤痕无声地诉说着数月来的惨烈,守城的将士们虽然依旧坚守岗位,但每个人脸上都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和菜色。箭矢已所剩无几,滚木礌石早已用尽,就连拆毁城内房屋得来的建材也快要见底。
一名亲兵快步登上城楼,将一份封着火漆的绢书双手呈给关羽:“君侯,下邳急报!”
关羽展开绢书,是大哥刘备的亲笔。字迹略显潦草,透着一股急切。信中先简要说明了曹豹叛乱已被平定,下邳初步稳定,但城内损伤惨重,人心惶惶。紧接着,笔锋一转,提出了核心指令:“云长吾弟,盱眙孤悬在外,久守无益,且下邳新定,防务空虚,为兄寝食难安。若袁术再增兵,或曹操有异动,直扑下邳,则大势去矣。见信后,可寻机撤军,全军退回下邳,以为根本。切记,保全实力为上,城池可暂弃。”
关羽看完,沉默良久。他理解大哥的担忧。盱眙虽重要,但毕竟是前沿壁垒,一旦下邳有失,盱眙便是死地。曹豹叛乱虽平,但谁又能保证丹阳兵系中没有第二个曹豹?吕布的援助如同饮鸩止渴,大哥在下邳,恐怕是如履薄冰。
“大哥所虑极是。”关羽低声自语。他再次看向城外纪灵的大营。撤退,绝非易事。纪灵不是庸才,一旦察觉己方退意,必然挥军掩杀,如何安全脱身,是个难题。
他立刻召集麾下主要将领议事。当众人听到撤退的命令时,有人不甘,有人松了口气,但更多的是对撤退途中的担忧。
“君侯,纪灵军距我不过数里,我军若退,彼必追击,如何应对?”一名裨将问道。
关羽目光沉静,早已有了腹案:“虚则实之,实则虚之。传令下去,从明日起,城头旗帜照常悬挂,巡更鼓号一如往日。但入夜后,分批悄悄集结,将重伤员和重要军械先行撤出。最后一批撤离者,于营中多置火炬,缚羊击鼓,制造依旧有大军驻守的假象。我军主力,趁夜色掩护,沿淮水小道急行,向下邳方向撤退。”
他顿了顿,补充道:“挑选五百死士,由我亲自断后。若纪灵察觉来追,我便挡他一阵,为大部队撤离争取时间。”
众将知关羽意决,且计划周详,纷纷领命而去。
……
下邳城内,刘备的日子确实不好过。虽然吕布援助的粮草军械暂时缓解了物资压力,但内乱的创伤远未抚平。丹阳兵虽然暂时被压制,但那股怨气和不安依然存在,需要他耗费大量精力去安抚、整编。城防需要修复,阵亡将士需要抚恤,流散的百姓需要安置……千头万绪,让他焦头烂额。
他几乎每晚都会惊醒,担心纪灵不顾一切猛攻盱眙,担心曹操突然从西面杀出,更担心城内潜藏的不满势力再次爆发。盱眙就像一根绷紧的弦,连着下邳的安危。只有关羽回来,他手里才算真正有了可以依仗的核心力量,才能稍稍安心应对接下来的风波。他对糜竺、陈登叹道:“如今之势,犹如履薄冰。寸土寸金,却不如云长归来寸步之安。”
……
数日后,夜。盱眙城头依旧旗帜飘扬,偶尔有火把移动,更夫敲梆的声音准时响起。但在城墙之下,最后一批刘备军士兵正悄无声息地列队,沿着预先探好的小路,迅速向西方撤退。关羽立马横刀,立于队伍末尾,五百名自愿留下的精锐士卒肃立在他身后,如同融入夜色的雕塑。
纪灵大营中,并非毫无察觉。有巡哨报告说今夜盱眙城头似乎比往日安静些。但纪灵接到袁术最新的指令是“稳扎稳打,消耗刘备”,加之关羽往日给他的印象是极其顽固善守,他一时难以判断这是否是诱敌之计。他担心这是关羽故意示弱,引他出营野战,那正是对方发挥勇力的机会。
“再探!严密监视!没有我的命令,不许轻举妄动!”纪灵最终还是选择了谨慎。这一犹豫,便为关羽的撤退赢得了最关键的时间。
直到天光微亮,纪灵派出斥候抵近侦查,才发现盱眙几乎已成空城!只有一些插着的旗帜和几只被绑着击鼓的山羊!纪灵大怒,立刻派骑兵追击,但关羽早已率领断后部队凭借有利地形层层阻击,且战且退。待纪灵大军真正展开追击时,关羽主力已远遁,难以企及。
当关羽风尘仆仆却军容相对完整地率军抵达下邳城下时,刘备亲自出城迎接。看着二弟和这支历经血火考验的军队,刘备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一半。盱眙虽失,但核心犹存。接下来,便是依托下邳坚城,应对袁术必然接踵而至的更大规模的进攻,以及应对西方那只始终冷眼旁观的老虎——吕布,和北方那条随时可能南下的巨龙——曹操。
徐州的棋局,因为关羽的撤退,进入了新的阶段。放弃边角,巩固中腹,刘备这盘棋,还能继续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