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月20日 晨7:15 康安市政府广场
秋阳初升,秦宇轩站在国旗台下,注视着仪仗队将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藏青西装熨烫得一丝不苟,那枚“为民务实”的徽章在晨光中流转着金属光泽。身后并列站着陈景明与谢意江——三位主官首次在公开场合共同出席升旗仪式。
“刚接到通知。”谢意江借着国旗猎猎声低语,“审计组延长驻留三天,重点核查近十年地质灾害防治资金。”
陈景明拄着拐杖向前半步:“延长是好事,说明他们在认真寻找真相。”
秦宇轩的目光掠过广场边缘的梧桐树。就在昨日,这三棵百年老树被鉴定为危树需移除,但他在审批单上签下“暂缓”二字——有些坚守,不该轻易让位。
上午9:00 青河乡纪念园建设现场
周晓梅扶着王守仁踏过新铺的草坪。施工队正在移植第三批松柏,树坑里突然传出金属撞击声。
“是时间胶囊!”工人拿出密封的钢筒。筒身刻着“1996-1999 康安地质记忆”,开启后滚出二十三枚胶卷,最先冲洗出的照片让所有人动容——那是1996年塌方现场,年轻的技术员谢意江正跪在泥泞中绘制草图。
王守仁颤抖着指向照片角落:“看岩壁裂缝...和现在的位置完全一致!”
更惊人的发现接踵而至。在胶囊底层,谢意江亲笔写的便笺已然泛黄:“若见此信,说明危机重现。所有数据备份于市档案馆3号密柜,密码是。”
下午1:00 市档案馆密室
秦宇轩转动密码锁时,陈景明的轮椅碾过地面发出细微声响。当铁柜开启,映入眼帘的不是账本,而是三十六本装订成册的工程日记——从1976到1999年,每本扉页都签着历任技术员的名字。
谢意江抽出1994年那册轻轻抚摸:“那年我女儿出生,我在扉页写‘愿汝辈不必再治山’。”
秦宇轩翻开最近那本,最新记录停留在昨夜:“10月19日,巡查见边坡新发裂缝三处,与1958年涵洞走向重合。安装传感器十七个,实时数据直传北京。”
原来那些被质疑“过度规范”的设备,全是谢意江自费购置的预警系统。
下午3:20 青河乡边坡
秋雨再次降临,巡视组专家盯着监测屏惊呼:“裂缝位移加速!但所有传感器同时传回安全数据...”
周晓梅突然冲向悬崖,从岩缝中拔出具伪装成岩石的信号干扰器:“有人在篡改数据!”
几乎同时,王守仁在学生携带的无线电里截获加密信号:“...爆破准备就绪...”
陈景明抓起卫星电话的手青筋暴起:“立即封锁青河乡所有出入口!这不是天灾,是人祸!”
黄昏5:40 康安市委指挥中心
大屏幕分割出九个监控画面,秦宇轩的目光锁定在青河乡上游的废弃矿洞。红外热成像显示洞内聚集着数十人,而那里正是1958年涵洞的源头。
“是盗采集团。”谢意江调出矿权档案,“他们打通了废弃涵洞,在红砂岩层里非法开采稀土。”
林致远的声音从扩音器传出:“省公安厅特警已出发。宇轩,记住——今日的答案往往藏在昨天的谜题里。”
暴雨倾盆而下,秦宇轩系紧安全绳:“我带第一组进洞。”
夜晚8:00 废弃涵洞深处
头灯照亮惊心画面:涵洞支柱被野蛮拆除,替换成临时支护,岩壁上布满新鲜钻痕。盗采者仓皇逃离时遗落的账本,记录着长达十年的犯罪网络。
在最深处的作业面,周晓梅发现正在倒计时的爆破装置——设定引爆时间竟是世行代表团考察当日。
“不止是盗采...”她剪断引线时双手颤抖,“他们要制造特大事故!”
洞外突然传来欢呼。特警队在矿洞办公室截获的磁盘里,找到了1996年塌方真相:当年某领导为掩盖偷工减料,故意忽略预警报告。
法网收山河
侦查员在汇报中明确指出:“盗采集团的资金流向与杨明礼案件存在多处交集,其非法获利部分用于向原审计组副组长行贿,以掩盖历年工程中的偷工减料问题。”秦宇轩当即批示:“此案与杨明礼案并案处理,所有涉案人员及证据,一并移交检察院,由法院统一审理。”
三天后,省检察院发布通报:杨明礼犯罪集团新增“破坏自然资源”“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等罪名,所有涉案人员均并案审查。那本记录着偷工减料明细的黑色账簿,与盗采集团的账本并排放在公诉席上,成为压垮这个腐败网络的最后一块巨石。
真相大白时刻,陈景明对着三位烈士的遗照轻声说:“你们守护的,我们终会守住。”
三个月后的青河乡纪念园,新栽的松柏已吐翠绿。秦宇轩将“山河功臣”铜牌擦拭明亮,身后是来自全国的考察团。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那枚刻着“等归”的婚戒静静躺在展柜里,戒圈内新增一行小字:“山河已安”